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entina Lisitsa 演奏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

2021-02-07 古典音樂殿堂

李斯特是個典型的浮士德式的人物。他曾是巴黎樂壇的神童、不可一世的巨星、到處留情的浪子,卻在後半生執著於新音樂創作,並在54歲時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成為了李斯特神父。

魏瑪,這個孕育了歌德的曠世巨著《浮士德》的德國小城,註定是李斯特一生的轉折點。1847年,李斯特與卡羅琳公主相愛,隨即結束了自己輝煌的演奏生涯,接受了魏瑪宮廷樂長的職務,與卡羅琳定居在魏瑪郊區。

篤信天主教的卡羅琳深深影響了李斯特的精神生活,此後10年間李斯特以出世的姿態讀書思考,靜心創作和指揮,寫出了兩部鋼琴協奏曲,《浮士德》、《神曲》、《但丁》等交響曲,《普羅米修斯》、《奧菲歐》、《塔索》、《理想》、《馬捷帕》、《哈姆雷特》、《前奏曲》、《從搖籃到墳墓》等12首交響詩,以及那首謎一般的《b小調奏鳴曲》。

《b小調奏鳴曲》手稿的右下角寫著作品的完成日期:1853年2月2日。這一天是聖燭節,也就是瑪利亞帶著出生40天的耶穌到耶路撒冷,被西蒙認出的日子(見《路加福音》)。與此同時,李斯特著手創作一部講述耶穌故事的清唱劇,此作10年後才完成。1854年,李斯特在兩個月內寫出交響曲《浮士德》,1857年修改完成。可以說,這個時期的李斯特長久深入地思索著人生的終極問題,思索結果顯現在他的音樂作品中--普羅米修斯、塔索、馬捷帕、但丁、浮士德--這些歷經磨難終得輝煌的英雄和詩人已然成為了李斯特的理想。他嚮往自己的人生和藝術進入一個超凡脫俗的新境界,追求著"詩與宗教的和諧"。同樣在1854年,英國小說家艾略特(GeorgeEliot)在魏瑪訪談了李斯特,在其最後一部小說《丹尼爾·德隆達》中,有一個如聖人一般的鋼琴家克萊斯默先生,實際上是將李斯特的形象照搬了過去。

在魏瑪擔任指揮期間,李斯特不僅演奏古典大師的作品,還極力推廣同時代的新作,特別是組織了很多柏遼茲與華格納作品專場音樂會。1849年,華格納參加德勒斯登起義失敗後投奔李斯特,一如對待其他年輕音樂家那樣,李斯特在精神和物質上都給了當時不得志的華格納以極大幫助。當羅西尼評價柏遼茲"這個年輕人要幹音樂,他就會遭殃!"時,李斯特作了更辛辣的反擊"當然咯!柏遼茲和貝多芬一樣,沒有像羅西尼那樣寫音樂。"此時的李斯特讓人聯想到20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先鋒派作曲家布列茲,他們都通過不懈的創作、指揮、論述等活動堅持著新音樂的方向。

19世紀歐洲樂壇的兩大陣營"保守派"和"激進派"爭執的焦點實際上在於奏鳴曲這一體裁上。當孟德爾頌和勃拉姆斯還在遵循著古典框架寫無標題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時,李斯特已經開始嘗試將文學和繪畫的內容納入到奏鳴曲中,並將傳統的四樂章奏鳴曲逐漸融合為單樂章形式,原有的主副部兩個主題也變為單主題分裂變形,以"主題變形"為發展核心。他的交響詩、鋼琴協奏曲和《b小調奏鳴曲》均體現了這一變化,它們始終遭受著以漢斯立克為代表的一幫保守派的攻擊,以至於在1854年成立了"新魏瑪協會"以抗衡不斷的謾罵。

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題獻給舒曼,以回應舒曼在1893年題獻給李斯特的《C大調幻想曲》(Op.17)。有趣的是,舒曼的三樂章《C大調幻想曲》寫得像個奏鳴曲,李斯特的單樂章《b小調奏鳴曲》寫的則像個幻想曲。從這一個巧合就足以折射出,浪漫主義時期奏鳴性的固定框架與幻想性的自由框架一直在互相融合,只是那個時代的很多人還不能適應這種"不倫不類"的音樂。

1854年5月25日,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第一次聽到由勃拉姆斯演奏的《b小調奏鳴曲》,她的評價是:"這是首使人害怕和不安的作品,內容空洞,除了噪音沒有別的東西,你在其中不可能找到一點點和諧的東西,總之它一無是處。"漢斯立克也批評這部作品是"將支離破碎的要素狡詐而大膽地拼湊在一起……如此混亂而又狂暴殘忍的鬥爭。"我們今日的很多現代音樂依舊遭受著類似的評價,可誰能保證今日的噪音不會像《b小調奏鳴曲》那樣,成為明日的經典呢?

