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神童」,很多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傷仲永」的故事。話說是神童太早出了名,最容易在那些名利失去自我,最終白白浪費自身的最好學習時間,失去了才華。
而在當代社會,神童也能偶然聽到,有努力奮鬥而成就自己,也有慢慢消失不見,有著各種各樣的結局。可謂是命運的奇妙了,但也能看出難以敵過名利的誘惑,才有著不一樣的結果。
那我們今天就聊聊一個「神童」,他的才華讓人佩服,可做出的事又讓人爭議不已。
01、13歲讀研16歲讀博的「神童」,卻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現在如何?
張炘煬是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父母對他的教育有著很大的人性化,他們不會刻意壓抑孩子。這也就讓張炘煬有著自由的發揮,從小就展現出非比尋常的聰慧。
據說,張炘煬2歲識字;5歲從幼兒園跳到一年級,不久後又跳到五年級,半年就完成了小學的階段。初中那會,張炘煬自學高中課程,10歲那年提前參加高考,考出多本科線50分的成績。再後來,10歲就上了大學、13歲那會讀研、16歲開始讀博的學業「開掛」之路。
這讓人聽起來就覺得不可思議,普通人5年的小學就用半年,16歲左右才能初中畢業。張炘煬讀博士,直接在終點線,而不是起跑線。
後來,張炘煬以16歲的年齡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專業錄取,創下最小年紀的碩士、博士生記錄,還是至今無人能打破的那種。
這一系列的學業之路聽起來很玄幻,但別人就是這麼優秀,讓人不得不服。事實上,作為「神童」的他們就註定思想與行為比別人與眾不同,而張炘煬思想也是如此。當年,他就做出一件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曾逼父母在北京買房。
原來,2011年那會,張炘煬就以拒絕參加碩士論文答為由去逼迫父母買房,而且還是要求在北京。老兩口可謂是為了兒子操碎了心,在勸說無效後,又為了他的學業。兩人就在在北京那邊租了個房子,謊稱是自家買的房子才矇混過關。
老人家之所以這麼做,只因當時的家境並不富裕,再加上要支持兒子讀書,根本就沒閒錢可以在首都買房子。當時,這個事引起很多人爭議,反對聲大過於支持聲,更是覺得這個「神童」不知輕重,竟然會做出逼迫父母的事。
可幾年過去了,如今在看北京的房價,人們才會明白張炘煬的眼光是對的。如果那時候,父母狠狠逼迫自己一把,那肯定也是穩賺不賠的事。可見,張炘煬的眼光看出未來趨勢才會有那樣子的事。或許,他的內心並不後悔,有的只是感嘆。
所幸的是「傷仲永」的事沒有在這個神童身上上演,現在的他在從事科研工作,默默無聞為國家做著貢獻,也少了當初那份高調。
02、如何看待孩子過早的行為?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像張炘煬那般的出色,在面臨形形色色的東西,總是有著不一樣的三觀。孩子對新鮮的東西,如玩具、零食等等總是無法拒絕,然後要求父母去買那些東西,
事實上,這個在街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旦父母不肯買,那就會大哭大鬧、地上打滾,甚至還會跑開等等強硬態度,讓父母不知從什麼地方下手。
當出現這樣子的行為,我覺得應該及早發現與提出更正。第一次的無理取鬧,如果沒能做出教育與引導行為,那麼就會變成一次次的縱容,最終無法控制。
在這點上,每個父母就不應該抱著寵愛的心去縱容。這並不是愛,而是一種溺愛,最終都無法引導正確的行為。合情理性消費,而不是一味的有求必應。
03、如何制止孩子反要求父母的行為?
1、及時制止,不縱容
在當代,還真的有些孩子反過來要求父母,買玩具、零食等等行為。一旦不同意,他們就會哭鬧或在地上打滾,讓父母很是頭痛,往往都是不得已同意。
其實,這種過程與結果,就會讓孩子覺得哭鬧行為有效,就會養成這種習慣。一旦沒有效果,就會加倍這樣子的行為,最終讓父母一次次的妥協。
這就是個很奇妙的心理過程,換來的是孩子一次次的反要求,卻無可奈何的被動。不少父母就有這方面的體會,卻不知這樣子如何處理。這時候,就應該及時制止,不去縱容。
2、良好的教育與家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孩子的樣子也是父母最好的樣子,而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事。從細節上做榜樣,父母以身作則,才是維持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這個過程很簡單,卻很難堅持下來。
但為了孩子,還是需要父母們的時刻注意著,才會有個優秀的孩子。其中的家風同樣重要,這也需要每個父母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教育與家風,才是孩子們的從小所接觸的東西,從內心接受,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在這點上,父母更需要時刻準備與注意才不會讓他們慢慢走向不可控制的地步。
今日話題:你覺得張炘煬的要求過分嗎?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配圖與人物(化名)無關,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