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召開的會議上通過了毛澤東西進貴州的主張;當日晚7時半,中革軍委電令紅軍各部,由湖南通道兵分兩路入黔。貴州黎平縣與湖南通道縣、靖縣接壤,進入黔境的兩路紅軍都是先進入黎平縣境內;黎平城,也是中央紅軍進入黔境後佔領的第一座縣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經過貴州黎平縣的紅軍都經歷了些什麼。
一、紅軍過黎平縣
1934年12月13日,紅一軍團一師進入貴州的洪洲司,並向黎平偵察警戒。紅三軍團偵察部隊進入貴州境內的江口屯。
12月14日清晨,紅一軍團二師六團經黎平縣界頭、貓兒塘進抵潭溪;與駐守潭溪的黔軍交火後,黔軍潰逃至十萬坪;十萬坪守軍見狀未戰先怯,稍作抵抗,即潰逃至五裡橋;經過兩小時激戰,紅六團與趕過來的二師其他紅軍部隊一起攻佔了五裡橋,然後,便直搗黎平城。駐守黎平城的黔軍第四旅周芳仁指揮第七團和民團在黎平城東門附近稍作抵抗,便逃向城南南泉山。當日11時左右,紅一軍團二師進入黎平城,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同日,紅十五師,由湖南靖縣平茶經貴州黎平界牌、潭溪、高屯、古頓、玉田灣、鰲魚塘,向錦屏的婆洞進發。紅九軍團由湖南靖縣的平茶進入貴州黎平縣的丘團、中黃後,一部直插錦屏的敦寨,另一部向新化、隆裡進發,到鰲魚嘴與十五師會合後,同向錦屏縣的婆洞方向前進。
12月15日,紅一軍團二師經黎平中黃,錦屏縣敦寨直插老錦屏(銅鼓);紅一軍團一師進駐黎平。12月14、15日,中央軍委縱隊和紅三、五、八軍團一部,由湖南通道播陽進入黎平境內的草坪、洪州、地青、中潮,翻過羊角巖,先後在12月16日、17日進入黎平縣城。
12月16日晚七時半,朱德發布紅軍突破國民黨軍清水江、沅江第二道防線的部署。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縣城二郎坡胡榮順店鋪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黎平會議上正式否決李德、博古錯誤的戰略方針,肯定毛澤東進入貴州,以遵義為中心建立新蘇區根據地的主張,並通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
12月18、19日,紅五軍團與紅八軍團在黎平縣城完成整編。
12月19日,朱德、周恩來以軍委的名義發布《關於軍委執行中央政治局決議之決議電》;《決議電》中決定中央紅軍分成左、中、右三路,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前進,令命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方便稱呼,不嚴謹)配合中央紅軍的行動。隨後,紅軍總政治部發出關於執行政治局決議的訓令,要求各級政工人員要對各部隊做大量的解釋工作,說明政治局決議的重要性,以得到廣大指戰員的擁護,提高信心。
12月20日,紅軍先頭團到達黎平高洋,與高洋款團兵吳士良部和榕江縣李烈榮派來的常備隊激戰,最後紅軍攻佔高洋坳,敵軍潰逃。
二、黎平會議
有關黎平會議的情況,請見12月14日的短文《長徵歷史上的黎平會議》。
三、打響的戰鬥
紅軍過黎平縣時,國民黨守軍只有黔軍第四旅旅長周芳仁率領的第七團;周芳仁親自駐守黎平城,以第七團一個營據守羊角巖,一個營據守潭溪。駐守潭溪的黔軍一個營,將其一部駐紮在附近的樟樹坳、堡子上、郡馬屯一帶,其餘大部在十萬坪、草鞋鋪等地設防。因此,中央紅軍經過黎平縣時,打過很多戰鬥,不過,又由於黔軍戰鬥力弱,戰鬥並沒有給紅軍帶來很大的傷亡。
(一)五裡橋戰鬥
