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陷入停擺。值此變局關鍵時刻,鳳凰網財經、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SAIF)、國際金融家論壇(GFLF)等強強聯手,啟動2020財經雲峰會,以「全球經濟與政策選擇」為主題,邀請政商學企界嘉賓通過線上形式解析全球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5月8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阿比吉特·班納吉接受專訪,圍繞「全球疫情給各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是否令社會貧困問題的解決更具挑戰性?」「『全球化』會不會因此走向終結?」等話題展開分享。
作為一名印度裔美國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與妻子埃絲特·迪弗洛共同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三位「在減少貧困人口方面做出卓越研究和貢獻」的經濟學家,班納吉和迪費洛便是其中兩位。
班納吉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經表達過一個觀點——「社會嚴重撕裂和對立,對話的空間在縮小,兩極分化嚴重」。對此,被提問道,「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這種『撕裂』現象變得越發嚴重,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災難現象?」
班納吉在對話中指出,兩極分化實際上是一直存在的。對於那些想把自己置身事外的政客來說,他們會利用現在這個機會來指責他人;或是為民粹主義吶喊,或是討論優越和低劣,或者指責某些國家來負責。
班納吉將政客這種表現歸因於內心的恐慌。
「當人們感到害怕時,大腦的某一角落總會冒出一些想法,比如,『這個人該對此負責嗎?』『我們該指責這個人嗎?』人們很容易這樣想。」班納吉解釋道。
對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班納吉表示,「我們需要建立信心,堅信我們不會失去,堅信我們可以做到。我們不應該退縮,變成擔心後果的一群人。當我們看到挑釁性的事情時,應該保持平靜。我認為這是對國家、國際社會,對我們共同努力的堅信。這,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以下為與班納吉對話實錄:
阿比吉特·班納吉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問:您十年前的著作《貧窮的本質》,提到了很多貧窮的成因,但我理解書裡講的很多人是天生貧窮。現在的一個問題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經濟出現衰退,造成了很多人開始陷入貧困;針對日益加劇的貧困現象,您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班納吉:我並不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造成長期貧困,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事實上大多數窮人已然通過工作賺錢而擺脫了貧窮,現在也一樣。誠然,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衝擊,經濟開始出現復甦,並將快速恢復,人們也將再次開始賺錢擺脫貧窮。有些人會因為失去部分積蓄而變成窮人,但他們本就沒有那麼多的存款;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並不是他們長期貧困的根源。
問:在《好的經濟學》一書裡,有一個觀點:社會嚴重撕裂和對立,對話的空間在縮小,兩極分化嚴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這種「撕裂」現象越發嚴重,造成這種災難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班納吉:我認為兩極分化是一直存在的。對於那些想把自己置身事外的政客來說,他們會利用現在這個機會來指責他人;或是為民粹主義吶喊,或是討論優越和低劣,或者指責某些國家來負責。當人們感到恐慌時,大腦的某一角落總會冒出一些想法,比如,「這個人該對此負責嗎?」「我們該指責這個人嗎?」人們很容易這樣想。我認為,我們需要建立信心,堅信我們不會失去,堅信我們可以做到。我們不應該退縮,變成擔心後果的一群人。當我們看到挑釁性的事情時,應該保持平靜。我認為這是對國家、國際社會,對我們共同努力的堅信。這,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問:《好的經濟學》裡有一個觀點,讓經濟學再次偉大。我的一個感受,很多對於經濟學家的誤解和批判,其實是因為人們往往容易接受某一種經濟學觀點,但很少有人系統地從經濟史學的角度去驗證經濟學觀點的成敗得失。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是不是能更好理解經濟學家觀點的局限和成功之處?如果人們更具備經濟史學的眼光,他們的判斷和認知會不會好一點?
班納吉:我認為經濟學要做的就是傳遞已知的經濟證據本質。這些證據往往不是人們天真以為的東西,你需要思考為什麼這些證據是可靠的,或是不可靠的,並且小心地解讀它。如果我們堅持這樣做,我相信一定會進步。我們這本書的重點是艱難時期的好經濟,是讓我們了解現代經濟學是如何推理的。現代經濟學並不是一個意識形態的領域,也不是發表聲明的領域,而是一個討論邏輯的領域。我們會深入研究一些證據,並思考它們是如何被解讀和誤讀的。
其實我們在書中也試圖讓讀者去理解如何參與到這個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探尋證據而不是想當然,讓他們對不同的解讀持開放態度,並試著看如何把各種證據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更有力的論據。這也是我們寫這本書的一個目的,希望這能讓人們明白為什麼他們應該更認真地研究經濟學,不要把它作為意識形態對話的來源,而是作為科學態度和科學事實的來源。
問:《好的經濟學》想向公眾傳達的幾個觀點,如果做個排序,會怎麼排?
班納吉:在這本書所列出的原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懷疑」原則——不要輕易被看似合理的證據說服,要對其他解釋持開放態度。我們要試著去深究那些可能看起來是這樣、但不一定只能是這樣的數據。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是因為我們沒有深究這些證據背後所有可能的理論。我想傳達的「懷疑」原則是,對不同解釋持開放態度,本能地不相信簡單公式。要知道世界是複雜的,我們需要獨立思考每一種可能。
問:在全球經濟大衰退的背景下,如何讓經濟繼續向好?
班納吉:我想可以直截了當地說,疫情導致了需求銳減。許多人會喪失收入能力,從而短期內失去消費能力。而如果消費能力得不到恢復,將會出現經濟萎縮。最重要也最簡單的經濟理論(供給需求理論)告訴我們,政府應該採取經濟刺激手段,以使得供給與需求相互匹配。自然的市場經濟運行中,有效供給會創造相應的需求,需求體現收入和購買力,並進一步擴大需求。我認為這個鏈條將會重新啟動,能否做到這一點對經濟向好至關重要。
問:全球化遭遇到重大挑戰,《經濟學人》近期的封面文章是《全球化終結》。全球化終結了嗎?
班納吉:實際上我對全球化並不十分悲觀,但我認為全球化的程度可能會有所變化。目前全球供給鏈對一些國家,比如中國,的依賴程度如此之大,以至於無論如何我都不相信全球化會很快終結。我只是認為,也許匯率會為了適應這一點而有所變動。人們可能會對之前全球化過熱的現象提出質疑和反思,這種質疑是必須的,因為我覺得之前在一些貿易圈內的承諾過於幼稚。但總體而言,我不認為這會是全球化的終結。
問:中國有一位哲學家在臨終時問了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對此,您的答案是什麼?
班納吉:到我生命將結束時,我會認為,世界變得更好了。在我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世界的巨大進步,當然也看到了巨大的問題——我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潛在的災難,我希望人們能意識到並為此採取行動。這次疫情讓我們知道,輕視自然的力量是危險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全球範圍內貧困問題得到極大的解決,處於極度貧困的人口銳減,包括中國、孟加拉、越南、巴基斯坦、印度、柬埔寨等(都在治理貧窮問題上取得了重要進步)。這些事情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同樣的力量也將為世界帶來更多好的變化。
內容來源 | 鳳凰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