讖緯與道教經書的廢禁

2021-02-08 崑崙道教


中華道藏

許多封建統治者在奪取最高權力之前,都曾利用過讖緯預言為自己製造輿論。當他們登基之後,地位發生了顛倒性的變化,對讖緯的態度也隨即根本改變,變為防止別人利用讖緯顛覆自己。晉武帝於泰始三年下詔「禁星氣、讖緯之學」,開創了禁讖緯天文著作的先例。由此開始,六朝時期屢禁讖緯。前秦苻堅在禁讖緯的同時,還禁《老》、《莊》,嚴厲之極,明令「犯者棄市」。道教尊崇《老》、《莊》,吸收了星氣、讖緯之學。在上述一次又一次的嚴禁之中,包含有讖緯內容的道經受到株連亦不足為奇。

讖緯與道經的廢禁

《三皇經》在六朝時期流傳很廣,卷數和種數都相當可觀,為三洞之一。唐朝尊崇道教,但唐太宗曾下令禁廢《三皇經》。原因是經中的圖讖宣揚諸侯可以成皇帝、婦女可以成皇后。唐太宗擔心這種圖讖會誘導、鼓勵王侯將帥重臣覬覦皇位的政治野心,威脅李家統治。貞觀二十年(646年), 曾在禮部尚書廳前集中燒毀過一次《三皇經》。

隋朝末年,道士製造了許多改朝換代的讖緯符命,矛頭直指隋朝統治者。在各種讖緯中,李氏代楊的預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對唐朝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不僅包括道士王遠知在內的許多人利用李氏代楊的讖語力勸李淵起兵反隋,勸隋朝將士和各路反隋豪傑歸順李淵,而且李世民自己也曾敦促父親李淵順應讖緯預言,打起反隋的義旗。唐太宗對讖緯的作用一清二楚。所以他對讖緯採取了雙重標準。《三皇經》受到唐太宗禁毀後,損失慘重,今只有少量殘卷僥倖保留下來。

宋王朝近一步擴大了禁書的範圍。天文、圖緯、讖候、推步、陰陽諸類禁書,難免稍帶一些道經。

含有化胡說的經書曾遭廢禁

化胡說早在漢代即已出現。此說出自道教,還是出自佛教,後人看法不一。從各種文獻記載的史實是,六朝時期佛教方面有人強烈指責道教偽造《化胡經》,覺得自己受了侮辱。《化胡經》說老子是佛的老師,六朝以來的確有個別道士以此揚道抑佛,在本來已經很夠鹹味的佛道矛盾上再撒一把鹽。化胡說逐漸變成佛道矛盾的一個焦點。化胡說本身並沒有排外或歧視少數民族的意思,其出發點在於神化老子,或者在於依附中土文化。老子不僅化胡,也化華,大家都信奉老子,胡華一家。由於佛道教都有人從狹隘的門戶觀念出發利用化胡說作文章,遂使化胡說蒙上一層民族矛盾的色彩。

化胡說的爭論繼續到元代,一些佛教徒抓住身為少數民族的元代統治者的心理,提出《老子化胡經》的真偽這一敏感問題打擊道教,獲得勝利。元憲宗五年(1255年)僧道辯論《化胡經》真偽,憲宗裁決《化胡經》為偽書,頒旨焚毀45部道經印版。兩年後又燒了一批。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佛道再次辯論,道教又輸。世祖下詔除《道德經》外,其餘《道藏》經文印版全部焚毀。

祥邁《至元辨偽錄》卷2開列了下令禁斷的39部重要道經,它們是《化胡經》、《猶龍傳》、《太上實錄》、《聖紀經》、《西升經》、《出塞記》、《帝王師錄》、《三破論》、《十異九迷論》、《明真辯偽論》、《十小論》、《欽道明證論》、《輔正除邪論》、《闢邪歸正論》、《齕邪論》、《辯仙論》、《三光列紀》、《謗道釋經》、《五公問虛無經》、《三教根源圖》、《道先生三清經》、《九天經》、《赤書經》、《上清經》、《赤書度命經》、《十三虛無經》、《藏天隱月經》、《南鬥經》、《玉緯經》、《靈寶二十四生經》、《歷代帝王崇道記》、《青陽宮記》、《紀勝賦》、《玄元內傳》、《樓觀先生內傳》、《高上老子內傳》、《道佛先後論》、《混元皇帝實錄》。

