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高子盆景說》對當代盆景美學思想的影響

2021-03-05 盆景家

「柏中王」成長記錄篇

各位關注盆景家的盆友們,你們好!

最近微信修改了公眾號的推送規則,請您給盆景家公眾號標個「星標」,或者在文末的點一下「在看」,我們將繼續推送最好的盆景相關文章給您,幫小編分享文章,說不定你朋友也喜歡,感謝您的大力支持。  

識別二維碼,觀看鴻江盆景精彩視頻

晚明,文人賞玩文化、美學的興盛跟整個社會的變化密切相關。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士人文化復興,上述原因無不促使市民階層對文化藝術有了更高的追求。而對於文人清玩趣味之一的盆景藝術也得到發展,不僅盆景製作與欣賞之風在全國不少地區開始普及,有關盆景理論研究的風氣也正濃,逐漸進入中國盆景發展的鼎盛時期。盆景在當時儼然成為了一種時尚,在一些文人的筆下就有了關於盆景的論述。

《高子盆景說》就是收錄在明代學者高濂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所著的一本養生著作《遵生八箋》中《卷七·起居安樂箋》內的一節,也是整本書中集中體現作者藝術觀的一部分重要內容,主要論述了高濂在日常生活裡關於對盆景的藝術欣賞情趣,內容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均有涉及。而主要的藝術思想對於現代美學仍有很高的借鑑與參考價值。

一、盆景的選材與搭配  

對於盆景中植物的選材,高濂在《遵生八箋·高子盆景說》開篇中便載曰:「盆景之尚天下有五地最盛。南都、蘇凇二郡,浙之杭州,福之浦城,人多愛之。論植以錢萬計,則其好可知。」從中得知,明代時的南京、蘇州、上海、杭州、福建及其周邊地區已成為我國盆景發展的核心區域。就當下的盆景發展情況看來也屬浙江杭州的盆景最具傳統風格以及地域的特性。

植物作為盆景中的主要材料本身即是有生命特徵的自然之物,還具有天然神韻,能夠隨著時間按照季節更替,呈現出變化的景色。可見盆景是自然與藝術有機結合而成美麗鮮活的一種藝術品。高濂在文中主要總結了那時盆景所植樹種之特點,尤以傳統的松柏樹種為主,輔之以雜木類樹種。對於松柏的整形手法是以扎為主,以剪為輔,而針對雜木類樹種的整形則相反。從盆景選材與搭配的內容中發現當時盆景中所包含的文人的美學思想,是繼承、借鑑、發展和創新現代居住空間生態美學設計的基礎,因此選取《高子盆景說》中兩種代表性盆景介紹即天目松與石梅著重探討其中的人文精神與審美情趣。

1.天目松盆景   

在《高子盆景說》以天目松製作的盆景中,高濂曾寫道:「最古雅者品以天目松為第一……高不盈尺,其本如臂,針毛短族,結為馬遠之『欹斜結曲』、郭熙『露頂攫拿』、劉松年之『偃亞層疊』、盛子昭之『託拽軒翥』等狀……他樹蟠結,無出此制。」由此可見,天目松為明代最古雅的樹種。天目松原是二針一束的黃山松,主要分布於浙江省臨安縣的天目山中,故得名天目松。因山野的生長環境相對惡劣,致使松樹的樹形奇特,針葉短簇,且經年不長,故為最古雅者,也是當時最理想最主要的盆景素材。

除天目松低矮特性的記述外,還描寫了天目松四種仿造古人畫意的造型技法,以及進行蟠扎的整形方法,寫道:「更有松本一根二梗三梗者或栽三五窠,結為山林排匝,高下參差,更多幽趣。林下安置透漏窈窕昆石、英石、燕石、臘石、將樂石、靈璧石、石筍,安放得體,可對獨本者若坐岡陵之巔,與孤松盤桓。其雙本者,似入松林深處,令人六月忘暑。」此段道出了天目松除可作單幹盆景外,還可選擇一本雙幹、三幹者或把三五株叢植於一盆。使其枝冠高低錯落,樹幹疏密有致,並經過「地形」處理,安置巧石後,在咫尺盆盎中構成優美的境界。

