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玩了一下午,晚上到家靜下來想了想,突然腦洞大開,想寫寫「如果讓我來寫劇本,我會怎麼寫」。
1、電影裡主線很單一,就是姜子牙想拯救每一個蒼生的拳拳之心。次情節呢,是師尊為一統三界,利用狐族後,又降維打擊狐族的利己用心。
但!是!當師尊說出:「不是斬惡,而是斬善。囿於一人之善,即是惡。」我竟然有點移情師尊了。為什麼,因為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而擅解封印的風險太大了。如何讓觀眾覺得合理呢?鋪墊。
《拯救大兵瑞恩》是我最喜歡的戰爭片,電影裡面犧牲了一票人,就為救一個Ryan,看起來是很不值。但是人家把理由說的很堂皇,「他的母親今天將收到3個兒子的死訊,無論如何都要保住這最後一個孩子」。這就是合理性的鋪墊。
因此無論如何要保住這個小女孩的理由,需要講清楚,情緒要到位。
Option1:自我救贖向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小九的前世就是狐妖。所以九尾狐才找到小九附身,而不是隨便哪個達官貴人的女兒,為的就是篡奪商朝政權為狐族牟利。因此,當姜子牙看到小九的時候,她是一個楚楚動人、妖媚惑眾的形象,可以說姜子牙中了妖術,而渾然不知,私自解開了封印。(寫到這裡,我覺得如果電影改叫《蘇妲己》是不是劇本更出彩,內容更吸引觀眾呢?腦洞引發了新的腦洞)
Option2:懸疑破案向
姜子牙無意間聽聞師尊的秘密,師祖命姜子牙查明真相。而從無辜元神小九的嘴裡說出了「只有我知道事情的真相」。這時,姜子牙救的不止一個無辜的人,還有解開陰謀的線索。
Option3:情感糾葛向
姜子牙越看小九的臉,越像以前他的某位相好的臉。原來小九是他在塵世間青梅竹馬的戀人的後代。所以,姜子牙救的不是一個不相識的人,而是愛人的骨肉。(斯內普教授既視感)
每一個Option都能發展出不同的故事孤光,讓我選,我選Option1.
哪吒為啥搞笑?其實跟人物設計也有關係
大家看,太乙和申公豹,一肥一瘦,一忠一奸,一個得勢,另一個怨恨在心。
而姜子牙和申公豹呢,同為師尊弟子,兩人心心相惜,同仇敵愾,為朋友兩肋插刀。沒有矛盾點啊!沒有衝突點,哪來戲劇效果呢?!
換我的話,我就定位申公豹是個胖胖的心機boy。他奉師尊之命,看守著姜子牙。在他心裡,姜子牙不過是運氣好抓到了狐妖,犯下大錯更是可笑之極。而現在看著姜子牙這份苦差,他可不想幹。於是處處為難姜子牙,看不起他。兩個人鬧了很多搞笑的矛盾,等到對立的情緒鋪墊夠了,由於某件小事,也許跟申公豹的兒時或身世有關,讓申公豹對姜子牙徹底另眼相看,甚至為了幫助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另外,姜子牙的定位,我覺得電影太神話了,太完美了,有點瑕疵才真實啊。基於Option1的假設,我覺得可以讓姜子牙得知小九是狐妖轉世的一瞬間,動了殺念,殺死了她。但是在這之前,小九可能為了他冒生命危險,去採某樣救命草藥,醫治好了他被九尾狐弄傷的傷口,或解了某種毒藥。小九死後,春回大地。而他才發現自己不過跟師尊一樣,認為妖就是妖,比人低一等。這樣立意就上升到種族平等上了,並且有了點反諷的意味。
為什麼要有伏筆?簡單來說,為了顯得逼格高。讓觀眾看到後面,才想起前面的這個場景原來是派這個用處啊,達到一種前後呼應的設計精妙感的感覺。
電影裡已經有3個特寫,可作為伏筆:小九的布娃娃、那個獵狐者、申公豹的耳環
小九的布娃娃:電影裡面僅作為對阿父和童年的追憶,我覺得不夠。鑑於前面的設定,如果她前世是狐妖的話,完全可以假設九尾狐在這個玩偶上施了法術。所以小九的心智被狐妖所控制。後來,姜子牙發現了這個端倪,扔掉或毀掉了這個布娃娃。也象徵著小九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的平靜生活。
獵狐者:我覺得可以從他的嘴裡說出對小九結局的預言,比如:「妖就是妖,你最終還是會被他(姜子牙)殺死。」跟最後的大結局呼應,有種一語成讖,預言成真的感覺。
申公豹的耳環:當一切塵埃落定,姜子牙徹底覺悟後,他去妖怪那裡,把這對耳環贖回來。這是對申公豹的一種紀念,也是找回申公豹心目中的那個「願天下再無不公」的姜子牙的開始。
好啦,有點班門弄斧。有想法的同學,留言討論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