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我們才能回歸純粹地討論胡波和《大象席地而坐》?

2020-09-04 二十二島主

我關注了很久的一個電影博主今天凌晨發了一篇文章,是關於胡波導演的。內容大家應該有所了解,是爆料了胡波導演的前女友在他生前曾經詆毀他,轉投了自己「男神」的懷抱,這件事的真實性還沒有得到實錘或者澄清,但隨後胡波的名字就又上了熱搜。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評價某演員、某製片人或者某大V的行為,我只是想,當我們在看到胡波導演和《大象席地而坐》的時候,我們的眼中那些所謂的「濾鏡」存在的價值在哪裡?在他們消費胡波導演帶來熱度時,賦予《大象席地而坐》的話題和知名度,會是胡波導演想要的嗎?

對於胡波導演的離開,我們是惋惜、難過甚至悲憤的。電影這個行業,存在著種種不公,我們看到的和看不到的地方,都存在著限制和壓迫。之前很多情況下在談論胡波導演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資本」,想到的是他的逝世,今天那個大V所寫的那篇文章,甚至可能讓我們在以後提到胡波時首先想到的是某流量明星。這麼多的事情,這麼多的有色眼鏡,而我們又有多少清晰的思維是留給胡波和他的電影本身呢?

我們熱愛電影,熱愛電影本身的魅力,我們不想讓我們所喜愛的電影因為某些外部因素變了味兒。回歸純粹地討論胡波導演和《大象席地而坐》,變得越來越難了。這些事件的組合帶給我們的感受可能已經遠遠脫離了電影本身。很多所謂的業內人士,基於創作者的經歷,添油加醋般地產生了許多空洞的臆想,並傳遞給了不明真相的觀眾們,致使我們對於電影的認真程度一低再低。我相信,這是胡波導演不願看到的。

我承認,今天我也受到了這件事的影響,導致我今天重溫《大象席地而坐》的時候,在影片剛開始的第13分鐘的時候,眼淚就已經在眼眶裡凝聚。我努力認真地去看這部電影,如鯁在喉地難過。第13分鐘,少年韋布在樓道裡把點燃的火柴扔上樓梯天花板,火光轉瞬即逝,火苗留下了黑色的烙印,就像一朵朵黑色的花,隨後孤單的大爺牽著他的小白狗下樓,他唯一的小白狗會在今天被別的狗咬死。火柴的火星落下,全片主人公們沒有一絲笑容。

回歸《大象席地而坐》電影本身的影像,青灰色調是主色,我只想到了一個詞可以概括——冷峻。安東尼奧尼曾經說過,「我們得幹預彩色電影,去除它慣常的真實性,以當時的真實性取而代之」。色彩的祛除淡化會凸顯影片的壓抑情感,冷峻的色調和它不對稱的構圖,充滿了視覺隱喻,呈現了邊緣化的人物和他們壓抑的情緒。從頭到尾,主人公們都沒有歇斯底裡過,正是這種克制的表演,讓觀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角色內心世界的壓抑,壓抑得讓人心疼。

這部電影裡的人物們反抗世界的掙扎讓人感慨,「為朋友出頭的少年、為弟報仇的惡霸哥哥、身陷囹圄的女生,卡在世界灰暗的縫隙裡無法脫身,卻掙扎著去看大象」。說是惡霸哥哥,其實就是一個混混,他說自己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但是還是打著髮蠟、抽著20塊錢的玉溪給自己「撐場面」;少年掂起了板磚,但是沒有砸下去的勇氣,只能一次一次被人踩在腳底;住在陽臺上的老大爺一把年紀,明明知道「另一個地方沒什麼不一樣」,卻還是帶著小外孫女去了滿洲裡。他們和我們,都是倉皇時代下的小人物,我們無法相對時代洪流逆流而上,也無法登上已經開走的去往滿洲裡的列車。

