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B站的霹靂布袋戲,一個你不懂的二次元江湖!

2021-02-08 大霹靂

什麼是布袋戲?


布袋戲(閩南語讀音:boo tei hi)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這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地區,主要由戲臺、口白、音樂等構成,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後傳入臺灣,經過多個時期的發展變革,逐漸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表現形式。


臺灣布袋戲現狀如何?


目前為止,臺灣有「霹靂」、「金光」、「天宇」、「新世紀」、「神魔」、「聖章」等多家布袋戲公司或團隊,但是,他們大多數都GG了……



從實際來看,布袋戲在臺發展已經過了90年代的鼎盛時期,逐漸開始走下坡路。除了一兩家老牌口碑團隊能夠得到新的贊助,開拍新劇,其他的品牌基本狗帶。


就是這樣的艱難環境下,霹靂布袋戲的一系列動作——拍電影、上市、進軍大陸、與日本合作,營收增長……成為二次元軍團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勢力。


它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霹靂布袋戲怎麼通過營銷,抓住年輕人市場。


在早期,霹靂布袋戲通過市場調查發現,在布袋戲的消費群體中,年輕人非常少。於是負責人黃強華決定:擴大消費群體,將市場定位轉向年輕人。因此他制定了一系列迎合青少年受眾的營銷策略,打破了布袋戲原有格局。



一、打造「偶像」,拓展粉絲經濟


為了打造符合年輕人審美的「偶像」,霹靂布袋戲從戲偶的造型、偶頭、劇情等做了一系列調整。


1、改變戲偶尺寸


從2000年的《霹靂英雄榜之江湖血路》開始,霹靂將戲偶的尺寸擴展,增大到80cm-100cm。大尺寸讓偶頭、偶身比例變成更加接近真人的九頭身,並且加強手、腳等關節設計,木偶可做的動作更多,整體表現力更加豐富。


2、妝容、偶頭的改良


為了迎合年輕人口味,同時提升「顏值」,偶頭的雕刻從最早的圓臉大眼,變為瓜子臉、鵝蛋臉,向BJD偶(Ball joint Doll的英文縮寫, 中文就是「球體關節人形」)趨同;面妝也從接近真人的淡黃色變為雪白,眼妝精緻,加有眼影、長睫、水鑽,體現眼部神韻,呈現華麗豐富的層次感。


3、突出人物形象


主角的塑造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外形俊美,氣質出塵,武功高強。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男性戲迷心中的存在感,同時獲取女性戲迷的好感度,如「顏粉」和迷妹」。


霹靂偶像的塑造,形成了龐大消費群體,並帶來驚人的經濟利益。



二、積極的消費者情感維護


布袋戲的圈子裡,品牌遠不止霹靂一家。在不斷引導新人入坑的基礎上,如何鞏固既有的消費群體,老粉絲的情感維護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手段。


1、建立官會,加強與粉絲互動


官方在1994年成立「霹靂會」,會員分為收費和免費兩部分,收費會員入會即可以享受會刊《霹靂月刊》及會員專屬活動等優惠。這部分會員目前人數約為五萬左右,多數是二十到三十歲的年輕人,也是霹靂最主要的消費群體。


霹靂布袋戲現存官方後援會


2、官方積極推動各類活動


霹靂公司會定期邀請官會會員參加外景拍攝、茶話會、慶功宴或者霹靂布袋戲片場等活動。此外,公司也會經常舉辦籤唱會、演唱會、布袋戲主題曲比賽、繪畫比賽等,來增加與戲迷之間的互動。


3、編劇與戲迷的互動


編劇在官方發布的《霹靂月刊》上,對人物設定、故事梗概、等進行解讀,回答戲迷的問題,同時還會對創作中的一些心得進行梳理,把角色的心路歷程和性格特徵更好的傳遞給受眾。


 

三、整合音樂團隊,打造專屬品牌


霹靂音樂團隊

1、打造音樂品牌


早期的布袋戲,都是拿現成的音樂來用,對知識版權並不重視。霹靂首先提出布袋戲音樂的概念,並先後成立無非文化、動脈音樂,培養了一批專屬的布袋戲音樂人。


2、音樂「二次創作」


霹靂布袋戲的曲目,除了片頭片尾,基本上都是純音樂,所以產生了許多「二次創作」。這些翻唱歌曲再流入其他的圈子,對霹靂圈形成引流。如古風圈知名創作歌手EDIQ的成名曲《盛唐夜唱》,正是來源於《霹靂劍蹤》五色妖姬的角色曲《離魂》。


