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特級廚師胡曉遠現場掌勺,「非遺」美食麻婆豆腐

2020-11-19 看停思奇妙萬物

你應該聽說過有名的川菜「麻婆豆腐」吧?

那你有看新聞2019年10月份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嗎, 特級廚師胡曉遠現場掌勺,他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美食顧問,也是當時片中掌勺做麻婆豆腐的人。

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開幕後的第一場展示,熱心觀眾們把特級廚師胡曉遠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大家一邊看他做麻婆豆腐,一邊討論著怎麼做這道菜才算「最正宗」。直到最後胡曉遠把做好的麻婆豆腐端上餐桌,被一搶而空後,孃孃們紛紛稱讚「確實好吃」,這場「切磋」才宣告結束。

現場演示,正宗麻婆豆腐「麻辣鮮香燙嫩酥渾」

怎樣做麻婆豆腐好吃又正宗?同在現場的四川美食作家石光華引述了「麻辣鮮香燙嫩酥渾」八個字。

麻婆豆腐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相關標準。麻婆豆腐原料因個人喜好選膽水豆腐或石膏豆腐,備上蒜苗的綠色葉子段。調料方面,二荊條香,朝天椒辣,辣椒麵起色,三種「辣椒」下鍋,油溫一上濃香四溢,這時不要忘了加一點郫縣豆瓣,讓辣味更醇厚。

胡曉遠在豆腐下鍋前先把豆腐表面質地老的部分用刀薄薄地片掉,然後再下鍋「洗個澡」,洗澡水加少許鹽還要涼透,焯兩次水,這樣豆腐煮出來才嫩。麻婆豆腐的「酥」來自於肉臊,需要牛肉或豬肉切成粉末放鍋中用油酥一下。「煮豆腐時,先開大火,再開中火,慢慢煮15分鐘左右才入味,應了那句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

舌尖上的非遺,傳承的是手藝和文化

清朝末期,當年的成都北郊萬福橋是一道橫跨府河、不長卻相當寬的木橋,橋上常有販夫走卒、推車抬轎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腳。碼頭旁邊有一家小館子,老闆娘臉上有麻子,人們都叫她陳麻婆。

同治元年(1862年),陳麻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碼頭工人、腳夫,店裡的東西已經不多了。都快打烊的時候,又進來了一夥,要求老闆做點又下飯,又熱和又便宜的菜。陳麻婆看店裡沒什麼菜,只剩下幾盤豆腐,一點牛肉末,現去買菜肯定不行,已經太晚了。陳麻婆急中生智,把豆瓣剁細,加上豆豉,放油鍋裡炒香。加點湯,放下切成兩釐米見方的豆腐塊,再配上其他調料,加入炸酥脆的牛肉末,勾芡收汁,起鍋以後再來上一把花椒麵辣椒麵灑在豆腐上。一盆色鮮味美,麻、辣、燙、囫、嫩、鮮的豆腐就上桌了。這一伙人個個吃得鼻子冒汗,整了好幾碗飯,吃得肚兒溜圓,口中大呼暢快。日子一長,陳氏對烹製豆腐便有了一套獨特的心得,後來那些民眾開始一傳十,十傳百,都曉得陳麻婆做的豆腐又好吃,又下飯,又省錢,來的人越來越多,結果,就成了陳家的招牌菜。因為這種豆腐又麻又辣,老闆娘又叫陳麻婆,結果這道豆腐菜就叫陳麻婆豆腐了。

麻婆豆腐的特色在於「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八字,也稱之為八字箴言。

如今,麻婆豆腐遠渡重洋,在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安家落戶,從一味家常小菜一躍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國際名菜。這道菜是在外國翻譯各種菜名中少有直接音譯為「豆腐」的中華美食。麻婆豆腐正是因為帶著「中國食物的基因」,再加上典型做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因此,小小的一道麻婆豆腐,既是我們的家常盤中餐,也是我們古老又值得守護的非遺文化。

教授杜莉談非遺

可惜的是,比起雲南蒙自過橋米線、吉林的泡菜、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製作技藝,四川卻沒有任何一種川菜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四川旅遊學院川菜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教授杜莉在非遺節分會場「首屆全國飲食非遺大會」上,舉例分析:

「目前國家級的飲食非遺項目,四川有八項,包括瀘州老窖在內的酒和茶,其餘四項是調味品,即鹽、豆豉、豆瓣、醬油。「菜品製作技藝一項都沒有。」杜莉認為,入選名錄的項目必須具備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等,川菜是有這些條件的,卻在以上價值挖掘方面不夠。

其次,申報與保護的關係不協調,人才培養不多,一些年輕人不願意學,讓個別項目難以傳承。第三,四川缺乏集中的展示區和專門的研究機構,沒有西安的永興坊,也沒有陝西的原家村,我們的非遺還比較零散,更沒有相關的研究機構,所以重大文化價值挖掘不夠。

