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念真,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
「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
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
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
這是條春伯教授給吳念真的。
吳念真,臺灣知名導演、作家、編劇、演員、主持人,今天菌菌想與大家分享的是便是這位臺灣最會說故事的老先生,從這段短片裡,我們是否會喚起內心對於真正的知識分子的理解?
或許,我們的周遭有太多的不得已,就連精神層面都難免摻雜進格格不入的雜質,我們努力達到的善,卻很容易被傾覆,我們的經歷沉澱下來的被視為雞湯,以至於很多人評價他說:只不過是販賣苦難的雞湯王。
菌菌想說,你需靜下心來認真聽他說故事,前提是,先好好看看這段視頻~~如果連這條視頻你都沒有耐心看完,那就別說了~~
菌菌曾經在書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中年男人,
經濟上已無憂慮,
可人生種種的不如意和有心無力讓他看上去很矮,很累。
但他有他的堅持。
對菌菌來說,吳念真先生就是可以完美詮釋這種角色的人,並且,把這種對生活的體悟在電影裡表現,也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個是個很有人情味、很溫暖的老頭子。
感覺每個時代總有那麼幾個笑呵呵給你講故事的老先生,他不怒你不斥你而輕輕的給你講故事,像油燈下的爺爺一樣。
老先生出生在礦區,做過多份工作,還保持著矜持的人文情懷、溫柔的尊重,給人不緊不慢的安定感,但卻是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者。
他做著類似情懷的事,卻務實踏實,充滿生活智慧,這種人格的養成,無一不受到生活環境的濡染。
在短片裡提到的他的啟蒙老師「條春伯」,不僅儒雅,更是具有人文情懷的一個人,他讀書多,幫村裡人寫信,他的言行讓幼年的吳念真先生懂得待人做事的道德準則。
他明白了傳承的意味,不僅是時間跨度上的,更是深度的理解、包容與堅守。
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的苦難
當然每世代都有每個世代獨特的風景
成年後的他,把經歷寫進了書裡,獲得了成功。
他的文字,精煉得體,表達情感,卻不張揚,保持著對真實生活的體驗和思考,沉澱下來,變成文字,可謂「故事雲淡風輕,感情風起雲湧」。
他的電影,也很得體,作為演員不喧賓奪主,從生活裡來,到生活裡去。
他的微博,認真溫情,開起小灶說鄰裡間的話。這種文化溫情氣質,就像是對著你在說話,而不是大眾。
雞湯販子太多,設定的都是些白日夢式的情境,說實話,真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富可敵國天氣涼了讓XX集團破產的爹,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個一出生就沒爹沒娘流浪江湖討生活的悲慘人生,我們其實都是普通人,有著平凡人的愛戀悲歡,我想,菌菌之所以喜歡他,多是因為他書裡的故事,書裡的人,大多數,這一輩子,都在幾乎偏執著堅守著屬於他們自己的信念,以至於,到最後成了信仰。
或許不能切身體會,卻仍可保持善意,保持敬畏。
有時候,我們讀書,並不是僅僅為了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更多時候,我更覺得,一本好的書,是當你合上它之後,真正的想做些什麼。
所以說,阿真伯真的是個講故事,而不是寫故事的人。
歷程:
1967年吳念真念完侯硐國小、省立基隆中學初中部,因家中經濟狀況不佳,故輟學到臺北工作且利用工作之餘就讀延平中學補校完成高中學業。
1976年吳念真開始從事小說創作,並進入輔仁大學夜間部會計系,白天則擔任臺北市立療養院圖書館管理員。其小說多以描繪社會中下階層人民的生活為主,頗受好評,曾連續三年獲得聯合報小說獎。(三毛也得過的)
1978年,吳念真開始接觸劇本創作。
1980年,吳念真進入中影擔任編審,並在期間與時任中影製片企劃部副理兼企劃組長的作家小野結識成為好友,一起合作推動臺灣新浪潮電影運動。催生《小畢的故事》、《光陰的故事》、《海灘的一天》、《兒子的大玩偶》、《我這樣過了一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分子》等風格迥異的電影,成為臺灣新電影的代表劇作家。
1989年離開中影,成為自由編劇。之後所參與編劇之電影,如《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客途秋恨》、《兄弟珍重》、《無言的山丘》等,均在世界各大影展獲得極高榮譽。
曾以《同班同學》(1981)、《老莫的第二個春天》(1984)、《客途秋恨》(1990)、《無言的山丘》(1992),獲第十八、二十一、二十七、二十九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1986年改編劇本《父子關係》獲第二十三屆臺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9年,吳念真離開中影擔任自由編劇。近年來吳念真轉向廣告業擔任廣告導演,拍攝許多膾炙人口的廣告片,也在舞臺劇方面多所活耀,擔任綠光劇團編劇。另外,以吳念真親自充當廣告主角的廣告頗受好評,近年來他曾擔任多部廣告的演員,也為不少廣告擔任配音員的工作。
1994年,拍攝影片《多桑》獲得義大利都靈影展最佳影片獎;希臘鐵撒隆尼卡影展銀牌獎、費比西獎、最佳男演員獎;新加坡影展評審團獎。1996年,拍攝影片《太平天國》,入圍威尼斯影展競賽單元。他是侯孝賢的重要合作者,也為楊德昌、柯一正、萬仁、許鞍華等創作過劇本,成為港臺新電影作家的摯友。
吳念真是量多而質高的電影編劇,觀察敏銳,取材大膽,真實全面地反映現實人生,為臺灣新電影的崛起作出了卓越而突出的貢獻。此外,吳念真還拍攝了幾部紀錄片,如2004年拍攝的《臺灣生態探索》,介紹臺灣在颱風與地震擾動之下,自然與人文的狀況為主題,將臺灣生態作本土化深度關懷,並將67種臺灣特稀有生物一一展現;同年,還拍攝了紀錄片《阿祖的兒子》,紀錄臺灣近來漸漸增多的隔代教養問題。
2005年起,吳念真在臺灣公共電視主持《這些人那些人》訪談節目,介紹臺灣各階層人物的奮鬥小故事。
謝謝你找到我,謝謝你留下來。
我是次元菌,我在這兒,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