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出現出了各種各樣的思想流派,人們管這些思想流派稱作是「諸子百家」。其中比較有名的流派有儒家、道家、法家等等。
說起法家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韓非。和他生活在同一時期,將法家思想發揮到極致的就是秦國的宰相李斯。
說起李斯和韓非兩個人,都曾經在荀子的門下學習,但他們並沒有繼承儒家思想,反而成為了法家思想的實踐者。
可是作為同門師兄弟,韓非和李斯不僅沒有互幫互助,反而開始自相殘殺。韓非正是死在了李斯的迫害之下。難道真的是一山不容二虎嗎?李斯為什麼就這麼容不下韓非呢?
李斯與韓非的「宮鬥戲」
韓非是韓國國君的兒子,韓國在戰國七國之中是最弱小的一個國家。韓非從荀子那裡學成歸國,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韓國強大起來。
但是韓國國君根本不重視韓非的才能,韓非悲憤抑鬱之下連續創作了好幾本法家書籍,通過創作表達了自己的法家思想。
這些書籍開始四處流傳,最後連秦國的國君嬴政也看到了韓非的著作。嬴政很欣賞韓非的才華,希望能夠得到他,為自己所用。
於是,嬴政開始向秦國發起進攻,並要求韓國將韓非送到秦國。韓國迫於秦國的威壓,當然只能答應了。
嬴政想要獲取人才,這無可厚非,可是這個舉動卻讓秦國的宰相李斯「酸了」。李斯和韓非都是法家思想的實踐者,韓非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會威脅到李斯的地位。
嬴政為了得到韓非不惜攻打一個國家,李斯擔心如果韓非繼續活著,很有可能會取代自己的位置。
李斯聯合秦國其他臣子一起讒言韓非,使韓非入獄。韓非幾次請求,希望能再見嬴政一面,都沒有成功。李斯就為韓非送去了一杯毒藥,送走了韓非。
如果忽略掉李斯和韓非的性別,兩個人之間的爭鬥堪比是一場宮鬥戲。李斯容不下韓非,其實是忌憚他的才能,害怕嬴政重用韓非,所以才迫不及待處置了韓非。
當然李斯和韓非之間的矛盾也不僅僅是這些。
一山不容二虎
秦始皇想要統一六國,李斯向嬴政獻計「韓國弱,應該先攻打韓國,借韓國向其他國家立威」。秦始皇完全同意李斯的說法。
可是韓非來到秦國以後卻提出了不一樣的建議。韓非是韓國人,想保全自己的國家,他向嬴政提出「先打趙國,再打韓國」的建議。
也是韓非的這一句話,使他走上了李斯心中的「死亡名單」。李斯是秦國的宰相,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很多時候李斯提出的建議,嬴政都會聽取。
韓非所提出的建議與李斯剛好是對立的,這就等同於韓非走到了李斯的對立面。李斯怎麼會允許韓非留在秦國呢?
除此之外,李斯與韓非都是學習法家思想的。韓非在韓國沒得到重用,所以他將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記載了下來。
李斯雖然沒有什麼相關的法家書籍,可是他一直陪伴在嬴政身邊,他將自己學習到的法家思想都傳遞給了嬴政,將法家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雖然兩個人都學習法家思想,但是兩個人的思維方式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意見不一致,更容易衍生出矛盾和衝突。韓非和李斯註定是敵人,無法成為朋友。
這也就是一山不容二虎,李斯和韓非只能有一個留在嬴政身邊。韓非是初來乍到,沒有什麼勢力,所以很容易的就被李斯打敗了。
註:很難說清法家思想是什麼,簡單而言,法家思想就是講究用法來治理國家,約束民眾。李斯學習的法家思想就是幫助帝王治理國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