李斯特堅信音樂能夠表達一個故事、一幅畫或一個場景,他寫的大部分音樂都帶有標題。儘管他多是寫意而非理查·施特勞斯那般寫實,人們還是傾向於從他的音樂中尋找情節線索。

然而,當這位鋼琴大師寫下的唯一的一首鋼琴奏鳴曲,卻沒有給它任何標題,在他生前的信件、言談中也沒有透露任何關於這部作品的標題信息。但人們還是不相信這部單樂章如幻想曲一般的作品是無標題音樂,對潛在標題性的猜測從未終止,大致有四種說法:1、歌德的《浮士德》;2、李斯特的自傳;3、彌爾頓的《失樂園》;4、伊甸園的傳說。

在我看來,四種說法並無本質區別,都是關於原罪與救贖的終極問題。李斯特也曾品嘗過"失樂園"的酸甜苦辣,面對過魔鬼拋出的種種誘惑,卻最終像歌德筆下的浮士德那樣歸於崇高獲得救贖。從個體角度看,李斯特與歌德一生皆顛沛於各種環境、各種情感中,不斷追求在叔本華"鐘擺"的兩端,對浮士德的故事自然心有戚戚焉,他們的人生就是浮士德的鏡像。從文化角度看,正如斯賓格勒將西方文化稱為"浮士德文化",人性、藝術、思想乃至上帝無不在與魔鬼籤訂了現代化契約後瀕於衰亡,《b小調奏鳴曲》在將奏鳴曲這一經典體裁帶入新紀元的同時,也將它解構得面目全非。

《浮士德》中時隱時現的魔鬼梅菲斯特也是浮士德的另一面,隱喻人類自身存在的人性-魔性、理性-非理性的矛盾體。奏鳴曲裡主部和副部的對立統一與這種矛盾體是何其相像!所以不僅每個人都是浮士德,甚至可以說每部奏鳴曲都是浮士德形象的縮影。

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可以被視為浮士德抗拒魔鬼的誘惑,在愛恨交織中歸於崇高獲得救贖的縮影。主部有兩個性格鮮明的主題動機,第一個主題與同時期創作的《浮士德交響曲》主題動機如出一轍,第二個主題則運用了與《第二號梅菲斯特圓舞曲》相同的主題音型,將這兩個主題理解為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合情合理。而副部末尾的那個柔美主題可以被視為格麗卿的幻影,它的音型由梅菲斯特主題變形而來,這恰好對應著原著中格麗卿受控於梅菲斯特魔法之下的情節。

《b小調奏鳴曲》以B大調結尾。小調奏鳴曲終止於大調,在奏鳴曲中並不少見,但B大調對於李斯特卻有著神聖宗教意味。在李斯特為數不多的B大調作品中,多半與宗教音樂有關。同時期創作的《莊嚴彌撒曲》(1855)"榮耀經"和《但丁交響曲》(1855)末尾的合唱頌歌,皆以B大調象徵天堂的光輝。李斯特的手稿有一段漸強輝煌的結尾,卻被紅色大叉划去,代之以B大調微弱緩慢的合唱式結尾,象徵浮士德獲得救贖,被天使帶入天堂。浮士德所經受的多層考驗及其最終升華,用李斯特擅長的"主題變形"技法來展現是再恰當不過了。

由此看來,以《浮士德》作為一種解讀方式來理解《b小調奏鳴曲》並非牽強。不過,這既非唯一的解讀方式,也不是給聽者一個一一對應的情節對象。面對一部音樂作品,不存在絕對準確的解讀方式。由於音樂特殊的抽象本質,在各門藝術中具有最大的開放性,其內涵有無限可能的解釋。李斯特當年也是先有《前奏曲》的樂思,後來才發現拉馬丁的詩作《前奏》,這也解釋了當今很多古典樂曲為各類電影作配樂為何那麼合適。叔本華曾說:"音樂不是意志恰如其分的客體性的寫照,而是意志自身的寫照。"即便我們在聆聽《b小調奏鳴曲》時聯想到浮士德,也不同於觀看歌劇或電影《浮士德》時的感覺,此時的我們不是旁觀者,此時的我們就是浮士德,與其說我們被音樂中的浮士德所感動,不如說是為我們自己感動。

