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腰合炒雖然欠「道」,但市場需要,有其存在的空間,這便是它的兩面性。
文|胡曉遠
插畫|鄭莉
不久前,中國烹飪大師陳廷龍在網上尋找美味時,看到了一檔成都電視臺拍攝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四川》,得知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一小鎮上有家名為雅盛飯店的餐館,其烹製的幾款菜餚很有特色。於是,我和陳廷龍、眉山岷江東湖飯店財務總監孔令軍、行政總廚方勇,在8月25日這天,驅車來到了威遠,按照節目中留下的聯繫方式,在縣城內找到了這家飯店。
老闆娘官釔宏告訴我們,他們從小鎮搬到縣城已有三年時間了,生意做大了,特色沒丟。就我們點的幾道菜,她告訴我們,要等她丈夫黃繼良師傅從成都回來專門炒給我們吃。為了品鑑美食,我們在店裡等黃師傅歸來,好在等的時間不長,老闆兼大廚黃繼良從成都趕了回來。一到店裡,連衣服都沒來得及換,就匆忙進廚房上灶炒菜;我在廚房邊看他炒菜邊與其聊天。
已過40歲的他,炒菜動作嫻熟,手腳麻利,灶臺上的調味品傳統而簡單,就像老川菜館一般,沒有都市大型廚房裡令人眼花繚亂的繁多調味品,其做的菜也非常傳統而極富特色,其中有道爆炒雙脆的菜品,勾起了我對肝腰合炒這道菜的反思。
肝腰合炒是多年來四川各地一些中小餐館裡點擊率較高的一道菜餚,起源於何時何地、由何人所創皆無從考究。也許是偶然的機會,某個不知名的廚師在炒腰花的時候,因腰花不夠,順手加點豬肝以補充量的不足。結果,食客不僅沒意見,反倒接受了這一做法,於是便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今天流行的一道菜餚。有人乾脆將之稱為火爆嫩脆。雙脆也好,嫩脆也罷,主料都離不開豬肝、豬腰、雞胗、脆腸、肚頭等內臟器官。
在川菜中,以豬肝、豬腰為原料的傳統菜歷來是比較講究的。老菜譜(包括學校使用的教學菜譜)中便有白油豬肝、魚香豬肝、紅油豬肝、鳳尾腰花、火爆腰塊、煳辣腰塊等,每款菜無論是配料還是烹法都有嚴格的要求。
以白油豬肝為例。
首先,刀工要過硬,肝要切得薄,必須是柳葉形,還不能有肝漿出現,刀鈍就會擠壓出肝漿,技術上就不過硬。
其次,配料要遵循「硬配硬」、「嫩配嫩」的規則,豬肝炒出來要嫩,其配料也應配些質地柔軟、口感嫩鮮的食材,同時還要岔色,就是色彩的撘配要鮮豔一些。
老廚師都非常注重這一點,所以在配菜時特別選定:泡紅辣椒(紅色)、細黑木耳(黑色)、大蔥(白色)、豌豆尖(綠色),再加以蒜片、薑片(泡姜最好)。為保持入味,黑木耳要事先用油炒至半熟。
芡汁裡主要就是鹽、胡椒粉、白糖(少許)以及適量味精,不可加醬油、豆瓣之類影響色澤的調味品。
此菜最關鍵的部分就在烹炒瞬間,民間有「豬肝十八鏟」之說,炒豬肝速度要快,要一氣呵成、一鍋成菜,火要大,油要旺,豬肝下鍋顛炒兩下,下配料再翻炒兩下,勾芡淋明油,起鍋即可。
豬肝炒至斷生,微有血色,細嫩化渣;豌豆尖不能炒死,尤其是新鮮的豌豆尖,斷生即可,趁熱食之,燙鮮可口。只可惜現在許多廚師都炒不好這道菜,更多的餐館也不出售這道菜,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再說鳳尾腰花,有的地方也叫火爆腰花。豬腰要切成鳳尾形狀。配料則因地而異:成都是以脆為質地標準,配的是青筍(萵筍),切的是筷子條形,而樂山等地則是以嫩脆為質地標準,配的原料與白油豬肝相同。我認為成都的做法更合理些。
現在問題就出來了,炒豬肝要求「嫩」而炒腰花要求「脆」,兩種原料合在一起,是滿足「嫩」還是滿足「脆」呢?
豬肝要「嫩」就要吸水,勾芡就要兌得淡稀一點。反之,豬腰要「脆」,還要呈現鳳尾形,在碼芡上就不宜過濃、過厚,否則花形散不開,故芡要碼得薄些;勾芡時,因豬腰受熱要收縮,自身所含的水分會析出一部分,芡汁就要兌得濃厚一些。知道了這些原理,兩者混在一起合烹是有悖烹飪原理的。
在烹飪這門學科越來越被國人淡化的今天,探索烹飪過程中的科學奧秘是非常有必要的。「烹飪有道,道法自然」,許多有識之士都在為之努力。美國哈佛大學開設了名為《科學與烹飪》的公開課,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用高壓鍋做菜,能解析其中的科學道理,我們為何不可用來解析我們的傳統菜品呢?
科學地烹飪,使我們烹製的菜餚營養價值更高,口感更佳,更有利於食者的身體健康,這是未來中國菜的發展方向。肝腰合炒雖然欠「道」,但市場需要,有著其存在的空間,這便是它的兩面性。
延伸閱讀
專欄|胡曉遠:鄉野山珍新味:東坡鱔菇
(點擊標題或圖片即可閱讀精彩內容)
中國烹飪雜誌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餐飲雜誌,創刊於1980年,發行遍及海內外。
微信號:ChineseCuisine1980
新浪微博:@中國烹飪雜誌
點擊以下圖片,即可進入《中國烹飪》發行部官方微店訂閱本期雜誌。
本微信號所有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提前溝通,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轉載時請在顯著位置註明來源及作者署名。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