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南之山書店關注性別議題,鼓勵享受生活,不斷探索著今天是如何被歷史塑造,並對未來保持著持續的好奇與關心。南之山選書挑書的取向與偏好,代表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態度。
「N VOICE」 新欄目的推出,將圍繞我們最關心的議題為大家進行書籍推薦,發出來自南之山的聲音。
「N VOICE」第四期,我們來聊聊關於明日世界的想像,暢聽未來主義宣言。
已然人到中年的八零後、即將跨入三十的九零後,談論未來似乎已經成為了某種奢望。現實的壓力讓大多數已無暇去思考、哪怕只是想像一下「未來」——
我們只對可掌控的時間跨度擁有足夠的興趣,其餘的都是「不成熟」、「不理性」、「不經濟」。到底需不需要利用有限閒暇,來暢想一下未來?不想給出老生常談的建議,不妨借用一些好書做引子,來嘗試做些更深入也更有價值的探討。
思考「未來」最基礎的作用其實就像呼吸之中的「吸」:吐故納新,故是通過吐來完成;而新則是藉由納來實現——思考、或暢想未來,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在漫長而厚重的現實行走間隙,喘口氣,抬頭看看路,然後繼續走。而思考「未來」最重要的作用應該就是構建我們自身的行為與時間之間的關聯,從而獲得我們最需要的行為「意義感」。一直以來,我們認為唯有人類才擁有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能力,但最新生物學研究已經在動搖這個根深蒂固地成見,動物的行為也是具有未來感的。
只是,動物的未來感可能是更多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更多去思考一年跨度內的「未來」;人類的未來感則超越了這個基礎,會建立在意義的基礎上,也會思考更長的時間跨度。正是這樣的未來感,才促使我們在演化路途中走得更快,成為如今的主宰物種。關於「未來」我們常常會有的三個疑問,將成為今後一系列好書推薦的線索:
身處這樣的世界,我們多數人又會經歷什麼樣的生活狀態?這一次,我們選擇了這樣的三本書來作為三個疑問的初始思考,《烏託邦的故事》、《日本新中產階級》、《呼吸》。
我們不知道未來長什麼樣,但從來都不缺乏想像未來的能力。
我們無法知道未來真正的面貌,但描繪未來的樣子應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有一個概念我們會用來形容這些被描繪出來的未來,烏託邦。烏託邦似乎很容易被和空中樓閣這樣不切實際的概念捆綁在一起,帶有一絲空想的貶義。
可是,為什麼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烏託邦就像是一個形影不離的影子,出現在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這就是烏託邦這樣的未來世界構建出來的意義感,給了身處變革之際的人們以脫離已知舊秩序,迎接未知新秩序的足夠勇氣。一條由一個個烏託邦串聯起來的虛構鏈條,卻形成了半部人類歷史,這是思考未來的偉大歷史意義。
推薦這本美國著名歷史學者路易斯·芒福德的《烏託邦的故事》,作為未來圖景章節的開篇之作,是想在開啟暢想未來旅程之前,回頭看看我們人類的「暢想未來史」。回答第一個問題或許我們還能依託一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回答第二個問題似乎就需要一些基於現實的推導能力。
談到生活狀態,一定是和某個特定地域相關的話題,哪怕是在如今這個扁平的全球化時代。我們仍然能夠發現同一時空下生活著「不同時間」。
所以,我們在尋找未來生活狀態的答案時,有可能它已經以某種形態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另一處。
推薦一本成書於40年前的社會考察報告,作為第二個疑問的一種解答,也是出於這樣的思考和探討。
傅高義,《日本新中產階級》,又一位美國歷史學者,又一部歷史的人類學調查報告,卻應該成為構成今天正在成形的中國新興城市中產階級的廣大八零、九零後值得去了解的未來生活狀態報告。
雖然書中的日本年輕中產與如今的中國年輕中產面對的時代不同,技術、觀念、生產力都大相逕庭。但是,同樣的脫離了階層、圈層禁錮的兩代人、同樣通過升學獲得主要的工作機會、同樣面對著自由高流動性社會形態,職場、家庭、婚姻、戀愛都與各自的前代人有著本質的差別——那代日本年輕中產所做的選擇,無論結果的好壞,或許可以為如今中國年輕中產的焦慮與困惑,提供一些思路與參考。
3
無論未來我們會面對怎樣的圖景、過上怎樣的生活,影響這兩者的根源都來自我們做出怎樣的路徑選擇。開篇最後一個疑問更像是一道選擇題,擁有無限選項、卻通向已知結果的選擇題。如果說前兩個疑問更像是在想像一個整體的、概括的、有些距離的場景,那最後一個問題就直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我們會帶著怎樣的心態上路。
針對這個主題,我們回歸到「未來學」本身的文本上,推薦一本特德·姜新近的科幻短篇小說集,《呼吸》。特德·姜已無需過多介紹,在科幻文學界已然擁有可以稱得上赫赫的名聲。這本集子延續了他之前的風格——較之常規意義上更重技術遐思的科幻文學,特德·姜更擅長重意義探索的「未來哲學」。其中的同名短篇《呼吸》,嫁接在一個機器人的世界,卻運用了日常生活最常見的要素「呼吸」,探討了一個永恆的命題,熵——呼吸,創造了延續生命的動力,卻也成為了一切最終停滯的推手。
面對這樣的已知結局,是選擇嘗試去打破宿命,卻加速了結局的到來;還是安然接受,在有限時間內尋求獲得無限的意義?這樣的命題追問,不僅是面對每個個體,同樣也是面對整個族群。
未來是一個可以引發無限遐想與無限討論的話題,沒有指向、沒有終點。2019年似乎又走到了一個時代轉折的檔口,許多領域都表現出了這樣的徵兆。技術上,5G的來臨、區塊鏈的方興未艾、無人駕駛的實際應用投入,包括仍舊佔據話題焦點的AI人工智慧,
似乎都在嘗試著描繪一種令人無限遐想與憧憬的未來生活:我們人類能生活得更加富足、平等、自由。與技術相對,在政治、經濟領域,我們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困局與挑戰,衝突、敵對、動蕩、危險,似乎每天都在世界的任意角落上演。
每個個體都很難說能完全地隔岸觀火——我們都在經歷關乎自身的「寒冬」。看上去難以調和的矛盾,恰恰又是不斷前行的基調。當外部圖景與生活想像出現分歧,懷揣著什麼的心態去做出適合的路徑選擇,將決定我們真正能夠實現出怎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