文摘自-愛樂 2012年第8期


相關焦點

  • 他努力將文學和繪畫的內容納入到奏鳴曲中丨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
    《B小調鋼琴奏鳴曲》 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1、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究竟描述的什麼主題?2、以《b小調鋼琴奏鳴曲》為例,帶你了解李斯特音樂的創作風格;3、周廣仁丨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可以熟練彈奏李斯特超技練習曲,卻彈不好一首莫扎特奏鳴曲?
  • 每個人都是浮士德——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
    「浮士德主題」作為奏鳴曲的主部建立在b小調上,它從之前的G音一躍而起,力度陡然轉強、音區隨之變高,象徵著久居書齋的浮士德不甘寂寞,以桀驁不羈的姿態衝向外面的世界,懸而未決在小調七級音上:「我有勇氣到世界上去闖蕩,把人間的苦樂一概承當。」
  • 心靈深處的思索——魏浩天談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下)
    《b小調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B minor, S.178)》是李斯特一生的巔峰之作。他透過心靈的「顯微鏡」去洞察這個世界的本質,探討上帝、理想、善與惡、天使與魔鬼等之間的關係。作為鋼琴作品中的"神作」,人們對其的研讀和爭議亦從未停止。
  • 他們用小提琴演奏李斯特的5首鋼琴大名曲
    這位享有「貴族小提琴家」美譽的演奏大師,曾將多首李斯特、蕭邦的鋼琴作品移植到小提琴上演奏。他認為:用鋼琴曲目來練習小提琴,能充分鍛鍊手指在琴弦上的伸展和跑動。李斯特於1849年至1850年間創作了六首「安慰曲」,這些夜曲風格的鋼琴小品,曲調婉轉柔美,有著懷舊和冥想的情感色彩。
  • 李斯特那些盪氣迴腸的大型鋼琴獨奏曲背後,原來隱藏著……
    其實,《但丁奏鳴曲》是李斯特在24歲時創作的,可見青年時期的李斯特就是但丁的狂熱粉絲。不僅是《但丁奏鳴曲》,創作了這部奏鳴曲的兩年之後,李斯特又創作了《但丁交響曲》,進一步將自己對但丁文學的熱愛,轉化為音樂。趙成珍演奏但丁的《神曲》中最令李斯特為之觸動的是作品中第一部《煉獄》中所描繪的場景。
  • 李斯特及其《匈牙利狂想曲》
    他的創作和演奏將鋼琴音樂推入一個黃金時期,對後世鋼琴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匈牙利狂想曲》是他創作的鋼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體裁,也是流行最廣的作品,取材於匈牙利民間音樂,反映了匈牙利的民族精神和氣質,其中主要是以民間舞曲為主要素材,以及與民歌小調的結合。此外,李斯特大膽衝破傳統曲式的結構,在創作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成為多姿多彩、形式完美的鋼琴曲。
  • 肯普夫演奏: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
    他一生一共創作了35首鋼琴奏鳴曲,本文對其中的《升C小調奏鳴曲》也就是我國人民熟知的《月光曲》進行了分析。                鋼琴是貝多芬最喜歡的樂器,他在鋼琴上迸發出的靈感幫助他完成了32首具有深刻內涵的鋼琴奏鳴曲的創作。
  • 如何演奏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奏鳴曲之一,是他初期鋼琴奏鳴曲的頂峰之作。在這首奏鳴曲中,莫扎特和海頓的影響已經完全消失。   奏鳴曲[意]Sonata原意是「被演奏著的或響著的」。因此,他不僅擴大了鋼琴的演奏音域,增強了力度對比,提高了手指的技巧,而且還加強了奏鳴曲式結構內部的對比因素,擴大了展開部的矛盾衝突和發展動力,他的鋼琴奏鳴曲遠遠超過了前人,創造了獨特的音樂風格。
  • 莫扎特奏鳴曲全集
    莫扎特出生於薩爾茨堡,很早就展露了鍵盤樂器的演奏天分,並很快開始作曲。莫扎特短暫的一生留下大量的作品,總括了當時幾乎所有音樂類型。鋼琴奏鳴曲 在莫扎特的作品裡佔有相當的分量。奏鳴曲式是西方音樂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曲式,這一曲式的確立雖然是海頓的貢獻,莫扎特卻敏銳地緊隨其後,用當時新發展的奏鳴曲式,寫出了比海頓更出色的鋼琴奏鳴曲。
  • 一生必聽的鋼琴曲——從「巴赫 • 莫扎特到蕭邦 • 李斯特」 鋼琴聖手譚小棠獨奏音樂會
    F.Chopin:「Fantaisie-Impromptu」 in c-sharpminor,Op.66蕭邦: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作品66F.Chopin:Polonaise in A-Flat Major—「Heroic」,Op.53蕭邦: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作品53J.S.Bach:「Badinerie」 in b
  • 李斯特,浪漫主義時期的大師