元世祖不久覺察到在佛道二教間執行的傾斜政策已經過度了,立即對道教進行了安撫。故邊遠地區的《道藏》沒有全部燒掉。儘管如此,憲宗、世祖三次焚毀道經,特別是焚毀純陽萬壽宮所存《大元玄都寶藏》經版,對道教文獻造成了巨大損失。元末明初的戰爭,使道經繼續受到摧殘。另外,元代亦禁天文、圖讖,陰陽偽書。

除元代之外,其它朝代也有因三教鬥爭而引起禁毀道經的。南北朝是儒釋道三教鬥爭異常激烈的時期,各朝各國各位皇帝對三教的態度五花八門,甚至反覆無常。指名禁絕道教的有這麼幾位皇帝:梁武帝蕭衍於天監三年下《舍事道法詔》,稱老子為邪法、邪道,表示要劃清界限,並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均舍道入佛。北齊高祖高洋於天保六年下《廢道法詔》,禁絕道教。梁武帝雖舍道入佛,但仍優禮他的老朋友、著名道士陶弘景,道經在梁國境內的流傳大概受影響不大。齊高祖禁絕道教,道經在北齊國境內流傳當比較困難。周武帝宇文邕於建德三年採取斷然措施:「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置沙門、道士,並令還俗。」統治階級指名焚毀道經,這是第一次。道經受到創傷是毫無疑問的。

三教鬥爭有時同民族矛盾攪在一起。道教產生於中國,往往被人誤認為單單是漢族人的宗教。歷史上一些少數民族統治者有這種誤解,一些漢族人也有這種誤解。其實道教的產生與少數民族文化的關係十分密切,信仰道教的少數民族也不少。當然,道教信徒中以漢族人為最多,道教的文化內涵也以漢族傳統文化為主體,這也是事實。元代兩位皇帝禁毀道經時,難免沒有防範被壓迫的漢族民眾反元的考慮。金代統治者也對全真、真大道、太一等新道派深懷戒心,幾次下達禁令,因為它們為被壓迫的漢族民眾廣泛信仰。後轉而對上層道士採取拉攏、利用的政策,對下層信眾的限制仍未放鬆。《道藏》外的道經在金代受到禁止可以想見。真大道、太一兩教經典今存世不多,當與金代嚴禁有關。

道藏與文字獄

明清兩朝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文化專制主義逐漸達到頂峰,道經受到的限制和禁毀超過從前。明代正統和萬曆年間編纂《道藏》後,再沒有新的《道藏》出現。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禁書的文網也張得更大,拉得更緊。清代皇帝根本沒有下令編輯新的《道藏》。清高宗下令編輯《四庫全書》時,對全國的圖書進行一次大檢查,大禁毀,一些道經也被禁止或毀壞。