2.石梅盆景  

明代與天目松盆景地位相當的盆景當屬石梅盆景,在《高子盆景說》中載:「若石梅一種,乃天生形質,如石燕、石蟹之類,石本發枝,含花吐葉,歷世不敗。中有美者,奇怪莫狀。此可與杭之天目松為匹。」由此說明天目松、石梅和水竹三類樹種是當時最主要的樹木盆景和山石盆景,曾有記載其三者被喻為「几上三友」。三類樹種的單獨放置,抑或選取組合,其搭配及擺放形式中都體現出我國特有古典的審美趣味,表現了不張揚、不直露、偏愛含蓄的生態審美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含蓄、優雅意味的追求。如將古典「几上三友」的搭配技法運用於現代室內設計中,既營造了自然生動的室內空間環境,又賦予了居住空間以傳統美學的精神價值,超越了植物盆景本身所具有的美學界限。

3.盆景樹種及樹石組合盆景  

《高子盆景說》除重點介紹松柏樹種外,還主要介紹了枸杞古樁盆景、虎刺叢林盆景、檜柏蟠幹盆景、美人蕉盆景、古梅樁盆景等,並且列舉了其他數量眾多的盆景樹種,如山東青、山黃楊、雀梅、銀杏等等,以及盆養石菖蒲的技法。其中,「冬時累累朱實,至春不凋」則說明了盆景欣賞美學中的可變性,隨時間、季節變化及構件的不同擺布與配置,使人們產生不同的欣賞意境。除此之外,還簡單論述了當時樹木盆景的配石和盆盎的搭配,整體盆景在造型上「束縛盡解,若天生然」,出現了「結為山林排匝」之樹石組合盆景。盆景藝術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制盆業的發展,用盆上,除定窯、官窯、均窯等名窯瓷盆外,還出現了用粗料製造的紫砂盆。

二、現代室內設計中生態美學的借鑑  

雖《高子盆景說》在整本《遵生八箋》中所佔體量較少,也並非專著,但對樹種的講解與搭配的描述都表現出高濂淵博的學識,跟很高的藝術修養。在其鑑賞與搭配盆景的過程中達到了神形合一,情景交融,品味出獨特的盆景藝術中所表達的深刻的生態美內涵。整體風格與營造的氛圍使人們在這石與木的面前,能把思維的觸角延伸,在生態自然的盆景與歷史中尋求感覺與想像的把玩。

《遵生八箋·高子盆景說》中簡略地介紹了明代盆景的形態、樹種、石種、技巧、布局、用盆、意境、鑑賞等。而新理念、新設計、新材料的出現使人們對居住環境有了新的想法,對於現代室內設計中生態美學的訴求,與傳統文化背景不可分離。《高子盆景說》中傳達出崇尚自然含蓄的人文精神及特定的情感意境,高子的盆景以樹木、山石為素材,刻意加工成寫意、抒情,再現大自然神貌的藝術品,造型優美,巧妙點綴,匠心獨運,均是現代室內設計可借鑑之處。在現代桌面盆景設計中,盆景藉助室內環境的改善以衝淡空間本身的冷漠,富有意境美的盆景總是通過簡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古樸典雅的藝術環境氣氛。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圖文來源:網絡