五裡橋,橋高二丈,長約六七丈,西面橋頭口僅能容一人一馬通過;橋下河流不寬,但兩岸巖石突兀陡峭,地勢十分顯要。五裡橋,因位於黎平城東北五裡處而得名,是進入黎平城的必經通道。五裡橋當時的守軍,由從潭溪、十萬坪潰逃下來的黔軍和原本的守橋黔軍組成;黔軍為阻止紅軍過河,一方面強攤民款,脅迫民夫在西面橋頭挖有塹壕,一方面,還砍伐當地的一片杉林,在河中堵塞形成三個水壩,以提高水位。
1934年12月14日,紅一軍團二師六團擊潰潭溪、十萬坪守敵後進抵五裡橋。由於敵人憑藉地形開槍射擊,六團正面進攻受阻;鑑於此,六團一方面安排小股兵力從下遊涉水,偷襲敵人側翼,一方面調來小炮正面強攻,炮彈在敵軍指揮所附近炸開;加上由官團、漂洞一帶包抄小路過來的一隻紅軍部隊,三路紅軍一起進攻,黔軍腹背受敵,驚慌萬狀,紛紛棄橋逃走。五裡橋戰鬥激戰兩小時,最後以黔軍逃走結束。
(二)寨石坳戰鬥
寨石坳是湘黔交界的一個險要隘口,坳的南北只有一條「之」字形的小徑相通。小徑用石板鋪成,從山腳到拗口有九十多級。寨石坳的東面傍臨洪州河的清水潭,懸臂嵯峨;西面是藤蔓叢生的原始森林;寨石坳山頭坳口築有碉堡,挖有塹壕。中央紅軍的以尖刀連過寨石坳時,把守寨石坳的是黔軍的一個連和湘軍的一個保安分隊。
紅軍尖刀連通過寨石坳時,被守敵伏擊,傷亡了幾個人。尖刀連停止前進,研究作戰方案。給紅軍作嚮導的侗族老人石老道獻策說,有一條陡險小道通往坳後,可由此抄襲敵人後路,而且老人還自告奮勇地給紅軍帶路。紅軍一個班跟隨老人攀援懸臂,神不知鬼不覺地翻到坳後;紅軍前後夾擊,不到四十分鐘,將守敵擊潰,打死敵軍連長和十幾個士兵,勝利翻過寨石坳。
(三)羊角巖戰鬥
羊角巖距離黎平城十五裡,是黎平城東南面的屏障,是從中潮至黎平必經之路。羊角巖山勢險惡,只有羊腸小道可通過,周圍樹木叢生;因而,羊角巖還是歷代匪盜憑險關羊,劫財害命的地方。中央紅軍過羊角巖時,羊角巖的守軍是黔軍第四旅第七團的趙壁輝營;趙壁輝營,在紅六軍團西徵時,被痛打,副營長盧彬身受重傷差點喪命。趙壁輝自知不能抵擋中央紅軍,但軍命難違,故趙壁輝營強令當地百姓,在山頭上挖了一道四百五十多丈的戰壕,又在制高點上築了一座兩丈多高,兩丈二尺直徑的碉堡。
紅軍先頭部隊抵達羊角巖山腳,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紅軍獲悉了敵人的兵力部署。弄清敵軍兵力部署後,紅軍指揮員決定不正面強攻,派出小股部隊向側後迂迴。在群眾的帶領下,紅軍小股部隊穿過密林,攀登險壁,出其不意的登上敵軍碉堡側面的一個山頭。登上山頭,紅軍小股部隊架起機槍、小炮(六O炮),小炮一發炮彈直接命中敵軍碉堡;接著,紅軍以機槍壓制敵軍。同時,留在在羊角巖山腳的紅軍也向敵軍發起攻擊。見到紅軍的猛烈攻擊,敵軍丟下槍枝彈藥屁滾尿流地向二望坡一帶逃竄,紅軍先頭部隊勝利奪取了羊角巖。
(四)高洋坳戰鬥
高洋是個侗族村寨,地處黎平、榕江、劍河三縣交界處;高洋周圍山峰奇拔,古樹參天,不僅山路難走,還有虎豹傷人。村寨與外面僅有一條小路連通,村寨後面的高洋坳更是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上洋寨的地主石方彩聽說紅軍要過高洋,派人到下洋通知地主款團兵指揮吳士良,要他帶人到高洋坳攔截。吳士良知道後,派人到八蘇向榕江縣常備隊李烈榮求援。李烈榮以為高洋坳地勢險要,山高林密,大勝了可以邀功請賞,打敗了還可以退入密林逃走,因而派兵援助吳士良。另,吳士良知道紅軍愛護百姓,便挑唆了200名不明真相的群眾參加攔截紅軍,將權重置於高洋坳頭隘口打頭陣,而他自己將款團兵和常備隊埋伏於叢林之中。
1934年12月20日,紅軍先頭團來到高洋坳,見到攔路阻擋的人大都是身穿破爛衣服、手持鳥槍的群眾。見此,紅軍向群眾喊話宣傳,希望群眾不要上當、為有錢人出力賣命,而且鳴槍警告,讓他們趕緊散去;聽到紅軍的宣傳和槍聲,大部分群眾都躲入了密林中。吳士良暴跳如雷,命令匪兵用每筒可裝一斤火藥的土排炮,向紅軍炮擊。但是還在寨子附近的紅軍,考慮到還擊匪兵會誤傷群眾、毀壞房屋,便命令部隊暫時撤退。見紅軍撤退,吳士良認為紅軍軟弱可欺,便鼓動匪兵,向紅軍步步緊逼。見此,紅軍指揮員一聲令下,紅軍戰士撲向敵人,吳士良所帶的款團兵和常備隊很快就潰不成軍,丟下幾具屍體,倉皇逃進深山密林之中。
