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這些故事﹒那些大師」為主題的大師對談講座,於11月28日在北京舉辦,臺灣著名文化大師吳念真、金像獎最佳編劇「新武俠片代表」徐皓峰、著名編劇史航一起暢談電影,分享戲劇創作的幕後故事。講座現場,徐皓峰和現場觀眾揭秘了他和多名導演的合作故事;吳念真妙語連珠,鼓勵大家回歸本真情感,同時他也發表了自己對金馬獎的看法。
臺灣編劇看金馬:這個獎項其實很可憐
吳念真作為臺灣電影新浪潮靈魂人物,曾五度獲金馬獎最佳編劇,被譽為「全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今年金馬獎剛剛落下帷幕,外界的種種質疑也隨之而來,作為一位臺灣編劇,吳念真表示:金馬獎其實很可憐,自己沒得獎還要微笑替他人鼓掌。他說:「任何一個獎結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鞏俐有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我也完全可以接受。包括我自己在內,當看到《戀戀風塵》出來連提名都沒有,也會很嘔。心裡就會想,因為他們不懂,自己也蠻開心。作為一個創作者應該比誰都清楚自己的作品好不好。其實,做金馬獎的評審很殘酷,我一直拒絕參加評審,當我看到前八項都是大陸地區得獎時,第一件事就是倒杯酒,但今年的評審很優秀,他們沒有任何的地區觀念」。
有些感情需要好作品去喚醒 吳念真舞臺劇首登大陸
從《戀戀紅塵》、《悲情城市》等八十餘部電影劇本,臺灣電影殿堂級作品《一一》的主演,到如今帶著自己的舞臺劇走進大陸,在多重身份的轉換中,吳念真用的最多的就是「巧合」二字。他坦言:「一開始沒想過當編劇,後來因為臺灣電影太難看了,瓊瑤的愛情作品不寫實,窮小子也可以坐在咖啡廳裡喝咖啡。一開始就是在給別人講自己父親的故事,有人說:你別講了寫下來吧。就這樣成了編劇」。他認為:創作者最重要的是幾個人坐下來衝撞交流,創作的最好過程就是彼此交換生命經驗。
很多電影人都是從戲劇過渡到電影,在吳念真身上卻出現了從電影人過渡到戲劇的反例。對於徐皓峰的這一疑問,吳念真回應:「舞臺劇是他把身邊最常見的小事變成劇本,這些作品有強烈的喚醒作用,能夠意識到我們早已是失憶的人,不僅丟失了童年、故鄉,而且丟失了曾經觸動我們的一些人,一些事」。明年一月,他的系列舞臺劇作品普通話版《臺北上午零時》將與觀眾見面。
(來源:搜狐娛樂 文/千一)
--
編劇之家qq群:210587117
官方郵箱:jzcwhcb@vip.163.com
新浪微博:搜索「編劇之家-劇之巢」
http://weibo.com/u/3306394627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劇之巢-編劇之家」公共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