有意者請諮詢以下客服微信 》》》

點擊左下方 「閱讀原文」 》》》閱讀更多精彩的往期圖文  

相關焦點

  • 盆景如何造型
    盆景造型首先應是對盆景素材的審視、預想,並通過這些行為確立盆景的藝術表現型式,所能產生的意境及所要達到的某種境界,亦常說的盆景創作中的立意。技巧即個人在盆景製作上具體的技術手段、方式方法及能力。製作什麼類型的盆景,要表達什麼意境由個人對盆景的思維所決定。盆景造型不是簡單的對自然美景的模仿,也不是在技巧上刻意表現,更不是憑空臆造。
  • 蘇富比盆景拍賣作品選
    ——純道題記博蘭,約19世紀,2014年春季拍賣會上成交價312,500港元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於2014年4月7日上午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展覽廳,舉行「聚——當代文人藝術」拍賣會,一盆約19世紀的黃槿木盆景,以437,500港元成交。
  • 盆景如何創作?如何把意境放到盆景中?
    文藝創作缺乏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從這篇文章中,我們會了解「主題」、「創意」、「時代精神」對藝術界的重要,我們盆景界也不是如此嗎?盆景主題的多元化,表現重大深刻嚴峻的現實主題與創意,也是我們盆景界未來發展方向。材料對藝術的影響很大,20世紀以後的藝術家,為何廣泛運用各種材料來創作,便不難理解了。但是,我們很少以「材料」這個字眼,而以「媒材」稱之。
  • 盆景的「暴力美學」,掏空主幹,挑戰五針松盆景極限主幹拿彎技巧
    在樹木盆景中,枝幹既是盆景的骨架,一件精美的盆景,其枝幹的造型必然是曲直有度,變化生動且自然。如何在原有的素材基礎上做出生動富有曲線的,就極考驗製作者的技巧工法了,對中小品盆樹造型時,常會利用蟠扎的方式對盆樹枝幹進行矯形改姿,而較粗的枝幹,無法以蟠扎達成造型目的,創作者們便另尋他法,選擇垂吊、牽引、破乾等方式來達成創作者的造型目的。
  • 跟著谷主學盆景——蘇派盆景藝術特徵
    《姑蘇志》中寫道:虎丘人善於盆中植奇花異卉,盤松古梅,置於几案,清雅可愛,謂之盆景「。蘇派盆景起源於蘇州,是盆景傳統流派之一,也是在江南派中舉足輕重的流派,在中國盆景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中國盆景藝術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 迎春花盆景欣賞
    迎春花栽培歷史1000餘年,唐代白居易詩《代迎春花召劉郎中》以及宋代韓琦《中書東廳迎春》和明代周文華撰《汝南圃史》均有記載。迎春花適應性強,是製作觀花盆景、附石盆景的好材料。要使盆栽迎春花花繁葉茂,管理上要做好如下環節:首先,花謝後萌芽前進行換盆,先沿盆內四周挖一道小溝,把迎春從盆內提出,剔去部分舊土保留少量土球,用配置好的土栽好澆透水。
  • 家庭盆景|關於盆景的作用與價值
    一,什麼是盆景把植物、水、石、土等基本材料經園藝處理加工後栽種在盆器中即為盆景。盆景是一種栽培藝術與造型藝術高度結合的產物,是一種表現自然景觀的藝術品,主要包括樹木盆景、山水盆景、樹石盆景、微型盆景、花草盆景等類型。
  • 在收藏界活著的古董——盆景
    僅僅一個明代的古盆,市場價值就達幾百萬元,甚至有一個北京奇石盆景,在亞太地區盆石展上被外商以400萬元競購走。  年近8旬的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溫州市盆景藝術家協會終身名譽會長林鴻鑫多年潛心研究盆景藝術,目前收藏盆景超過3000盆。    「許多人稱之為『盆栽』是因為日語裡這麼說。事實上,中國的盆景藝術是世界最早的。」林鴻鑫介紹,中國盆景藝術可上溯到殷商時代,唐代達到藝術發展頂峰。當時,日本派遣了大批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園林盆景設計,日本今天的盆景技藝就是源自中國唐代的風格。
  • 專訪中國盆景藝術大師——徐昊
    1984年國慶節首次參加安吉縣盆景展覽,我製作的盆景受到了前輩同好的讚許,同時也得到了受邀來安吉講課的胡榮慶老師的肯定,安吉林業局屬下的花木公司當場買下了我的4件盆景,這件事給予了我較大的的鼓勵。1986年,安吉盆景協會邀請潘仲連老師來當地講課,這次潘老師的講課可以說對我一生的盆景觀都產生了很大的影 響,加深了我對盆景作為一門藝術的理解。
  • 【榕樹盆景】盆景的製作技巧
    主幹作枝調換幾次的方向不同,就形成了彎曲,再由人工攀扎輔助彎曲,彎曲能夠自然,不影響苗木生長。         ③成片快。把主幹作側枝,則比在主幹上培育側枝容易,而且側枝粗壯,主幹又容易分生側枝。         ④株矮。
  • 馬尾松盆景怎麼種植 馬尾松盆景製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圖)