最後他們到了滿洲裡,下車後他們在車燈前踢毽子,這個場景使我想到伯格曼《第七封印》中的「死神之舞」。雖然二者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聯繫,但是它們給了我同樣的感受——荒蕪絕望。滿洲裡和他們之前生活的地方,確實並沒有什麼不一樣,甚至前方的路一片荒蕪,唯一的光明來自大巴車燈,他們好像已經窮途末路,虛無的夜空中的大象嘶鳴也是哀嚎。我們看似相信的東西,其實是假裝相信,坐在地上的大象,只是一個幻象。

「詩人曾經給予燈火闌珊處以希望的想像,但實際上那裡確實一片黑色的海洋,荒無人煙」。角色們為自己營造希望,親手點燃了希望的火柴,又眼睜睜看著它轉瞬即逝,留給看客的,只是一聲嘆息。

如今,胡波導演已經離去近三年,而我們作為觀眾最悲哀的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一直在被我們忽視,我們沉溺於流量新聞和潮流八卦,深陷於批判我們所覺得應該批判的東西中,心甘情願被七彩的泡沫所吸引,被無聊的憤怒所包圍,對犀利的指責上癮。而本質成為了我們第一時間遺忘了的東西。本質是什麼?是人性,是目的,是我們看電影的初衷,是我們對熱愛的堅持。

胡波導演是優秀的,他的作品是值得我們純粹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剖析的。我們並不認識胡波導演本人,所以我們看到的胡波導演,應該是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了解的,而不應該是從風言風語中了解的。他的電影和文字是真誠的,我覺得我們,也應該拿出純粹的眼光去對待他的作品。

我寫這篇文章,更多的是自省。我也曾在談論一個導演時,想到的只是他的各種風言風語,對於別人作品的了解甚少,抖個機靈就沾沾自喜。並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追索的就是大家都應該追索的,以為我說的,就是大家想看的,想來實在慚愧。

《大象席地而坐》裡的大象,對於電影中的人物來說,是一派純淨的浪漫幻想,是逃避現實的指引。我看電影的目的也在於此,為自己的現實生活給予一點純淨的幻想。我不希望一個優秀的導演和他的經歷,變成了一個被網絡流量消費的工具。

