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道到現在沒有學過一點理論,都是實戰。也就是說與其他臺同時段拼收視率拼出來的。所以,現在說的都是實踐工作經驗。
還有一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在許多群裡聽到的理論加以論證。
寫分場好壞參半,因為編劇都很懶,都想說分場通過了,就照著填詞。編劇編寫劇本的過程中,常會有好多靈感出現,但許多編劇擔心通不通過的問題,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照著分場去寫。而且投資方不會因為你有分場就支付全部劇本費。
李思臻(《美人魚》編劇): 香港編劇不論寫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會寫分場,而且會花很多時間在分場上,因為做分場會比較容易做商業計算,電影不一定會寫天書,但電視劇一定有,因為是集體創作,避免把人物寫偏了。
思臻老師說的對,先做分場有很多好處,我寫戲前雖不做分場,但在心裡還是有個約略的分場順序,或許只是我個人的經驗使然。在寫一部戲時,要先確認你的題材方向,也就是說你的素材能支撐到多少集數,並不是每個題材都適合用來做長劇,預伏的點和人物的發展性要夠,少集數的電視劇(四十集以內)我都是一個人創作。
分場只是一種脈絡,真正寫作時會因一個詞或一句話而激發其他的靈感,想當編劇不能偷懶,這在寫作之十所激發的靈感往往就是你求之不得的好戲。就算要做大的修改也得去修改,不管電影或是電視劇都是如此。一般開戲之初,我都會設想幾個方案去寫,到時候再確定用哪個來當開頭,不是一拿起來說寫就寫,寫了就用。好編劇都是對自己挑戰很高的,至於好的靈感出現會壓縮到你劇本的時間時,就得再去對自己的劇本做些調整,比較囉嗦不好看的地方就可刪除或集合成一場來演,我覺得這是不能量化的。
分場就是要先想好開頭第一場戲第一個鏡頭後,順著你對戲的思路去拉。編劇寫作時要常問自己,這場寫完後要寫什麼,才是觀眾所喜歡看的,不是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哪裡不清楚。許多新編劇都犯了這個毛病,只順著寫自己想看的戲。
不過,電影和電視劇道理都是相通的,這要擺第一,但還需要符合戲的邏輯。
許多編劇都有一個缺點,就是順著故事寫大綱,沒去設想開頭戲的重要。尤其是內地的文學大綱,常會用敘述性的寫法,開場文皺皺的。
敘述性的開頭不是不好,但個人的經驗是動手寫戲時,如果在一開始的前幾分鐘拉不住觀眾,沒有能讓觀眾聚焦的地方,大多是失敗的戲。電影,更是如此。
——別以為觀眾買了票就去就好。
——一部戲的成敗會影響到你整個的編劇事業,編劇的地位是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
戲劇不分電影或電視劇,第一場戲第一個鏡頭的重要目標就是要讓觀眾聚焦,要讓他跟著你的故事去追去趕,用鏡頭來說話的。敘述性的缺點是只交代了時空背景,但時空背景無灶用故事或畫面去很好地呈現。
第一場戲的目的在哪裡?第一個鏡頭要怎麼拉觀眾?這就是編劇要學習的地方。所謂戲,是用演的而不是用說的,你要給什麼去讓演員有戲,利用他們來作為你進入戲的內容?
大家可以仔細想一下TVB經典劇《大時代》的開場戲,看它是如何吸引觀眾進入到他的故事裡的。
——把全劇最吸引人的地方,找出來當作全劇的開篇,是一種常用的開場戲技巧。
港臺編劇手法表現相似,但由於身處的時代和生活背景,而使得港劇以節奏取勝,臺劇以感情戲處理取勝。
一般我看戲只看三集,甚至只需要一集,就能看出編劇的功力。現在流行的黑幕轉場,常會讓觀眾有斷續感,部分原因在於編劇偷懶,沒能好好去想轉場技巧。
轉場技巧很多,語言、道具、場景等等都可以拿來用做轉場工具。
想好前後銜接的方式,是港臺編劇比較注重的手法。多線路的交接,也只有在注意轉場的情況下,才不會變得零零落落。用他們開心的事件或信物(道具)或景物來串聯,是其中的技法之一。
我沒學過理論,說的都是我當編劇多年的心得,分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