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曾索狄
聚焦現實,著力精品,已然成為如今主流電視劇的共同選擇。昨天,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舉辦以「守正為本,創新為王——電視劇創作的精品化之道」為主題的論壇,聚焦時代報告劇、扶貧劇等創新的劇集類型,並圍繞精品創作展開分析,包括《在一起》《一個都不能少》《綠水青山帶笑顏》《溫暖的味道》《花繁葉茂》等作品的創作故事被一一揭開。
「一句話臺詞也要趕過來演」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無疑是本次上海電視節討論度最高的作品之一。這部從今年3月啟動策劃,如今後期製作已經過半的作品,匯聚了眾多實力主創,10個單元劇的特殊形式也讓外界充滿期待。
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重大辦主任陳雨人在論壇上透露,「時代報告劇」意味著作品要以紀實類的風格表達時代最新發生的故事,同時要求創作者的速度一定要快,「在風格統一方面,我們也做了設想。10個故事20集,可能用統一的剪輯,用統一的音樂總監,這樣能保證每個故事各有特點,但整體風格儘可能統一。」
風格紀實、成片迅速,「時代報告劇」給主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擺渡人》單元的編劇,金牌搭檔高璇和任寶茹形容創作非常順暢。高璇回憶說,所有的內容都是在新聞採訪的基礎上完成的,「我們選取的是最打動人的事件,這也意味著一定是最打動觀眾的。」
任寶茹則感慨,10個單元都來自真實人物或事件,編劇在藝術加工的過程中也時不時會感觸「這個故事真好」,「我們能夠感覺到這個故事動人,觀眾就一定能感覺到,能贏得觀眾。十個單元各有各的感覺,只是切口不同,其他很多故事,我當時看新聞也已經是熱淚盈眶了。
動人的力量,同樣也觸動了演員群體。負責《同行》單元的導演滕華濤透露,演員是「爭先恐後」來參與,「不管是什麼級別的演員,哪怕是小角色,他們都不遠千裡過來。只要有合適的,哪怕是再小的角色,一句話臺詞也要趕過來演。」
操刀《方艙》單元的導演汪俊透露了一個令人動容的小細節:實地拍攝時已是6月初夏,但為還原真實場景,所有演員穿上了厚厚的羽絨服,每場戲都是大汗淋漓,「主角們不光要穿防護服,裡面還必須穿羽絨服或者厚毛衣,不然會顯得很單薄。」
「和當地農民吃住在一起」
從《一個都不能少》到《綠水青山帶笑顏》再到《花繁葉茂》《溫暖的味道》……今年以來,多部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電視劇走紅螢屏。在本次論壇上,這些優秀扶貧劇的創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作品真實而溫暖的創作秘訣。
其中,上海出品的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時大受好評,該劇講述了西部地區的貧困村「焉支村」合併到本縣最富裕的「丹霞村」後,兩村村民逐步摒棄過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導演白永成透露,為了寫好這個故事,主創團隊提前到貴州、雲南、甘肅、四川之間做考察,和當地農民吃住在一起,還特別開了劇本研討會,「扶貧劇很容易出現同質化問題,我們在開機前一直打磨劇本,把視角放在兩村合併上,有了一種新的化學反應。」
湖南衛視播出的《綠水青山帶笑顏》,則選擇了更為年輕化的視角。該劇出品方萬達影視總經理尹香今透露,作品在初創階段就希望從年輕人的角度將脫貧攻堅的故事,寫出他們眼中的家鄉變化,「我們去了福建、貴州、浙江、山東、甘肅幾個省份採訪,專門採訪返鄉的年輕群體。」而在作品播出後,劇中出現的一些地方立刻成了「網紅打卡地」,「真正通過影視帶動了當地旅遊發展和地方經濟,這對我們是特別大的鼓舞。」
從演員跨界製片人的劉小鋒,則帶來了在網絡上贏得高口碑的《花繁葉茂》。該劇改編自報告文學《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將鏡頭對準了貴州美麗的革命老區花茂村。劉小鋒說,他對演員的要求就是「像話劇一樣對臺詞」,「如果劇本交流過程中,有不理解或者表達不準確的地方就進行調整,用的是很傳統的方法。在這部戲裡,我希望貴州走出去的孩子能夠看到家鄉的變化,這份鄉愁能夠把他引回來,能夠在自己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奮鬥。」
尚未播出的《溫暖的味道》由靳東、李乃文、吳越主演。製片人靖雷笑稱,這部戲從2015年開始策劃,整整打磨了五年,靳東則在戲裡演活了一個喜歡研究美食的村幹部,「靳東對劇本的理解也一直在調整,他在劇裡其實是個城市人,但走進了鄉村,是一個對鄉村非常有感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