斯人已逝,被理性客觀地評價,胡波導演和他的作品,都值得。

相關焦點

  • 大象席地而坐,我們呢?
    最初了解到《大象席地而坐》這部電影是在17年,一條新銳導演自殺的新聞在十一長假過後給了人們重重的一擊。當時的報導大都將胡波自殺的原因指向了胡波與資方之間關於影片時長的矛盾上,不縮短時長的話就要剝奪掉胡波的署名權,這無疑是給了本就落魄的他重重的一擊。
  • 大象席地而坐,我們都不是真的,可大象卻是真的
    大象席地而坐,我們都不是真的,可大象卻是真的片尾三聲大象的啼叫,合作車燈映照下的人影,和布景裡濃重的黑暗,把那隻席地而坐的大象真實展現在了我眼前。這是一個發作在一天之內的故事,挨近4個小時的片長,講述了4個人在這天怎麼逐漸挨近滿洲裡那隻大象的過程,這是關於人物心路歷程上的推動,原本大象僅僅一個他們想要賞識的物象,可這天裡發作的種種,像一隻大手,把4個人使勁朝那隻大象褪去,就此,這個物象佔有了他們心裡的所有,最終,他們坐上了去往滿洲裡的大巴車,去看那隻席地而坐的象。
  • 《大象席地而坐》——劇情片推薦
    一天一部優質電影推薦,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一部中國的劇情片電影《大象席地而坐》。關於《大象席地而坐》,它是優秀的電影,它像一個老朋友在你耳邊娓娓道來它的故事,但是也是遺憾的,對作者的離開是遺憾的,遺憾導演沒有在堅持一下,堅持抵禦一下周圍的絕望,遺憾他沒有看到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小眾但是卻被別人認可的優秀的電影。
  • 大象席地而坐:掙扎的頹廢
    讀它是因為陸陸續續總是會看到關於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的文章,前日讀了一個繪本《你跑錯書啦》裡面又有一隻席地而坐的大象,難道大象都喜歡席地而坐麼?不是沒有快樂的理由,就是無來由地沉淪,一直下墜。努力地讓自己快樂起來,用音樂,用色彩,用運動,都無濟於事,可以在人前談笑風生,卻始終無法快樂地面對自己。誰都可以欺騙,唯獨無法欺騙自己。就如同那推石頭的西西弗斯,一次次地把石頭推上山,那樣努力,那樣不知疲倦。可是石頭總歸還是滾下山來,如此反反覆覆,如此日復一日。
  • 大象席地而坐
    這就是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的開場。 在那個陰暗、壓抑的北方小城裡流傳著這樣一個荒誕、無聊而又無關緊要故事。而就是這樣一個沒有邊際的故事卻成了電影裡男女老少四個人夢想,去滿洲裡看坐著的大象。 一個常識是大象不能總坐著,總坐著它就再也起不來了。
  • 殘酷青春,感人肺腑《大象席地而坐》是華語最佳電影
    《大象席地而坐》劇照作為新秀劇情長片,《大象席地而坐》值得嘉獎,使此片成為他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遺作,但如果這位青年才子沒有自殺,或許會得到最佳新導演獎,未必榮獲最佳影片獎。《大象席地而坐》劇照《大象席地而坐》近期在中國少數影院的特別場上映,雖然冷門,不過接連爆滿,顯然受到小眾注重。今後其人其片可能被列為中華電影史的奇人奇片之一。
  • 《大象席地而坐》是半部《hello!樹先生》,精神病者的狂歡
    文/馬慶雲胡波導演的《大象席地而坐》在金馬獎上獲得最佳劇情片大獎。該片因為導演胡波的自殺而備受關注。目前,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已經可以網絡觀看,版本為230分鐘的導演剪輯版。這部電影的真容也最終曝光,每位影迷都有一個不一樣的《大象席地而坐》。我只能談談我個人的觀後感,試圖拋磚引玉。第一,還是剪輯問題。
  • 《大象席地而坐》為什麼能斬獲金馬最佳劇情片?
    在第55屆金馬獎頒獎的當晚,胡波導演的遺作《大象席地而坐》「封神」——獲得了最佳影片。於是第二天,我用了一整晚的時間看了這部佳作。沒有看錯,我足足花了一整晚的時間來「欣賞」了這部長達230分鐘的影片,而在這之中,我竟捨不得跳過任何一幀畫面。因為它太真實,真實得讓我幾度懷疑這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 大象席地而坐,跟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痛苦和你沒有關係,那麼夢想也和你無關「我按流程來的」◇◆◇大象席地而坐。一頭失掉尊嚴的龐然大物,紋絲不動地坐在馬戲團,一點不輕盈,甚至有點蠢。可是這個跟生活完全沒有關係的場景,卻具有謎一般的魅力。在《大象席地而坐》(簡稱《大象》)被宣布獲得68屆柏林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及和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之前,它已經成為這屆柏林電影節的「爆款」之一。通常情況下,當我報出一部影片,售票人員需要重複一遍片名,再開始翻箱倒櫃查詢餘票。這次,我才剛剛說出「大象——」,工作人員就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微笑:「沒有票了。」於是我按照流程,提前45分鐘去現場排隊,如果有空位,便可以成為幸運的補位觀眾。