請問你吃過「麻婆豆腐」嗎,甚至還會做呢?歡迎留言分享,謝謝。

註:本文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最資格的麻婆豆腐怎麼做?陳麻婆豆腐廚師長手把手教你
    150多年前它是麻婆陳氏用獨創技法為苦力人烹製的平價下飯菜150多年後它名揚四海依然是成都人舌尖上最深的眷戀
  • 廣寧廚師為CCTV-2《回家吃飯》兩期節目掌勺!
    央視財經頻道《回家吃飯》欄目組剛剛在廣寧完成了為期2天共兩期特別版節目的拍攝廣寧籍「西江名廚」金獎廚神在節目上親自掌勺將在全國電視觀眾面前演繹竹鄉美食傳奇節目採用廚師一對一PK的方式,多維度展現內容,九位民間飲食高手擔當大眾評委,表述真實體感,令節目更具互動性與趣味性。
  • 中國非遺美食文化綻放泰國
    中國非遺美食走進泰國晚宴現場
  • 《舌尖上的中國》改編電影版 原作總導演扮廚師
    原標題:《舌尖上的中國》改編電影版 原作總導演扮廚師 《舌尖2》讓杭州的菊英麵店火了一把,電影版裡會有多少浙江美食?  能想像一個畫面嗎?一家飯店裡,服務員桂綸鎂端上一盤紅燒肉,食客謝霆鋒看了一眼她,「知道嗎?
  • 專欄胡曉遠:肝腰合炒的兩面性
    文|胡曉遠 插畫|鄭莉不久前,中國烹飪大師陳廷龍在網上尋找美味時,看到了一檔成都電視臺拍攝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四川》,得知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一小鎮上有家名為雅盛飯店的餐館,其烹製的幾款菜餚很有特色為了品鑑美食,我們在店裡等黃師傅歸來,好在等的時間不長,老闆兼大廚黃繼良從成都趕了回來。一到店裡,連衣服都沒來得及換,就匆忙進廚房上灶炒菜;我在廚房邊看他炒菜邊與其聊天。已過40歲的他,炒菜動作嫻熟,手腳麻利,灶臺上的調味品傳統而簡單,就像老川菜館一般,沒有都市大型廚房裡令人眼花繚亂的繁多調味品,其做的菜也非常傳統而極富特色,其中有道爆炒雙脆的菜品,勾起了我對肝腰合炒這道菜的反思。
  • 舌尖上的非遺美食——建水西門豆腐
    央視欄目《舌尖上的中國》《味道》,浙江衛視欄目《十二道鋒味》,雲南電視臺均對西門豆腐做過拍攝報導;雲南出版集團出版的《味冠南滇》《舌尖上的味道》;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風雅臨安》《臨安—古籍薈萃的邊陲重鎮》《團山—流金歲月中的村莊》等書籍,對西門豆腐作了詳細介紹。
  • 神還原《中華小當家》中的美食麻婆豆腐,你童年的回憶
    嗨,大家好,我是美食達人bonnie包子。童年的回憶中,大家一定看過一部以美食為背景的動畫片,講述的是中國四川省的年輕廚師劉昴星在李提督的推薦下到廣州陽泉酒家修行學習廚藝,獲得特級廚師資格,結交許多對於廚藝有志一同的朋友,及最後與「黑暗料理界」對抗過程。沒錯,這部動畫片影響了我整個童年,那就是《中華小當家》。
  • 老兵高繼明:從炊事員到特級廚師
    高繼明在領獎現場老高說他文化水平低,一輩子就學會了做飯。在部隊的時候就是炊事員,退伍回家又被分配到政府機關食堂,還是掌勺做飯,這一做就是42年。老高家裡有「三件寶」。第一件是1987年他在參加太原市組織的廚師技術考評中獲得的「三級廚師稱號」的榮譽證書;第二件是他在參加呂梁機關事務系統第一屆服務技能競賽中取得的一個金牌;還有一件「寶貝」,是父親傳給他的, 他們父子倆足足保存了75年,那就是伯父高世俊的「烈士證」。老高,名為高繼明,今年63歲。
  • 品味舌尖上的非遺「非遺老味道」新年禮盒在滬發售
    邵萬生的泥螺皇、立豐的特級香腸、三林的碧色醬瓜、沈大成的血糯米八寶飯……一站購齊上海「老味道」年貨,而且比單獨購買還優惠?在今天開幕的上海首屆非遺食品購物節上,讓這一切輕鬆實現。滿溢「海派文化」味的非遺年貨禮盒,讓這個春節「吃好」,還「有範兒」「有面兒」。
  • 李劼人的「美食圖譜」 - 美食資訊 - 中國網·錦繡天府
    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1987年直至現在,先後在重慶、成都和北京創立文化餐飲品牌「川東老家」和「天下鹽」。著有《碗裡江山》《媽媽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國吃家》等美食著作。  《四川烹飪》雜誌創刊於1983年11月。
  • 《舌尖上的中國 3》差評無數?有靈魂的美食紀錄片到底長什麼樣?
