題圖 / 雛蜂 伊甸之子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這是新國漫研究所第79期
一個行業的重新崛起和發展,會讓原有的經典產品脫胎換骨,以嶄新的形式呈現在用戶面前,這時我們總愛在這類產品前面加上一個「新」字,比如「新國貨」。
ACGx的這個欄目「新國漫研究所」也是基於二次元行業在中國的迅速崛起為基礎,以每季一部國漫作品為選題,分析它們在內容、產業鏈上的概況。
本期,我們關注的是《雛蜂 伊甸之子》。
有妖氣平臺「扛把子」的重製動畫
《雛蜂 伊甸之子》是由有妖氣出品、震雷動畫製作的2D動畫,改編自有妖氣旗下漫畫《雛蜂》。動畫自11月18日在優酷獨播,至今已經播出4集,然而無論是在豆瓣、微博、B站、知乎等社交平臺上,圍繞這部動畫的話題討論寥寥。只有在擁有2萬用戶的《雛蜂》貼吧裡,才能看到有原著漫畫粉絲在發布這部動畫的消息。
自2009年開更、至今仍未結束的漫畫《雛蜂》,一直都是是妖氣漫畫平臺月票榜前幾名,和《鎮魂街》《端腦》《十萬個冷笑話》一起擔當有妖氣漫畫「扛把子」,是中國動漫行業中擁有極高知名度的作品。
2015年,由繪夢動畫承制的《雛蜂》同名漫改動畫上線。這部中日合作動畫,僅僅更新前6集後就戛然而止。隨後有妖氣宣布將對《雛蜂》動畫進行重製,由震雷動畫接手。
2020年,重製動畫《雛蜂 伊甸之子》在優酷上新,這部改編自知名漫畫的作品,卻已經無法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國產網絡動畫市場。
新版《雛蜂》,仍舊被觀眾認為是「日式動畫」
科幻機甲題材的《雛蜂》,是對七八年前中國漫畫領域機甲漫畫空白的填補。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架空世界裡,生命只剩下380天的「尖兵」少女,要如何以「人」的身份度過最後的日子,而一直被保護、被監視的男主,又要如何從這個為他一個人構築的世界裡掙脫出來,作品探討了戰亂紛爭的世界中人類堅守自我的故事。
有妖氣漫畫幾大當家之作中,《雛蜂》是一部日式風格濃鬱的漫畫。不管是男女主的人設,各種日漫梗在故事裡的拼接,甚至作品內核,都可在不少日式動漫作品中找到影子。這部作品的走紅,也證實了在國產動漫市場發展早期,日漫作品帶給中國動漫內容創作者和受眾的較深影響。
在資本市場熱捧國漫行業的那個時期,將《雛蜂》動畫化,同時反向輸出到日本市場,是有妖氣旗下頭部漫畫作品進行全產業鏈開發裡最高調,也是最失敗的案例。
作為一部「中日合作」動畫,《雛蜂》畫面處處「崩壞」,和開播前宣傳的「製作成本50000元/分鐘」形成了極大落差。而在日本市場,由於動畫的敘事方法偏日式,日本觀眾稱動畫「沒有中國的風格」,看起來太「日本了」。最終動畫甚至沒有「活過」第6集,就被有妖氣喊停了。
《雛蜂》的動畫內容開發,和同期《十萬個冷笑話》《鎮魂街》動畫獲得的正面口碑形成了鮮明對比。彼時被奧飛娛樂9億全資收購的有妖氣,於2016年決定重製《雛蜂》動畫,具備豐富日本動畫代工經驗的震雷動畫承接了重製版的工作。
時隔5年,《雛蜂 伊甸之子》終於播出了。在已經播出的前4集裡,震雷動畫以原著漫畫為基礎進行了不少劇情修改,以期讓角色更符合行事準則。
比如對二代「尖兵」周忠戎及其屬下的行為和動機進行的重新設計,這些為國奉獻的老兵為什麼會想要挾持「伊甸之子」,重製動畫裡這些和原著漫畫完全不同的細節,又會在後續劇情中進行怎樣的交代,無疑令觀眾倍感興趣。
第三集裡,白樺與男主的吻戲,依靠古斯塔夫·克裡姆特的油畫《吻》從局部到全景大特寫的鏡頭移動,向觀眾暗示了這場美好吻戲中隱藏的危機。隨後白樺頭頂露出的「尖兵」觸角,和她憂鬱的眼神形成鮮明對比,似乎向觀眾傳遞著人物內心複雜的情感矛盾。
重製版動畫不僅修復了不少原著漫畫裡的Bug,在人物設計、情節把控、鏡頭表達、細節刻畫方面都很出彩,讓角色之間的情感連結更緊密。不過,這也為作品本身設置了觀看門檻,有部分原著粉絲表示就喜歡2015年的《雛蜂》動畫的打戲配合Bgm帶來的高燃情節。
對非粉絲來說,由於劇情推進較為緩慢,前3集裡打戲偏少,加上一定的觀看門檻,較難吸引路人觀眾。在動畫的彈幕裡,有不熟悉這個IP的觀眾提問「這是一部日本動畫嗎?」「為什麼角色看起來偏日式?」這或許和震雷動畫長期承接日本動畫的外包工作所形成的特定風格有關。
作品和市場不兼容,誰的鍋?
在B站搜索「雛蜂 伊甸之子」,自製視頻數量、點擊量都肉眼可見的少。
在微博上,這部動畫仍舊只有製作方、出品方和獨播方的帳號在推廣。
在知乎《雛蜂 伊甸之子》這個話題下,關注者和提問數都是0。
顯然,即使是出品方有妖氣,可能也沒有對這部動畫投入過多營銷成本。也因此,除了在原著粉絲匯集的貼吧裡有觀眾討論作品,動畫並沒有擴散到更廣泛的動畫觀眾群體中去。
從2016年立項重製動畫,到2020年播出的5年時間,國產網絡動畫市場到中國娛樂市場,觀眾的選擇、平臺的需求和娛樂的方式都在快速發生變化。
一方面,是觀眾在動畫類型的選擇上更加多元化。玄幻、奇幻、搞笑、治癒、少女、偶像等等,各類型動畫題材都產生了具代表性的作品,這是動畫數量增加,以及動畫製作更契合市場需求帶動的作品質量提升。在這個過程中,體量日漸龐大的動畫觀眾可以各取所需,而娛樂性不夠強的《雛蜂 伊甸之子》並不是一個特別適合普通動畫觀眾的選擇。
其次,從視頻平臺角度來說,幾年前靠日漫新番引流,到如今出品大量自製動畫,從作品類型上拉開和日漫的距離,通過去「日漫」化以形成差異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是國產自製動畫作品的重點。也因此,「國風」成為了近兩三年各家視頻平臺在推廣營銷自製動畫作品的大框架。畫風、部分情節偏「日式」表達的《雛蜂 伊甸之子》顯然和平臺需要的動畫內容有一定差距。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網際網路整體娛樂環境的改變,觀眾的娛樂更多樣化。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普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崛起,讓觀眾的娛樂方式選擇面更廣,也不再限於長視頻平臺。面對豐富的娛樂內容市場,動畫本身要依靠有效的多方位營銷吸引觀眾,而一做就是5年,最近還傳出要被中手遊以6億估值購買10%股份的奧飛,年虧損金額過億,未來的營銷集中點是旗下頭部IP的授權手遊和授權真人劇,至於動畫顯然是不太可能再投入了。
所以,《雛蜂 伊甸之子》播出後沒有熱度,作品和市場需求不兼容,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