  • 兩篇影評PK:大象席地而坐
    現實的殘酷與真實                                                                   ——評電影《大象席地而坐》藝術內涵       一場通向人們心靈深處的旅程,尋找「大象」 ,還是躲不掉現實的殘酷。
  • 導演胡波遺作,彭昱暢主演的《大象席地而坐》確定日本上映
    據悉,已故導演胡波的首部電影作品《大象席地而坐》將於11月2日在日本上映,同時日版預告也在網上曝光。雖然該部影片尚未能夠在國內上映,但是網友們依舊對於該片能夠走向大熒幕而感到十分開心。由於《大象席地而坐》在日本確認上映,使得該片已逝的導演胡波又重新受到各界的關注。
  • 《電影評論》評《大象席地而坐》:對抗墮落世界
    冰河時代:胡波以《大象席地而坐》留下了中國後工業化無望者的最終遺言當文化生產與消費的循環正日漸被嚴密而標準化的職業發展的爭議與表演包圍時,為藝術犧牲、進行真實冒險、與生活現實緊密聯繫的電影觀念看起來似乎更加遙遠。《大象席地而坐》裡有名無實的大象是蒙古滿洲裡精神中的寓言動物。
  • 《大象席地而坐》港臺開啟院線放映,拍票根,送CathayPlay免費觀影碼
    「他人生的選擇,我無法置喙,但無論做為首作或遺作,《大象席地而坐》都會是這個世代的一座裡程碑。」-聞天祥5月6日,胡波導演的《大象席地而坐》在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最佳亞洲華語電影獎。金像獎主席爾冬陞表示希望有機會可以親自把獎交於他家人手中。金像獎結束後,《大象席地而坐》隨即開啟了香港院線的配套展映,目前本月的展映已進行過半。本月初,臺灣發行方繁盛映畫也確定《大象席地而坐》將會在臺灣重映。
  • 《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以後我的墓碑上要刻一個吊死的人
    欣慰的是,大象能夠在柏林電影節上映。」《大象席地而坐》原名《愛在櫻花盛開時》《金羊毛》,是胡波的第一部長片,也成為他最後一部電影。此前,他出版了兩本小說《大裂》和《牛蛙》。此前,他曾為《大象席地而坐》的拍攝製作與冬春影業僵持。
  • 大象席地而坐:一部又喪又長卻讓人忍不住淚下的電影
    遙遠的滿洲裡有一頭大象席地而坐,我見過大象,大象只會傻傻地站著,那四個粗大的腿好像支持不住肥大的身體,顯得微微抖動著,沒有電視裡的大象活波生動可愛,至少我在動物園裡看到大象,好像有點生無可戀的樣子,或許是生活本來就是活著而已。對於大象而言,能呆在動物園裡就已經是天大的福分了,不是嗎?
  • 大象席地而坐:斬獲各種大獎,然而導演卻並沒有看到這一天
    然而在今年胡波這個名字卻炒的沸沸揚揚,現是有胡波這位新人導演的自殺,而後有他的長篇劇情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得金馬獎。胡波這個名字一度成為熱點之一,有抨擊導致胡波自殺事件的合作夥伴的,有惋惜這位新人導演的,甚至有過度消費胡波這個名字的嫌疑。然而斯人已逝,說的再多又能改變什麼。
  • 大象席地而坐,今後請好好待我
    沒錯,食物誘導訓練是我們經常看得到的訓練方法,但是還有很多種殘忍虐待的訓練方法,如果沒有被爆出來,你可能一輩子被那些人營造的和諧假象蒙蔽。大象的畫,憂鬱的眼神我看過很多這樣的暗訪視頻,那些動物不知道接受了多少教訓,才能夠表演的那麼好,真的是很殘忍。
  • 《大象席地而坐》尋找著生活的救贖,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叫彭昱暢的演員
    以及因為這部影片而備受矚目的新生代年輕演員——彭昱暢。黃玲失落地逃離了家,逃離了學校,突然想起韋布曾經和她說過的滿洲裡的大象。94年的彭昱暢在胡波導演的《大象席地而坐》中飾演高中生韋布,片酬只有3000塊
  • 此片國內沒有公映:《大象席地而坐》本月底墨爾本首映
    最近幾年,中國電影界湧現出了兩顆耀眼的新星,一個是《地球最後的夜晚》一個是《大象席地而坐》。
  • 《大象席地而坐》小說原文
    導演胡遷因為網上已經洩露了資源,很多人可能已經看過《大象席地而坐》成片,今天我們來分享小說原文,小說被收錄在其短篇小說集《大裂》中。電影《大象席地而坐》電影海報以下為小說《大象席地而坐》原文       第一次聽說這個事情,是在黎凱的家裡,他說花蓮市的動物園裡有一頭大象,「它他媽的就一直坐在那兒,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歡坐在那兒,然後所有人就跑過去,抱著欄杆看,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它也不理。」他原話就是這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