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這句話道盡了張愛玲年少成名時的無限風光。而蘇劉溢作為年少成名的"神童",也恰恰暗合了張愛玲的這句名言。這位在2000年山東出生的孩子在不到三年的時間中完成十幾年的學業,但是過早的成功真的會帶給他帶來人生的巔峰嗎?
"快進式"的人生
2007年,剛剛適齡入學的蘇劉溢進入山東泰安的三裡小學就讀,但是很有學習天賦的他一入學就從五年級開始讀起,而他的小學生涯也僅僅只有短短兩天半,就以閃電的速度進入初中就讀。
進入初中之前,博文中學的校長王衝對蘇劉溢進行測試。蘇劉溢都能對答如流,甚至在一些問題中靈活運用了高中的知識,他僅在七歲的時候就能讀生僻的古文,懂得等差數列。這位年僅七歲的孩子的天賦讓在座的老師紛紛驚嘆不已。
在蘇劉溢入學之後,學校在對蘇劉溢的培養上也成立專門的團隊,為他量身定製了學習進度,而蘇劉溢也不負眾望僅一年就學完了中學的所有知識。
2008年,經過推薦,年僅8歲的蘇劉溢正式進入二中學習,開學不久就和其他學生一起參加了學分認定考試,在單科總分100分的情況下,蘇劉溢的物理96分,數學88分,生物95分。老師們為他專門定製了一年半的學習計劃。蘇劉溢不僅以異常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習任務。同時也在一年多時間裡,又漸漸學會了C語言、BASIC、Pascal、JAVA、 ASP等語言的基本編程語法。
這位神童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完成正常人需要寒窗苦讀數十載才能完成的學業。這種快進式的人生歷程不僅讓蘇劉溢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也使他變成年輕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而這些光環也帶給他相應的回饋。
圓夢"南科大"
2010年,蘇劉溢以年紀最小的高考生的身份參加高考,並最終以566分的成績進入南方科技大學學習,成為了南科大錄取的首批45名學生之一。談及選擇南科大的原因,蘇劉溢的父母也說更加看重南科大的教學理念。
在開始入學時,蘇劉溢對於新的環境表現的十分興奮,他在自己的qq空間也曬起了南科大的生活,字裡行間也難掩"春風得意馬蹄急"的感慨。
但是,這種新奇的感覺也並沒有持續太久,蘇劉溢因為很難融入成人的世界,所以在學校的時候,他經常自己一個人。他上課的時候也無法專心聽講,經常自己一個人在搞"小動作"。存在年齡差距的同學們也很難理解這個小同學的思維和行為。蘇劉溢其實很難融入新的校園生活。考慮到蘇劉溢的過去的經歷,學校也會給他一些相對寬鬆的環境,允許他在學生公寓自學。
其實,過早步入成年人的世界對於蘇劉溢來說也許並不是一件幸事,本該享受幸福童年的他卻在很早的時候就背上了神童的標籤,活在了公眾的眼中。自此,他的一舉一動都成為關注的焦點。
"休學"風波
2011年,蘇劉溢並未現身南科大的校園,有人紛紛傳言這位神童已經悄悄退學了,蘇劉溢的家長堅稱蘇劉溢只是暫時的休學,並未退學。即使是這樣,這一行為還是不免引起大家的揣測。目前已經離開南科大的老教授告訴記者,關於蘇劉溢離開的事情,他很早就知道了,"最終聽到他離開的時候,我的心在流血,臉在流淚。」
事情已經過去了近十年,蘇劉溢最後有沒有完成學業,現在身在何方隨著熱度逐漸消失,他的去向也不得而知。神童的高開低走也不免讓人傷感。每當神童出現,人們總會豔羨不已,因為他們天賦異稟,無須努力便可以輕易取得驕人的成績。當一個個神童逐漸"泯然眾人矣"的時候,人們不免唏噓又一個"方仲永"出現。
神童們的"從出現到消失"
小神童在我們整個社會中一直都是備受爭議。從最早的"中科大的少年班"再到年少出書的蔣方舟,神童的故事早已有之。但是,人們也要警惕的是,神童本身是天生存在的,不該被媒體塑造出來。媒體們為人們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童,他們出現時備受關注,最後又悄然消失,黯然離場。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神童的故事總是能夠撩撥起讀者的心弦,背後的原因還是社會的焦慮。中國目前處在一個競爭型的社會,每個人都不免忍受著同輩的壓力。人們看過了一個個神童的故事,看到優秀的同輩不免感到的焦慮。
蘇劉溢2天半讀完小學,一年讀完初中,10歲便進入南科大學習。這一系列的傳奇經曆本身就足以讓人們津津樂道。人們總是對成績優秀的孩子們青睞有加。但是,如果家長過分注重光環,對孩子拔苗助長,並不會最後把孩子培養成天才。正如蘇劉溢一般,過高的學習天賦讓他在人群中脫穎而出,但是生理年齡對他始終存在限制。
過高的學習天賦再加上過低的心智造成蘇劉溢內心的矛盾衝突。他始終沒有辦法達到心理和智力的能力匹配,這也造成他既沒有辦法融入成年人的世界,也沒有辦法進入同齡人的世界。神童是光環,也是枷鎖。它帶給蘇劉溢更多的聲名,但是卻沒有辦法保證蘇劉溢達到人生的巔峰。蘇劉溢最後也只是默默的休學回家。
教育問題一直是整個社會生活關注的核心問題。父母指望孩子通過教育讓自己的孩子飛黃騰達,成龍成鳳,而孩子們也通過教育更加的社會化,更能適應整個社會的生活。社會賦予教育更高的期待,所以那些在教育領域表現優秀的人們也會受到青睞。
但是,在教育領域,人們不能只是僅僅關注分數,唯分數論。不然,教育只會把一個個神童變成仲永。而成才也遠遠不是取得高分這麼簡單,就像蘇劉溢一樣,年少成名也好,天賦異稟也好。這本身是好事,但是如何利用這些天賦使自己達到更高的高度,這個問題本身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