因歷代封建統治者的禁毀而損失的有價值的道經究竟有多少,今已難統計。現存的有價值的道經,大都歷經磨難,十分珍貴。它們能夠逃脫一次又一次的文網,流傳至今,有賴於各種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道教徒的精心甚至捨命保護是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另外,道教徒在編制經書時,晦澀其文,使用隱語,也使一些犯禁的道經免遭文禍。這樣作的副作用也很大,造成這些道經傳到後世人皆不識的局面。今天我們破譯道經的任務還很重,其中一部分負擔是封建的文化專制主義造成的,可謂貽害無窮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崑崙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大宋北鬥司》中的古代讖緯文化
    北鬥司讖緯是把雙刃劍,能幫你當皇帝,也能幫大臣利用星相和圖讖謀反。因此,我國古代各類觀星儀器是皇家才能所有的。西晉起,禁民間星氣、讖緯之學。唐朝又規定了渾天儀等各類觀天器材民間也不得擁有。開陽房間內布滿了渾天儀 除了北鬥司有跡可循之外,劇中主要人物姓名也能看出傳統讖緯文化的影子。
  • 讖緯術士:儒家的叛逆弟子
    經過數年徵戰殺伐,劉秀幹掉了假借讖緯篡奪西漢政權的王莽,如願以償坐上龍椅。此後,劉秀對讖緯更是敬若神明,不容他人質疑,而且還當作理政治世的重要「法器」。每逢出現日食月食,或者發生地震、洪澇、火災等自然災害時,劉秀總是下詔罪己,徵召術士查擺天災異象的原因。當遇到懸而不決的重大問題,諸如築造靈臺、修建陵寢、設壇祭祀等無一例外地藉助讖言來決斷。
  • 尊老子為祖師,奉道德經為經典,但創立道教的是這位張道陵張天師
    入蜀之初,當地讖緯之學(具體意思可以去網上查一查)和神仙方術已經十分流行,張道陵直接承襲了讖緯神學的有關內容,使之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同時,當地已有的民間鬼道巫術,也為道教在這個地區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張道陵兼收並蓄,博採眾長,著作道書二十四篇(這部書是否真的存在目前不能確認),用簡單明了的的語言,闡述「天道」的微言奧義。
  • 道教傳說中的紫陽真人是誰?
    一起來看看道教文化吧!    張伯端(983年-1082年),一說(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號紫陽、紫陽仙人,後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北宋台州天台(今屬浙江)人,自幼博覽三教經書,涉獵諸種方術。
  • 葉少飛:越南李朝的儒術、讖緯與科舉之關聯
    儒家力量雖沒有佛教勢盛,但在李朝政治體系中仍佔有重要地位,李朝尤其重視讖緯,儒士多緣讖緯以進階。在儒士的推動下以及解讀讖緯的需要,李朝效仿唐朝制度,開設科舉,儒家力量由此逐漸發展、壯大,逐漸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更加巨大的作用。
  • 【道教人物】——杜光庭
    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字賓聖(一雲賓至),號東瀛子,處州縉雲(今屬浙江省)人(一曰括蒼人,或雲京兆杜陵人)。青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唐懿宗朝應九經舉,賦萬言不中,乃棄儒入道,師事天台道士應夷節,為司馬承禎五傳弟子(司馬承禎傳薛季昌、季昌傳田虛應,虛應傳馮惟良,惟良傳應夷節)。
  • 道教的「三寶」指的是什麼?修行之人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道教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它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包含著大量的神祇,既有像玉皇大帝這些先天神,也有風雨雷電自然神;其二,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依託發展而來,道家思想讓修行者達到少私寡慾、天人合一等境界,這也是道教的立教之本,也是對「道」的完美闡述。莊子的清靜無為及逍遙處世的思想也對道教的發展與教義產生重要的影響。
  • 虎可闢邪制鬼 道教佩虎符有何講究
    漢代螭虎鳳鳥闢邪擺件國家博物館藏的龍虎紋青銅尊所飾虎食人像即取自虎噬鬼魅的傳說,喻意趨吉避害。在道教思想中,有制虎符以驅邪就不足為奇。虎符在這裡不再是古代軍隊調動的憑證,而是成為道教中的重要的法器。而且神虎符與金虎符被道教經書賦予了神聖的傳授來源,並與智慧消魔之義有了聯繫,並成為這一教義的現實化的物質補充。
  • 王家強:認識道教的新視域:玄門講經科儀
    聯繫電話: 17791173830、18991513972  微信諮詢:ziyangzhenrengong  對於道教講經儀式的研究,卿希泰先生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卷二在介紹朱法滿的《要修科儀戒律鈔》時,略微提到該經書
  • 道教中一直有一個傳說