央視詩詞大賽引用的曲子


古風圈最愛的翻唱源



四、不斷變換的市場和渠道


目前霹靂布袋戲已經佔據臺灣布袋戲90%的市場,但是從霹靂布袋戲2014年、2015年兩年的營收來看,劇集收入卻呈現下滑趨勢。如2011年《刀龍傳說》時期,新劇每周有7萬人購買,如今只有3萬,下降了50%。



考慮到臺灣市場的飽和,加上現在大陸市場欣欣向榮之勢,霹靂布袋戲很快轉變了營銷方向。


1、與日本合作,開拓海外市場


2015年,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與日方合作的布袋戲劇集《東離劍遊記》公開發售。這時,霹靂才真正意義上走出了「出海」的第一步。《東離劍遊記》的傳播,可以說套路滿滿:由虛淵玄撰寫劇本,澤野弘之配樂,集合了一眾日本名聲優,在造勢上先聲奪人;人物的設計更符合日本人審美,保留了口白的特色,在日語方面進行新的演化;劇集發布前兩個月,每周五在B站、微博發布5分鐘片花,炒起熱度。



劇集不僅引起了日本觀眾的好評,同時吸引了一批中國內地二次元動漫,特別是對老虛抱有好感的忠實粉絲入坑。


2、開拓大陸市場,多渠道、多維度合作


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霹靂布袋戲通過東南衛視、星空衛視等地方臺進入大陸為始,2001年後,每年霹靂都會定期參加兩岸交流大會、漫展和文化產業盛會,擴大輻射圈層和範圍。2013年,霹靂布袋戲與優酷土豆、愛奇藝、騰訊等視頻網站合作,授權播放劇集,至此,霹靂布袋戲正式進軍大陸。


為了迎合大陸戲迷,霹靂精心篩選了傳播渠道:


--建立官微和「霹靂布袋戲」專題頁面,秒拍上傳劇情彩蛋,在微博刷存在感。

--選擇配音大咖,推出國語配音,剔除語言障礙,吸引更多大陸觀眾。

--與B站合作,推出免費劇集,建立專題頁面,形成導流。

--與大陸影視公司合作,售賣劇本版權、遊戲版權,通過真人版影視劇,提升品牌認知。


經過一系列的營銷變革,霹靂布袋戲官方公布的2016年12月財報,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3%,達7900萬新臺幣,全年營收為7億新臺幣。霹靂國際負責人表示,營收大幅成長主要來源於遊戲授權金收入,臺日合作布袋戲《Thunderbolt Fantasy 東離劍遊紀》的劇集和衍生品收入,以及對大陸市場的開拓。

 

霹靂布袋戲通過打造粉絲經濟、維繫粉絲情感、包裝音樂團隊、順應時代選擇渠道等營銷手段,完成了小眾文化在大時代浪潮下的華麗轉身。進軍日本和大陸市場背後,霹靂公司同時也在思索和改變臺灣本土的布袋戲營銷策略,最後的結局是喜是憂,還要看這些營銷手段能不能經受住市場的考驗。


或許,到那時,霹靂的營銷策略又改變了呢?


最後,請允許我用這個視頻,對那些仍然奮戰在第一線的布袋戲大師表達敬意:

紀錄片《傀儡人生》

(片長,慎點)


我們心目中的江湖還未走遠!



