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美食開名人美食專欄了,有幸請到成都美食圈內知名美食前輩為大家分享關於吃的心得!
以後每周成都美食都會不定期更新名人專欄,敬請期待和關注~
本期名人
九吃,四川烹飪雜誌次資深編輯記者,搜狐新聞客戶端自媒體成都站站長,四川通吃幫幫主。
本期導語
我對內江並不熟,初中學校組織春遊去過一次,沒有留下什麼印象。2011年經過椑木鎮,專門去吃過著名的廖血旺,最近的一次是去年採訪內江城區的飲食。
在川菜的流派當中,內江和自貢都屬於小河幫,以鮮辣風味見長。沱江穿城而過,故擅長烹製河鮮。河鮮:郭龍河鮮館
內江飲食有四大風味:大千風味、河鮮風味、家常風味和甜食風味。說到河鮮,這家開了15年的郭龍河鮮館可一試,該店的多數河鮮都是用高壓鍋壓出來的,沒見過吧!
家常翹殼、麻辣三角蜂、大蒜鯰魚、家常青波、油炸河鰺都還可以
地址:內江東桐路市委老幹部活動中心
酒樓:甜城故事
甜城故事裝修檔次不低,消費卻可高可低,樓上有超大的包間,大廳寬敞,內江人婚壽宴請常去那裡,氣派有面子。去年橋奶奶還帶橋姐姐去那參加過親戚的生日宴,菜餚也做得不錯。
地址:內江興隆路(近國家電網)
家常:小雅青青
小雅青青號稱是內江的「明婷」。店門外搭著塑料棚,下面擺著些簡陋的桌椅,典型的蒼蠅館子。店主叫嚴軍浩,既然是資中的老鄉,還是《四川烹飪》的忠實讀者。
該店賣的都是火爆肥腸、火爆腰花、魚香肉絲、肝腰合炒等傳統家常菜為主,廣受好評的招牌菜還有纖絲鴨面、刀口魚、涼拌魚、豆花牛柳等。
地址:內江星橋街(大千國際酒店旁邊)
家常:三溪家常菜
三溪是內江東興區高橋鎮的一個村,離內江市區約15公裡,開了30多分鐘才到。那裡有座遠近聞名的般若寺,可惜沒時間去看。
這家店在三溪老街上已經開了20多年,最早由付成文在掌勺,現在交給了女婿劉洪。付成文的父親付德敬,少年時曾在內江著名的「民樂飯店」學廚,新中國成立後來還給朱德做過飯。
該店用的黃鱔、泥鰍、土雞等都是當地所產的原生態原料。烹製黃魚美蛙時,多用子姜鮮椒,味道鮮辣刺激。
地址:內江高橋鎮三溪老街
家常:香怡小廚
幾個廚師打夥開的一家家常館子,環境一般,味道不錯,價格也便宜,木香雞腳、乾媽大排、橙香兔等菜不錯。
地址:內江和平街3號
特色菜:餘家鵝莊
四川專營鵝肉的餐館並不多,一是民間傳說鵝為發物,二是原料不如鴨普遍。餘家鵝莊的老闆餘廷長曾經是內江餐飲界的風雲人物。當年賣瘋了的肥腸魚頭就是他創出來的。
這家鵝莊全是鵝肉,滷的、燒的、炸的,還有鵝肉菌湯鍋,消費不高,味道也有特色。九吃叔叔有不少高中同學都在內江工作,當時大家就在這家店整了一桌,好多畢業後20年才第一次見面。
地址:內江興隆路168號
休閒餐:梅山有緣
內江有名的一家休閒餐飲,開在梅山公園內,環境優美,菜品也有自己的特色。核桃花罈子肉、跳水肥腸、特色魚香碗都值得一吃。
地址:內江市中心梅山公園內
小吃:王涼粉
王涼粉生意非常好,我們去的時候連通道都有人端碗站著吃。
店名全稱叫「絲絲香王涼粉」,由王朝仙女士於1996年創立,現在由兩個女兒在經營。
這裡涼粉品種較多,除了常見的紅苕涼粉、白豌豆涼粉和黃豌豆涼粉,還有少見的花生涼粉。其秘密就在於添加了特製的「王媽紅椒香辣油」和「涼粉調和醬」,前者香辣不燥,後者鹹鮮濃稠——能較好地粘附在涼粉表面,使其更「巴味」。涼粉上面還撒了花仁碎、鮮椒碎和蔥花,用筷子拌勻後,涼粉變得紅彤彤的,香辣、鮮辣、辛香等滋味融合在一起,絲絲入味,滿口留香,而且每碗才4元錢。
地址:內江市中央路步行街內
小吃:寡婦面
內江牛肉麵在川內一直都頗有名氣。內江麵館普遍用的是細面,鹼的用量較大,煮熟後色澤較黃,口感更為筋道。
內江大西街的這家「鮮美飲食店」有些歷史了,破舊逼仄,名氣卻不小,每天早上都人滿為患。內江人習慣稱這家麵館為「寡婦面」,在1993年該店初創時,的確是由一位中年寡婦(鄧本秀的母親在打理),兩三年後,鄧本秀接手經營,從此她便被不明就裡的市民誤傳為寡婦。現在這家店傳到了第三代的女性手裡。
這家店只賣抄手和素麵這兩個品種,備好的料賣完就收工。素麵沒什麼賣相——細軟的麵條臥在碗當中,周圍是一圈發黑的煳辣椒麵。麵條進嘴就是一股濃鬱的煳香。隨後端上來的抄手也一樣,碗面上是被一層黑黑的煳辣椒麵,入口也是一股特別濃的煳香味。那煳香味過於濃鬱刺激,回味還有些微微發苦,第一次吃有點不接受,但當地人卻吃得津津有味。
地址:內江市大西街78號
內江蜜餞
蜜餞曾經是內江最有名的特色,但現在已經跟不上時代,在步行街去王涼粉的那個口子上有兩個攤位在賣,可作為隨手禮。
古倒吃簡介:
成都美食自媒體人、成都通吃幫幫主、搜狐新聞客戶端成都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