    諸侯伐戰,社會不安的因素一時間,天下的四五蛇崩潰了王子直接朝兵電子劉公邑,威脅周敬王當時,晉國的國力,這是自己出兵周敬王王子早上感覺的自己的加速,兩國和對抗,很難拿了一眾王室和楚國的典籍,逃跑了老子是事實的參與為周王來說,他解僱了他的職務失去了官職,但老子經驗,筆者相信如果他的諸侯的宰相,沒有問題但是,老子這樣,反而回鄉務農去了數年後,老子上秦講和學,此後下落不明猩紅熱)之際,張道陵創立道教成立時起
  • 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從道教手裡搶來的,與《封神演義》無關
    但在道教的經籍中,此地原為道教所佔據,被稱為「紫府山」,並建有「紫府廟」。那麼為何這裡後來變成了佛教聖地、文殊菩薩道場呢?這還需要從史籍記載的「佛道兩教·賽法焚經「一事說起。文殊菩薩佛像說這事之前,我們先說說五臺山與道教的淵源。上面已經提到,這座山在道教裡曾被稱為「紫府山」,在道教裡有十洲三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說法,這個紫府的名稱,就來自於十洲三島裡的「長洲」。
  • 【道教傳說】酆都,泰山府,城隍,天蓬元帥
    真正的酆都,實際上我們按經書所描述的去理解的話,那裡完全是一個獨立的新世界。據經書記載,人死亡以後,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還不是酆都,這個世界叫「陰間」,和我們陽間是對應的,就像一個鏡像世界,但是這個世界並不是顛倒的,只是「陰間」是一個複製出來的世界,這個世界沒有太陽,白天是灰濛濛的,晚上就是漆黑一片了。
  • 國家級非遺:木蘭傳說與道教關係緊密,故事你聽過嗎?
    投稿作者 媒體人馮煜暉黃陂木蘭傳說自成體系,並與道教有著緊密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宗教信仰、道教典籍、口頭傳統三個方面。木蘭及其信仰成為木蘭山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經書保存了較為古老的木蘭傳說,並成為其流傳和演變的重要媒介。黃陂木蘭傳說主要集中在北鄉長嶺、塔耳、姚集一帶。
  • 道教開壇科儀講義
    道教做道場因齋主的「齋意」不同,做道場的做法也不同。如陽事道場、法會道場和陰事道場、薦亡道場,這兩種道場《開壇》科儀的內容是有所區別的。道教舉行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動,都有一定的定規儀式,講這種定規程式儀範的經書叫《科儀》。
  • 【玄妙雲臺】道教四大天師之許遜
    弱冠之年,其事師大洞真君吳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歷律、五行、讖緯之書,更喜歡神仙修煉之事。後來道教將其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 《西遊記》中的道教內涵(一)
    之所以說它獨特,是因為別的「神魔小說」,如《封神演義》、《北遊記》、 《韓湘子全傳》或《飛劍記》、《咒棗記》、《女仙外史》等都明顯以某某道教仙真為主人公或主要形象,所以說這些小說受道教影響時都無甚爭議。但《西遊記》卻不一樣。由於此小說主人公是幾位和尚,主要情節也是圍繞去「西天」取佛家「真經」展開,所以一般人認為《西遊記》主要受佛教影響,與一般「神魔小說」區別甚大。
  • 道教中有種辟穀之術,古書是如何記載的?它是真實存在的嗎
    到了東漢時期,道教辟穀術便應運產生了。 傳說由神人傳授給方士于吉的太平道典籍《太平經》,就是一部提倡辟穀之術的經書。此書提及的辟穀之術不僅可以養人,還可以養國。經書中稱練就其術,便能「吉歲可以興利,兇年可以存民」。 東漢時期國家強盛的很重要一個指標就是人口,所以存民之道,就顯得非常重要。
  • 讀道教經典的五層境界
    讀經典,並非我們普通意義上所講的讀書之「讀」,最重要之處在於要把經書上的祖師之言讀到自己心中,內化成自己的道之理,才能使自我的修持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和領悟。相比起其他方面的經典,道教的經典又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道教是一個注重實踐的宗教,修行是需要去切身體驗的。只通過參悟經中之語尚不足以證得大道,更需要親自去踐行經典中已經指明的修真方法和途徑。
  • 道教的九天玄女娘娘
    九天玄女,又尊稱為九天女、玄女、元女、九天玄女娘娘,本是中國古代的女神,也是道教神仙體系中地僅次於西王母的女天神。道教奉為高階女仙與術數神,亦是一位深諳軍事韜略,法術神通的正義之神。《九天聖母寶卷》廣傳於世,九天宮遍布城市鄉村,蓬勃仙島,分靈甚多,有《九天聖母救世真經》、《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經》等經書傳世,以教化世人九天聖母,高居九天之上,佐三清、聖母元君而教導無窮,掌天機,兵法而致萬世太平,幹戈永息,開南宮紫府,而練度群真,處女聖逍遙宮而執掌造化生育。巍巍乎,聖之為神,大矣遠矣,述之不盡,贊之不窮,宏悲宏原,無量救世,至靈至感,至聖至神。
  • 道教符咒-道符溯源
    有趣的是道教開始建立其鬼神譜系時,就同時將社會上的等級秩序搬進這一幻化世界。道教的神譜中有三皇、五帝、飛天神王及卿、相、三公、將軍,而又各有僚屬,等級儼然,職司分明。有的神或仙官究競有多高的地位,難以一目了然,於是便註明他「秩比二千石」、「秩比侍中」,如此等等,都說明早期道教的鬼神世界是借用地上封建等級關係構築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