四、紅軍故事選
紅軍是為老百姓謀利益的隊伍,因此,一路上不僅有紅軍關心百姓疾苦的故事,也有百姓擁護紅軍的故事,在黎平也是如此,現在就選取其中兩個故事寫出來。
(一)幫紅軍架設浮橋
紅六軍團西徵時,紀律嚴明,不侵佔百姓利益,而且打倒地主解放窮人,並將沒收地主得來的錢財分給窮人,這使得沿路的百姓對紅軍有很好的認知,而且十分擁護紅軍隊伍。後來,中央紅軍經過時,當地百姓都支持紅軍。中央紅軍經過黎平縣八舟時,就發生了當地百姓幫忙架設浮橋的故事。
甲戍年十一月十三日上午,中央紅軍一部馬上來到黎平縣八舟,為當地村民吳延真看見。感念紅軍愛護百姓、救窮人,當想到八舟河上木橋不穩固,紅軍部隊通過不方面後,吳延真拿起斧頭、船篙就跑去修橋。當吳延真到八舟河邊時,看見吳之煥和吳之運兩位老人已在冰冷刺骨的河中用木排給紅軍架設浮橋;原來,吳之煥見八舟橋年久失修,搖搖欲墜,中間還缺了兩搭橫枋,只剩兩塊仄仄的橋板,單人通過都很不安全,更別說,紅軍大部隊還抬著槍炮,用大騾馬馱著東西,於是吳之煥老人便決定用八舟河裡上下的木排拉攏過來給紅軍搭座浮橋。木排沉重,一個人拉不動,剛好吳之運來到河邊,吳之煥就叫他幫忙。吳延真來到後,立馬跳下水去,幫忙打樁固定和用繩子、藤子連接木排。
紅軍大部隊到達八舟河邊,見吳之煥、吳之運和吳延真在幫忙架設浮橋,熱情地道過謝之後,便跳進水裡,一起搭設浮橋;忙活了一個上午,他們才把浮橋架設好,又搬來散板和木板橫鋪在木排上,這樣浮橋更穩。中午,很多紅軍戰士去感謝三位老鄉,並拿出一匣約三、四斤重的銀子給三位老鄉。
八舟老百姓幫紅軍架設浮橋的情形,以及紅軍對待窮人的深厚情誼,一直久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裡。有山歌唱曰:
甲戍紅軍過黎境,寒冬之煥架橋迎。
大隊人馬橫江過,一匣銀子表深情。
(二)重見光明
楊伯均住在黎平縣高屯街,幾代人都靠打鐵為生。楊伯均的母親由於奔波操勞,不僅背駝了,眼睛也幾乎看不見了,只有在大太陽天才可以依稀看到一點。
1934年冬,中央紅軍來到黎平縣後,就到處發動群眾打土豪,分財產。一個曾姓女紅軍來到楊伯均家裡了解情況。楊伯均母子向女紅軍講述了高屯的保長和地主坑害了人民的血淚史,女紅軍很重視,一一記了下來。當女紅軍看到楊伯均的母親雙目快失明,整天估摸在床上,很是同情。問明原因後,女紅軍馬上找來一個醫生給楊伯均母親看病下藥。後面,女紅軍又和醫生來送過幾次飯菜給他母親,還扶著他母親進出大小便,給他母親洗衣服等。女紅軍和醫生稱楊伯均母親為嬸娘,楊伯均也喊他倆為大姐姐。紅軍雖然只在高屯住了五六天,但在女紅軍和醫生的精心醫護下,楊伯均目前的眼病有了很大的好轉。離別那天,女紅軍和醫生又特地來給楊伯均母親送了不少藥。楊伯均母親拄著拐杖送到門口,激動得說不出來。不久,楊伯均母親的眼病完全好了,象好人的眼睛一樣。大家都說:「紅軍不但能打仗,也能趕瘟神,什麼病魔見到他們,都被嚇跑啦」
主要參考文獻
1.貴州省檔案館編:《紅軍長徵在貴州史料彙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中共黎平縣委黨史辦公室編:《紅軍在黎平故事彙編》,靖縣:湖南靖縣印刷廠,1984年版。
3.中共黔東南州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紅軍在黔東南》,貴州省黔東南州印刷廠印刷,1985年版。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紅軍長徵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