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周杰倫發《MOJITO》的當天,葉秋臣就興衝衝去聽了這首歌。
習慣性地點開,播放幾遍,然後跟著學唱。整體的旋律挺洗腦,好像至今都縈繞不去,嘴裡經常會哼著副歌的調調,然後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循環。
上次對我有這樣效應的歌曲,是周杰倫為昆凌主演的電影《天·火》唱的主題曲《我是如此相信》。思來想去,好像也只有周董的歌才有這種魔力,難怪歌迷們現在都開玩笑地說希望大嫂一年可以接10部電影,這樣粉絲們心心念念的專輯就有著落了。
近些年來,周杰倫的重心好像更多地放在了綜藝娛樂方面,比如某某選秀的導師,某某節目的嘉賓,演唱會開了不少場,不過印象深刻的新歌是越來越少。比起同期音樂市場上的其他競品,周杰倫的歌自然是好的,那些花錢去買歌的人除了一次次被提及的情懷之外,主要原因還是相信周董的創作品質。就好像你很喜歡某個品牌的衣服,在換季的時候會首先去看這一家,實在不夠滿意再轉去別處,這是一種習慣。
聽周杰倫的歌就是一種習慣,每次在耳朵覺得有點閒的時候,或是車上想放點音樂的時候,總會打開手機裡下載好的藝人列表,輸入周杰倫三個字,然後在這個範圍內隨機播放。
這個行為的意義,其實和買固定品牌的衣服差不多,之前自己通過大量的喜好篩選早已排過雷,後續便不想再去過多比較,因為只要固定品牌能夠保證及格的品質,就好過於在市場上進行海淘付出的巨大時間成本。
偶爾能接收到幾個其他品牌還不錯的商品信息,也是旁人一再推薦才去嘗試的,和聽那些網紅新歌的感覺相仿,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中年人的共性。而且一些網紅歌曲即便是流行度再廣,每日都在短視頻上刷屏,似乎也禁不起時間的推敲,總是在幾個月後就換了一批又一批,我們始終沒在這群網紅歌曲裡找到「第二個周杰倫」的身影,有些甚至是曲熟人不熟。
聽過一遍當下所謂的流行之後,最終還是回到了周杰倫的專區,開始不斷循環《夜曲》《發如雪》《夜的第七章》《稻香》和《以父之名》等等等等,過去經典的好聽的歌太多了,何必去外面自找虐耳。
如果偏好唱功的人嫌棄周董唱的技巧不夠好,那他寫給其他歌手的作品也足夠聽上好久好久,比如蔡依林的《騎士精神》《倒帶》《布拉格廣場》《說愛你》和《海盜》,S.H.E的《熱帶雨林》和《候鳥》,張惠妹的《如果你也聽說》,張韶涵的《親愛的那不是愛情》,李玟的《刀馬旦》,陳小春的《我愛的人》,容祖兒的《小小》,4 in Love的《命中注定》……
說實話,每一首都大概率比現在那些榜單上的歌要好聽幾百倍。
還記得有個評論說得頗為有趣,大概意思是「當時的周杰倫真的太牛了,這種歌都敢往外送」。畢竟,這放在哪裡都是某些歌手水準A+的代表作啊。
在歌壇上,似乎每個歌手總有一些路人們能夠脫口而出的代表作,一兩首足矣,舞臺上表演一下活動費就到手了。但周杰倫是一個例外,因為若是被問到「你最喜歡周杰倫哪首歌」時,大部分都會有幾秒鐘的語塞,因為喜歡的作品太多,在腦海的曲庫裡搜索一番,還是難以排出一二三來。回答時索性來一句「都喜歡」,因為列出那些歌曲的時間,還不如再去聽一遍,大飽耳福。
好多人說周杰倫現在出歌只是在賣情懷,但其實粉絲們只是在買習慣。
承認吧,其實聽周杰倫的歌,就是我們的一種習慣。
文/葉秋臣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