    已經收官的《舌尖上的中國 3》最近賺了不少話題性,不過豆瓣評分卻破天荒地跌破5分👇曾連續兩年榮獲美食聖經《米其林指南》三星最高評鑑,也是無數吃貨心中值得花一輩子排隊等待的美味!《尋味順德》(2016)豆瓣評分:8.9廣東順德,是妹子們都愛吃的雙皮奶的發源地,同時也是粵菜的發源地和中國廚師之鄉。
  • 小寬的麻婆豆腐
    餐廳慢慢做出了名堂,不少人慕名而來,吃一道「麻婆豆腐」。豆腐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人們驚喜於四川版本的麻辣風格的豆腐,也有電視臺邀請陳建民去做節目,教給日本民眾四川料理的手法。彼時的中國,正在經歷災荒、文革、一撥一撥的政治運動,「美食」早已經以革命的名義從日常生活中去除,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吃頓飽飯已是奢望,美食、饕餮、珍饈美饌、各路名菜、四方名廚都成了傳說。
  • 【美食】品舌尖上的非遺 尋一座城的味道
    【美食】品舌尖上的非遺 尋一座城的味道 2020-09-19 0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義:舌尖上的文化美食之旅
    逛古城市集、享農家小吃、品秦餘風味,一場舌尖上的文化美食之旅正式開啟……  聽完介紹,拿上一塊雞蛋糕放入嘴裡,嘗到了滿滿的雞蛋香味,甜度也剛好,正是小時候的味道。  嘗了這麼多全省各地的美食,本土美食當然不可缺席,宣平餛飩、千層糕、清明粿、油餅.....不僅是舌尖上的滿足,更多的是承載著我們兒時的記憶,是家鄉的味道。
  • 我在雪博會丨舌尖上的「非遺」傳承不息
    本屆雪博會上的「非遺」展區堅持遵循「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不只是雞湯豆腐串,還有鼎豐真的糕點,福義德道口燒雞等,這些街頭巷尾的小吃,是陪伴幾代人成長的老長春味道。此外,還有彪哥煎餅、長白山粉條等傳統關東風味,朝鮮族泡菜等少數民族特色美食項目。這些舌尖上的「非遺」早已與現代生活水乳交融,親密無間。
  • 《中華小當家》:不愧是特級廚師,炒個飯都會發光,不像我,糊了
    為了成為更專業的廚師,他來到廣東,和周瑜師傅學習廚藝,並且通過廣州特級廚師的考核,成為一名特級廚師。劉昴星的特級廚師之路劉昴星是四川菊下樓老闆娘阿貝的兒子,他的母親阿貝因為通過了廣州的特級廚師考核 ,因此被大家稱為貝仙女,但在小當家小時候就去世了。
  • 《舌尖上的中國》推薦美食「侯阿婆"肉粽傳人現場教你DIY
    這就是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推薦美食 「侯阿婆」肉粽資深吃貨表示只能拿紙巾擦擦嘴,掩蓋口水流一地的囧樣!what???天生吃貨的心怎麼也藏不住,想要在家也能隨時吃上一口這戒不掉的地道美食!《舌尖上的中國》推薦美食「侯阿婆」肉粽傳人將帶上她的傳世絕技與泉城喜歡美食的孕媽媽齊聚一堂一起手工製作正宗閩南肉粽!
  • 非遺美食 守正創新煥發新生
    當年宮廷素食廚師陳炳鈺在夫子廟桃葉渡開了綠柳居,取春天時秦淮河畔楊柳依,柳色翠如煙之意。上世紀60年代,為配合城市改造,綠柳居從夫子廟搬到太平南路,直至今日。記者了解到,太平南路也曾遭遇拆遷,除戶部街小學和綠柳居仍在原地外,其他店鋪全搬走了,可見政府對老字號美食的保護由來已久。 久遠的歷史給非遺美食增加了不少軼事,這也是讓食客們津津樂道的地方。
  • 山東美食大賽正式「開戰」,美食美酒席捲舌尖風潮!
    本場比賽中,中國飯店協會名廚委員會委員、中國烹飪大師、山東省首席技師趙培敬,中國烹飪大師、山東省首席技師、國家勞動部技能競賽裁判員韓秀滿,中國烹飪大師、中國魯菜烹飪特級大師、國家餐飲業一級評委趙汗青3位美食專家評委,以及全省各地的美食達人、網紅博主、媒體大咖等50餘位美食品鑑官,共賞經典山東美食、品味經典山東美酒、尋味經典山東味道!
  • 山東美食大賽正式「開戰」,美食美酒席捲舌尖風潮
    歷時1小時30分鐘,直播矩陣吸引190餘萬人在線觀看本場比賽中,中國飯店協會名廚委員會委員、中國烹飪大師、山東省首席技師趙培敬,中國烹飪大師、山東省首席技師、國家勞動部技能競賽裁判員韓秀滿,中國烹飪大師、中國魯菜烹飪特級大師、國家餐飲業一級評委趙汗青3位美食專家評委,以及全省各地的美食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