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工人」一詞成為全網的流量來源,一夜之間,似乎人人都在蹭「打工人」熱度。早九晚五的上班族說自己是「打工人」,自黑調侃一下就算了,可偏偏不少明星也說自己是「打工人」,瘋狂蹭熱度,收割流量。
可他們怎麼看也不像是「打工人」,而且娛樂圈「星二代」遍地的現象,更與他們自詡為「打工人」的人設相差千裡。明星蹭熱點,塑造人設可以理解,但有些人設是不能碰的,也不適合他們的。
最近,明星們紛紛開始塑造自己「打工人」的人設,但這個本就不適合他們的人設,引來了不少網友的反感,就連明星自己的粉絲也站出來說「不太合適」。
比如,虞書欣工作室宣傳「忙碌的打工人」,視頻中,虞書欣打扮精緻,擺出各種優雅的姿勢,不但沒有打工人的疲憊,而且還穿著頂級奢侈品的衣物。幾萬元的衣服隨便穿,請問這是「打工人」的消費水平嗎?
網絡上,大多數女星都是借著「打工人」的關鍵字,秀出的卻都是精美的自拍。
昂貴的服飾,精美的背景,確實與「打工人」的生活相去甚遠。更有女明星剛說自己是「在逃格格」,接下來就開始營造「打工人」人設,只要是熱點,馬上就蹭上去,讓人目不暇接。
還有的女明星明明近期在劇中出演公主,在熒幕上大喊「我爸是宰相」。
可為了蹭熱度,居然也給自己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冠上了「打工人」的名號,這種操作方式明顯有點過頭了。
其實,「打工人」,「格格」、「在逃公主」、「豪門姐弟」這類詞的衝突使用,反映出藝人公關團隊的「簡單粗暴」,有時候完全沒有理解這個梗的來歷和具體意思,就開始瘋狂蹭熱度,這樣使用,不翻車才怪呢!
同瘋狂使用「打工人」蹭熱度的現實情況是,娛樂圈正在「內卷」化。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而娛樂圈裡,曾經的草根翻身現象越來越少,更多是星二代直接繼承了上一輩的資源,火速走紅。
比如很多很多明星看似發展一般,其實都有厚實的背景,在影視圈紮根很久了。
而現在的不少流量明星,雖然沒有影視圈背景,但憑藉父母龐大的財富積累,很早就可以出國當培訓生,或者花費昂貴的包裝費出道。
就連一些藝術類大學,也開始「二代」雲集,那些沒有根基的草根,要麼考不上,或者考上了也需要很多年打拼才能有作品,至於能否走紅,不僅要靠實力,更是需要運氣了。
而有些年輕明星,畢業才幾年,就已經被資源堆爆了。童星、星二代、童星星二代遍布現在的娛樂圈。
最近,因為退出一檔表演類綜藝節目的李成儒曾說過:電影學院學四年不如人家兩個月選秀,或者投胎技術,我真的不得不懷疑。
但確實,這些「二代」也有不少好處,自帶流量和資源。畢竟,好的表演能力不一定能給公司帶來足夠回本的點擊量,但是資源和流量卻能帶來短期的巨大回報。加上現在飯圈文化盛行,演技更是不需要排在第一位。
你看,黃多多小小年紀已經能出演賴聲川的話劇了;木村拓哉的女兒沒有作品,但代言已經拿到手軟了。這些資源都是不少草根明星需要奮鬥多年,甚至十多年才能得到的回報。但在星二代面前,簡直不值一提,因為他們直接出生在「羅馬」。
娛樂圈的內卷,像王寶強和楊超越這樣的,曾經的「打工人」明星的確越來越少了。所以,現在的明星也不要動不動就用「打工人」來形容自己,真的很容易拉仇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