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3年,東方六國再次合縱聯合對付秦國,秦國大將桓奇進攻趙國,奪取了平陽,宜安、武城,秦軍陣勢兇猛,韓國國君韓安害怕秦軍順勢進攻韓國。
於是主動請求割讓土地,獻出國君的大印,願意成為秦國的附庸。於是韓王韓安派公子韓非前往秦國出使,好完成此事。
韓非看到韓國國力日益削弱,多次上書給韓王,請求被任用,想整頓韓國,韓王以為他這個人誇誇其談,並沒有真材實料,所以總得不到韓王的任用。
韓非看到韓國國力每況愈下,痛恨韓王治國不訪求人才,選任賢能,反而推崇虛浮無能的蠹蟲之人,把他們安置在與實際能力不相稱的高級職位上。
所以韓非經常為廉潔正直的人遭受奸邪不正權臣的排斥而悲傷,他考察了以往的得失變化,撰寫了《孤憤》、《五蠹》、《內儲》、《外儲》、《說林》、《說難》等五十六篇文章,差不多十萬字。
秦王嬴政聽說韓非是個德才兼備的人,其能力見識比李斯還要強悍,所以很想跟他聊聊。
而我冒死想求見您一面,不是為韓國而來,而是想說一說破壞各國合縱聯盟的策略。
假如大王真的聽從我的主張以後,秦國要是不能一舉拆散合縱聯盟,戰領趙國,滅亡韓國,讓楚國、魏國臣服,齊國、燕國歸順,不能令秦國確立霸主的威名,不讓四周鄰國的國君前來朝拜,您就把我在全國人面前斬首示眾,以此告誡那些為君主出謀劃策不忠誠的人。
李斯這個人為人比較小氣,他只喜歡秦王任用自己,並不喜歡自己的同學韓非也被秦王任用,韓非的才華比他高明,他絕不允許秦王在他的身邊,出現一個比他更有才的韓非。
李斯經過幾天的謀劃,對秦王嬴政說:韓非是韓國的一個公子,如今您想吞併各國,韓非最終還是要為韓國利益著想,而不會為秦國盡心效力的,這是人之常情。現在您不用他,而讓他在秦國長期逗留後再放他回去,那就是自留後患,不如依法將他除掉算了。
韓非想親自向秦王嬴政陳述冤情,但卻無法見到秦王。不久秦王贏政就回過神來,後悔讓李斯處置韓非了,立刻派人去赦免韓非,可是韓非已經死了。
參考《資治通鑑秦紀1》
評論
韓非作為使者出使秦國,不為韓國著想,反而為秦國出謀劃策,給秦王提出破壞六國合縱的計謀,可以看出他對韓國已經失望透頂,對韓國已經不抱有任何幻想。
不過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韓非雖然有才,卻不被另一個有才的李斯所容忍。老話說的好,一山不容二虎,韓非來了,李斯就受不了,兩人必然相鬥。
韓非的謀略用在了為秦國出謀劃策,為天下百姓著想了,卻忽略了身邊的李斯的感受,如果他能考慮到李斯的感受,向李斯表示願意做李斯的下屬,只為李斯一人出謀劃策,那麼韓非或許會活的時間長一點。
在沒有任何靠山,任何勢力支持下,鋒芒畢露,不懂得隱藏實力,這是讓李斯最忌憚的地方,沒有靠山正好給李斯機會對他下狠手。
韓非即使再有才華,不懂得自保,不懂得為自己在秦國提前找個靠山,看起來是挺笨的,最後被李斯迫害,那也悲催了!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