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捲風雲琅琊榜,囊盡天下奇英才。」架空歷史第一劇《琅琊榜》終於在眾人的眼淚中完美謝幕。屏幕前的你是否聽著郡主親唱的《紅顏舊》,看著她拿著林殊的遺書,回想起故人那句:此生之諾,來世必踐,不禁為殊凰的生死別離,此情不變而唏噓不已。
作為小說的原著作者,海晏親自操刀了此次電視劇的編劇工作,並坦言對小說的還原度超過了80%。殊不知那有所變動的20%其實就是這本不存在讓你動容的殊凰之戀。小說裡林殊變了容貌仍愛霓凰,霓凰對於林殊卻只剩兄妹之誼。
其實,霓凰愛的人只有聶鐸,一個被海晏無奈抹去,被讀者稱為最大陰謀家的配角。
聶鐸是赤焰軍大將聶鋒的胞弟,和衛崢同效力於赤焰軍主營,因被林帥派去尋找聶鋒而倖免於難,後在江左盟中幫助長蘇打理幫派,在一次霓凰郡主出戰時遇到危難關頭水戰的時候,聶鐸奉命協助郡主,自薦最擅水戰,請求入營供職,經過半月籌謀,他親上戰陣,一舉破敵。相處中聶鐸與霓凰郡主兩人互生情愫。聶鐸為了讓林殊活著同意自己和霓凰在一起,遍及天下找到了冰續草,卻還是未能挽回林殊的性命。
聶鐸是幸運的,能和英勇神武的大哥效力於大梁最優秀的主帥林燮之下,能在屠燼七萬英靈的梅嶺之戰中安然無恙,能在這篇感情不多的小說裡和霓凰終成眷屬。但他又是不幸的,他的一生都活在兩個名字的陰影之下,這兩個名字同屬於一個人,年輕時整個京城只有那個天才少帥林殊,他只能安靜的作為身邊的副將,戰後江湖上只有那個霸佔琅琊公子榜榜首的江左梅郎梅長蘇,他只能安靜的聽從安排,此生深愛的女人卻和自己的少帥指腹為婚,兩情相悅卻受儘自己道德上的指責,同伴衛崢的拳腳相向,得不到祝福,也不會有人祝福。
小說的結局,梅長蘇託宮羽帶回遺書,默許了聶鐸和郡主的婚事,兩人一起去了東境駐守海防。關於這個結局所有的讀者無不為長蘇嘆息,同時也評價聶鐸才是本劇最大陰謀家,懷著和郡主在一起的想法前去雲南,試圖用冰續草感動長蘇,讓其悔婚,從頭到尾動機不純,而霓凰也沒有劇中的那樣堅定。
而海晏也為聶鐸寫下了近千字的聲明,聲明中寫到自己並未想把聶鐸設定為處心積慮為了權勢美人層層布局最終成功陰謀家,但她也談到,聶鐸只是一個軟弱,矛盾,心志不堅,有著明顯的缺陷和品行灰暗面的人,是赤焰軍中同樣存在的不把兄弟情義放在第一的人。
一句話,聶鐸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
劇中的霓凰在性格上設定和小說中無太大差別,但在感情這塊,小說的霓凰遠沒有劇中的霓凰愛的專一,深沉。
小說中的霓凰在和長蘇長亭相見時,便坦白了自己對聶鐸的情誼,當時她是這樣說的:「你若當真,我就一定要帶走聶鐸,即使傾我穆王府全力,也要護他周全。這不僅僅是因為我自己對他的情意,更是為了報答他當初穩我南境危局,救我萬千將士的恩情。」可見此刻的霓凰愛的只有聶鐸,而長蘇的反應更讓人心酸——「一抹混雜著憂傷、感動、欣慰、悵惘的笑容浮起在梅長蘇的唇邊,他鎖住了霓凰的視線。」作者描述的很透徹了,憂傷是對霓凰已無對己情誼的憂傷,然後才是對霓凰不忘赤焰將士的感動欣慰,最後回歸到了對三人歸宿的悵惘。而小說中的長蘇其實早已妥協,想成全他們,讓聶鐸長期待在雲南幫助霓凰。
其實霓凰並沒有錯,梅嶺之戰之前的林殊才十六七歲,霓凰更是十歲出頭。林殊尚是感情懵懂的毛頭小子,而霓凰更是個尚未發育的小丫頭,林殊對霓凰是真的動情了,而霓凰的心中的林殊只是個無所不能,光芒閃耀的大哥哥吧。本就未愛過,又何談背叛。
是啊,你永遠是她的林殊哥哥,這是親情,不是愛情。
劇中的梅長蘇為了昭雪沉冤,極力控制自己的感情,讓人覺得冰冷。殊不知小說中的梅長蘇又豈是冰冷,更多的是落寞。
梅嶺之戰後,冰冷下來的不只是林殊那曾經小火人般的身軀,還有他曾經嚮往的愛情,他的命是用無數將士的鮮血保住的,他身上背負著這世間最大的重擔,他不敢愛,他不能愛了。所以在林殊的一生中,唯一愛過的也只有霓凰而已,而最後為了霓凰的幸福,他未曾猶豫的妥協了。宮羽對他很好,敢為他去死,他知道,所有人都知道,但他卻一直保持著和宮羽的距離,因為他明白給宮羽的希望越大,最後得到的失望也會越大,但宮羽從未放棄的去接近梅長蘇,哪怕多看他一眼就好,而梅長蘇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打擾,這才是能給宮羽的最好的溫柔。小說中的梅長蘇遠比你們看到的孤獨的多。
關於梅長蘇的愛情,我想起了一句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少了聶鐸的《琅琊榜》,梅長蘇便更像那個不會武功的李逍遙,宮羽如靈兒般溫柔、善解人意,霓凰如月如般英姿颯爽、仗劍行俠,而結局也是如此的相似,長蘇用死作別了霓凰、宮羽,而靈兒和月如相繼逝去,留逍遙一人於世間。
雖然小說到電視劇變了模樣,但這樣的結局才是更好的,曾經的赤焰少帥林殊,如今的江左梅郎梅長蘇,用殘餘的生命為赤焰七萬亡魂昭雪沉冤,就容海晏送你一段完完整整的殊凰之戀,儘管那時,你我還是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