相關焦點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為了適應新媒體的衝擊,他們將布袋戲改良成適合在電視上演出的「金光布袋戲」,也就是融合了聲光效果、更多動作場面的布袋戲,在1970年成功地推出《雲州大儒俠》系列。《雲州大儒俠》不僅以全閩南語播出,還講述各種文言文詩詞,使得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成為臺灣電視史上最成功的角色。
  • 起源300年,霹靂布袋戲如何紅遍江湖三十餘載
    近幾年來,霹靂布袋戲在市場上很流行。在動漫,動畫一統二次元江湖的背景下,這種用木偶表演的戲曲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也有些格格不入。它與傳統中熟知的傀儡戲的表演方式很類似,但木偶的尺寸比傳統木偶更大,也更精緻。
  • 科普百科:風靡臺灣—霹靂布袋戲
    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布袋戲自從清代發展以來,日趨普遍,尤以泉州、漳州一帶為甚,無論仔戲偶,戲曲、戲臺都自成一格,藝師輩出,將原本的江湖小藝,蛻變為老少鹹宜、雅俗共賞的民間娛樂。直至十九世紀中期,布袋戲仔福建一帶蓬勃發展,泉、漳、潮儼然成為掌中戲重地,戲班的組成也漸由個人轉為師徒相承。
  • 聚光燈 | 你可能聽說過臺灣布袋戲,但你知道風靡全球的「霹靂布袋戲」怎麼玩兒嗎?
    身著錦緞的偶人在舞臺上作出各種超凡入聖的武打動作,而這,就是風靡臺灣的霹靂布袋戲!布袋戲,又稱「掌中」,源於明末清初的福建漳州、泉州。為了吸引新一代的年輕人,1980年代,一種全新的電視布袋戲演出形式在臺灣橫空出世——它就是由黃強華和黃文擇領導製作的「霹靂布袋戲」!
  • 《霹靂江湖》攜手《霹靂布袋戲》出席成都動漫展
    12月11日,《霹靂江湖》將攜手《霹靂布袋戲》參加成都國際動漫遊戲展。
  • 霹靂布袋戲這個「寶藏劇」的開採方法
    俗話說「一入霹靂是深似海,從此安利成日常」,0202年了還有人沒聽說過霹靂布袋劇嘛?它,風靡30多年,引得無數兒女盡開言;它,至今已經出品3000多集劇情,被譽為「史上最難追的劇」(保守估計看完3年);它就是無數道友們的心頭好——霹靂布袋戲。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而使布袋戲如此閃耀光芒的,首推臺灣雲林的黃氏家族,由他們創建的以「霹靂」為名的系列布袋戲劇集徹底顛覆了原始戲碼的粗糙形態,成為布袋戲中最具震撼力和影響力的分支,「戲迷」早已從臺灣蔓延到整個亞洲。霹靂布袋戲從1988年開始播出,至今已經播出了近2000集,劇中僅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不下數千,宏大直逼三國,細緻堪比紅樓。
  • 霹靂布袋戲30年的發展歷程,用心講好霹靂故事
    霹靂布袋戲是如何大受歡迎的呢,這要從黃氏兄弟二人說起。黃強華和黃文擇兄弟出生於布袋戲世家,在電視布袋戲教父黃俊雄手中接下黃家布袋戲第三代的棒子後,便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至此,「霹靂」二字便逐步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要說霹靂布袋戲30年來的發展歷程的功臣,絕對離不開這兩位「靈魂人物」——黃強華與黃文擇。黃強華與黃文擇兄弟不管是性格和專長都十分互補。
  • 霹靂金光齊出,國內廠商代理布袋戲手遊到底為哪般?
    我們通過霹靂在國內的劇集合作方優酷的分類來看這個問題,我們很明顯能看到優酷將霹靂布袋戲歸納到了「動漫」分類,加上國內的布袋戲粉絲實際與二次元愛好者交集很深,那麼我們也可以將這個系列作品的IP分類定義為動漫IP。
  • 落地生根到枝繁葉茂,看霹靂布袋戲的前世今生
    近幾年來,霹靂布袋戲在市場上很流行。在動漫,動畫一統二次元江湖的背景下,這種用木偶表演的戲曲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也有些格格不入。它與傳統中熟知的傀儡戲的表演方式很類似,但木偶的尺寸比傳統木偶更大,也更精緻。溯本求源,霹靂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泉州漳州等地流行的掌上戲。布袋戲在時代的變遷中發展變化,在保留傳統底蘊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流行的元素。
  • 霹靂布袋戲的商業化運作