    很多人說李斯特是一流的演奏家和二流的作曲家,但我覺得這個說法很不準確。關於李斯特的演奏效果與技巧都是當時的頂尖,很多記錄也說明了整個歐洲對李斯特的喜愛。李斯特一生寫了很多曲子,他十五歲時寫出了十二首練習曲,後來改編成了超技練習曲十二首,直到現在都是鋼琴練習曲演奏技巧上的巔峰,雖然在音樂理解上也許不能說難過巴赫的多聲部賦格和古典主義時期的奏鳴曲(莫扎特,巴赫,貝多芬晚期奏鳴曲),但李斯特年輕時的創作極大的拓寬了鋼琴的音色與表現力。大量的八度,琶音,快速跑動和大跳讓很多曲子有著夢幻般的力量。
  • 索爾的三首吉他奏鳴曲
    索爾的作品中有三首奏鳴曲:第一是OP15b的《C大調奏鳴曲》。
  • 賀老師音樂頻道:Valentina Lisitsa演奏李斯特《死之舞》
    在樂曲中李斯特運用了著名的《震怒之日》來點睛,收到相當好的效果。 這首作品幾乎是李斯特的鋼琴技巧的一個總結和縮影,你能想像到的一切技巧,幾乎都出現在這首曲子裡面。尤其到了後段,各種高深的技巧讓人瞠目結舌,幾乎難到了危險的地步。
  •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演奏技巧指南
    Op.109、110、111淺析貝多芬晚期奏鳴曲的演奏技巧導讀: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鋼琴藝術史中佔有獨一無二的位置,他把鋼琴奏鳴曲這一形式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提高了鋼琴奏鳴曲的藝術表現力。
  • 別列佐夫斯基演奏全套李斯特《超技練習曲》S.139
    《超技練習曲》S.139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練習曲》(Etudes d'execution Transcendante S.139),約作於1851年,是鋼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難曲目。從技巧上看,李斯特的這12首作品難度過分艱深,仿佛是鋼琴演奏藝術的象牙塔尖,在20世紀鋼琴大師如過江之鯽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於挑戰。但在如今已逐漸常見於各鋼琴演奏會中。在曲目安排上我們可以發現,李斯特的這十二首練習曲均不同調性,而且是按照五度下行的次序排列的,這也可以在某個程度上反映了李斯特原打算將此超級練習曲集寫成二十四首不同調性的作品的計劃(後未能實現)。
  • 【音樂百科】奏鳴曲(sonare)簡介
    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奏鳴曲始終是由一件或兩件樂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樂體裁,它展現了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作品的史詩性、標題性、主題的發展性、變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樂章的數目有所發展,多樂章、單樂章(李斯特首創)不一。該時期對奏鳴曲做出重要貢獻的有舒伯特、蕭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鳴曲sonata
    奏鳴曲顧名思義,「演奏」然後「鳴響」,但這個名字似乎太過普通以至於又有些模糊,它不像協奏曲那樣明顯地體現出某種協作、競賽的關係,也不像交響曲那樣給人一種規模宏大的印象。究竟奏鳴曲是如何得名,如何發展的呢?
  • 【音樂百科】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練習曲》
    從技巧上看,李斯特的這12首作品難度過分艱深,仿佛是鋼琴演奏藝術的象牙塔尖,在20世紀鋼琴大師如過江之鯽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於挑戰。但在如今已逐漸常見於各鋼琴演奏會中。在曲目安排上我們可以發現,李斯特的這十二首練習曲均不同調性,而且是按照五度下行的次序排列的,這也可以在某個程度上反映了李斯特原打算將此超級練習曲集寫成二十四首不同調性的作品的計劃(後未能實現)。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傳說&音樂欣賞
    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是貝多芬奏鳴曲集中演出率非常高的一部作品,本文是從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所出現的調性和音樂走向著手,對本曲的創作背景和演奏要求等方面進行的簡要分析。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就是《月光奏鳴曲》。成熟時期(1802-1814 年),在這個時期,貝多芬使用了一些新的創作題材,其作品《f 小調奏鳴曲》 讓他的創作到達巔峰。晚年時期(1815-1827 年),這一時期的貝多芬創作的許多藝術構思複雜並且深刻的作品。   1801年,貝多芬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月光奏鳴曲》被創作了出來。 這首作品打破了快、慢、快的傳統曲式結構,表現出一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