    ,那麼,馬尾松盆景怎麼種植才能讓樹勢更挺拔,又該如何將之製作成盆景呢?下面花匠大叔為大家介紹馬尾松的培植及其盆景製作方法和注意事項!挖掘時要注意:枝葉修剪要適度;主根過長可裁短,應多保留側根;起挖時一定要帶好坭團;樁頭起挖後應遮陰噴水並儘快運回培植,以免失水影響成活。3、養坯馬尾松樁頭運回後,有條件的應儘量地栽一年以上,沒有地栽條件的,可用木箱或陶質大盤養坯,所用土壤可用河沙、煤灰和黃壤土混合,既能松疏透水而又保溼,也可用其他松疏素土,忌粘性鹼性。
  • 崇尚自然並非流派——動勢盆景淺談
    我認為學習「動勢盆景」,不必從文學的層面來糾結討論「勢」與「式」的存在方式,因為這二十個字,是對「動勢盆景」理論的最好詮釋。這一理論,雖不是什麼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奔瀉而出、吞吐千年。但對於我們這些盆景初學者來說,也稱的上是藝術創作以此為夢,思想境界以此為歸!
  • 盆景高級藝術大師韓學年的盆景之路及其盆景風格特點
    《生存》、《適者》等作品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作者在盆景藝術上數十年來潛心鑽研、苦心孤詣後的厚積薄發。 韓學年的父親和哥哥都喜歡盆景。受到父兄薰陶,加上自幼的耳濡目染,韓學年對盆景比常人多了一分由來已久的親切和喜愛。1982年,時年33歲的他開始正式從事盆景創作。 其時,順德盆景界名宿葉芬先生的附石盆景在當時頗有影響。於是韓學年便模仿他的作品操練起來。
  • 名師講壇丨嶺南盆景的文化內涵
    因此,它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的產生,可以說從開始就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出現的。盆景為何發源於中國?我認為它與中國的文化有關。中國人很早就有寄情山水的傳統,如古代文人留下了大量寄情山水、感悟人生的詩歌和繪畫作品,成為了中國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盆景當然也不例外。
  • 【地柏盆景】地柏盆景的製作與管理
    此外,還可到市場上購買栽培數年的地柏苗木製作盆景,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都有栽培數年的地柏苗木出售,甚至有些還 經過簡單的造型,但這種造型是粗糙的,且千篇一律,藝術性不高,因此還要再重新造型,進行二度創作。有時園林部門進行綠地改造,會淘汰一些地柏老株,可選 擇其中形態佳者製作盆景。
  • 初學做黃楊盆景,該怎麼選擇黃楊小苗
    大家好,愛綠化愛養花,我喜歡玩黃楊微盆栽,當然只是愛好,當然黃楊盆景玩法很多,受眾更多,不同的盆景愛好者有不同的玩法,今天有網友問到,初學做黃楊盆景,該怎麼選擇黃楊小苗?敲重點:黃楊盆景還是比較受歡迎的,對於黃楊盆景愛好者,玩大樹樁是玩不起,價格高而且難尋。
  • 家中適合養松樹盆景嗎 為什麼有人說不適合
    家中適合養松樹盆景嗎 為什麼有人說不適合?松樹的寓意是非常好的,它象徵了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氣概;它代表著是堅強不屈,不怕困難打倒的精神,因此很多的人都喜歡養一盆松樹盆景來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但是有一部分人卻說松樹盆景不適合放在家裡。
  • 【紫薇盆景】紫薇盆景製作
    擊盆景藝術關注我們喲 首先祝大家萬事勝意      《盆景藝術》運營一年多以來離不開大大家支持
  • 「遇見--盆景側寫專欄第7期(換個角度看盆景)
    小小的黑松盆景竟然隱藏著這麼多秘密,我不禁感嘆起來。導遊姐姐指著一盆盆景說:「這就叫七裡香,它能開白色的花,香味很濃。」「哇,好漂亮!」同學們說道。導遊姐姐又介紹了明朝時期的馬槽、雕塑馬、有毒的佛肚樹、羅漢松、臺灣真柏……      難怪老子曾經讚美盆景:「不出戶牖而知天下。」真是小盆景,大世界呀!      可這美妙的小世界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繼續探尋。
  • 鄭國順精品盆景賞析
    題名:《撮土栽嶽》樹種:五針松規格:62x105cm賞析:此作品為高嫁五針松,盆齡十年有餘,作品構思立意妙用《左傳》第二十六章.「渴驥奔泉」,本是形容書法筆勢矯健,宛如筆走龍蛇、畫出蒼虯,勢如破竹。盆景作品的藝術手法與書法藝術總有相通的靈犀,其中相知相解的奧妙,還有那高山流水的難覓境界,可不是人人都能讀懂和到達的。鄭國順沉醉於徽派盆景研究、為傳承盆景事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