    霹靂布袋戲在這方面,可以給我們很多借鑑。 在上篇文章,我提到,布袋戲一開始是在傳統的戲棚、劇院表演,黃氏父子第一次將它搬上了電視螢屏,這就是商業化的前奏,緊跟市場變化,然後不斷調整。 黃氏父子第一步,就是把偶的體型做大,尤其是強調眼部的神氣,嘴角的變化。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而如今,在臺灣這樣的場景幾乎已不復見,人們更少談論起霹靂布袋戲。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起點,進軍各種娛樂消費領域。霹靂布袋戲不但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不斷地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使傳統布袋戲華麗轉身為現今最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
  • 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而其子黃俊雄不僅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開創了金光布袋戲之一流派,更是做出了一個大膽嘗試——將布袋戲也搬上電視。1970年3月,黃俊雄製作的《雲州大俠史豔文》系列布袋戲登上電視舞臺。這樣一個寫了34年、長達兩千多個小時的故事,是如何保持著強大的吸引力,從而奠定了霹靂在布袋戲領域難以撼動的地位?霹靂給我們的答案是創造一個世界。「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畫板,儒釋道三教為基色,描繪出一個理想中絢麗多彩的仙俠江湖。」有人這樣高度概括道。
  • 人偶動漫霹靂布袋戲
    小編今天想說說布袋戲也就是手控操作木偶拍攝的人偶動漫,嚴格意義上說布袋戲不屬於動漫了,可是播放器是放在動漫系列裡的,這樣的人偶動漫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知道這好片的人一般都是從小追到大了的。布袋戲起源福建廈漳現在被灣灣玩得很溜,臺灣省的一個布袋戲工作室,以布袋人偶為載體進行中原情節演變,充分展示了江湖冷暖,人情變故。也完美傳承布袋戲這個傳統文藝。這部霹靂戲系列人物最多,場景很多,臺詞最多,武打特效最多的一部片子。真的很佩服這些人,好多不帶重複的。
  • 霹靂布袋戲的最佳「食用」步驟
    自從1988年的《霹靂金光》開播以來,霹靂布袋戲已經出品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創IP讓粉絲瘋狂
    「素還真,愛上霹靂雖然才三年,與你錯過19年,但我還有未來幾十年與你共度,與霹靂一起度過,餘生請多多指教了。」《霹靂布袋戲》粉絲@誰家少女不缺錢,用這樣一句話,告白霹靂布袋戲當家男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和她一樣,在4月30日對素還真表達愛意的,還有超過千人的烏鎮大劇院現場觀眾和數萬螢屏粉絲。
  • 霹靂布袋戲最新力作即將來襲!《刀說異數》搶先震撼
    《刀說異數》作為2018年霹靂國際多媒體的年度巨作,結合當下最先進的電影拍攝技術,為大家重現這部經典劇集,由先前露出的海報就可窺見一番,《刀說異數》場面特效華麗震撼,給觀眾視覺及聽覺上的雙重刺激。霹靂老劇藉由現代科技手段重出江湖,勢必給喜歡霹靂布袋戲的戲迷朋友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 霹靂布袋戲新手入坑指南
    自從1988年的《霹靂金光》開播以來,霹靂布袋戲已經出品70多部劇作,劇集超過3000多集,人物多達到上千個。作為一個準備入坑的萌新該從哪看起呢?以下盤點了霹靂布袋戲的初級入坑指南,供各位參考。 1.《霹靂劍蹤》——最多好評的入坑劇《霹靂劍蹤》於2005年2月推出,總計30集。
  • 那個道友滿天下的霹靂布袋戲要出大電影了!
    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發展出一種電視布袋戲,自其上演後就一發不可收,連續播出十多年,迄今一千多集,劇中僅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不下數千,宏大直逼三國,細緻堪比紅樓。每出劇的劇名皆以「霹靂」二字得名。霹靂布袋戲以武俠玄幻為主,以素還真作為主線衍生的一系列江湖恩怨故事,配音為臺灣閩南語,估計這配音很多人一開始都會很不適應,但是若習慣了你會慢慢愛上黃大的口白。因此,有眾多「粉絲」瘋狂追捧。
  • 道友在此集結 霹靂布袋戲改編《霹靂江湖》首測開啟
    霹靂布袋戲改編手遊《霹靂江湖》國服首測震撼開啟,所有完成首測預約的玩家即可前往遊戲庫下載體驗。遊戲得到了臺灣大霹靂集團獨家正版授權,將帶玩家們重溫原偶劇經典情節,並以 Q 版造型還原素還真、葉小釵、一頁書等人氣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