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這個詞語最近真是火遍了全網。
前有寫出博士論文的六年級小學生「神童」,後有一天作詩2000首的成功學女「神童」,更有5歲開飛機、8歲上大學的超級「神童」,真是讓吾輩大開眼界。
這些神童是否真有家長包裝的那麼神乎其神?網友表示十分懷疑。
不過,彤爸今天要介紹的,可是一位貨真價實、有真才實學的「神童」,絕非那種通過「美化簡歷」的方式生生製造出來的「偽神童」。
這位神童,名叫張炘煬,生於1995年。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孩子有多了不起吧:
2、3歲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超強的記憶力,僅用3個月時間,就能記住1000多個漢字。他用2年時間學完了小學6年的課程,上完初一、初二後,他選擇回家自學,半年後直接上高三。他10歲參加高考,考到了505分,遠高於當地的二本分數線,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錄取。13歲時,他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16歲又成為了全國年齡最小的博士生……這一串不得了的成績可都是通過實打實的刻苦攻讀和一次又一次的考試獲得的,沒有半點水分,著實令人佩服。
神童如何煉成
小小年紀的張炘煬有如此優異的表現,不光是因為他天賦過人、記憶力、學習力超強,還因為他的父母非常善於教育和引導:
1.營造「學習型」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成才的搖籃。
張炘煬的爸媽十分注重這一點,在引導孩子吸收知識的同時,他們自己也以身作則,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他們不像有的家長,一回家就看電視、玩手機,或是呼朋喚友地打麻將、打撲克,而是拿起書本津津有味地閱讀,讓孩子也受到了良好的影響。
張炘煬家裡少不了各種書籍,爸媽還給孩子專門準備了識字書、課本。
孩子對讀書學習也頗感興趣,學起來速度飛快,以至於上小學後都覺得老師教的知識過於簡單,因為他早就在家學懂學通了。
2.不給孩子施加壓力
曾經有人問張炘煬的父母是如何給孩子制定教育目標和計劃的,他們卻給出了否定的答案,說「我們從不給他定目標,讓他非要考到哪裡」。
在他們看來,分數和名次並不代表孩子能力高低,能夠學到知識,並能將知識化為己用才是學習的根本目的。
所以父母從來不給孩子加壓,而是以鼓勵、引導為主。
在這種情況下,張炘煬從來不會害怕考試,相反,他還覺得考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特別是在考試中解出了難題,就會讓他覺得特別開心。
3.夫妻教育觀念協調一致
心理學上有一條「手錶定律」,說的是當人擁有兩塊以上指示不同時間的手錶時,就會出現「時間混亂」,會讓人無所適從。
引申到家庭教育的問題上,如果家庭成員秉持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經常給出截然相反的指令,孩子也會被弄糊塗,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努力。
幸好張炘煬的爸媽在教育問題上總是高度統一,當他們發現孩子的知識水平早已超越 同齡人時,便果斷作出決定,同意讓孩子跳級或回家自學。
這樣的教育觀可以說是非常大膽的,也曾經引起過不少爭議,難得的是夫妻倆很快就達成了共識:
他們認為想要把孩子教好,就要尊重孩子獨特的個性和成長特點,不能強求孩子按照既定的規律按部就班地去發展。
買房決定引發爭議
就這樣,張炘煬能夠自由地發展天賦、快樂成長,還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眼光和智慧。
2011年,即將碩士畢業的張炘煬對房地產相關課題進行了研究,經過他的精確測算、周密分析後,他判斷北京房價即將進入瘋漲階段。
他信心滿滿地把這個結論告訴了父母,希望他們儘快在北京買一套房子。然而當時父母一沒有足夠的資金,二不看好房市前景,沒有太重視這件事情。
張炘煬很生氣,表示父母不買房就不去參加碩士論文答辯。
父母擔心會影響孩子的前途,只好口頭上先答應了,然後租了一間房,謊稱是買來的,這才穩住了張炘煬。
這件事情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有很多人責怪張炘煬不懂事,不知道心疼父母。
可幾年時間過去,當時譏諷、挖苦張炘煬的人都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他父母一提起這件事也覺得後悔、惋惜。
可張炘煬自己倒沒有多少失落感,或許他只是想用這件事驗證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事實證明他的推斷是完全正確的。
當時他不過只有16歲,卻能準確把握市場規律,做出科學預見,完全當得起「神童」的稱呼。
目前張炘煬仍然在繼續深造,並打算攻讀博士後,彤爸衷心希望這位優秀的學子在學成後能夠一展才華,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對於「神童」張炘煬的成長經歷,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下寶貴意見,和彤爸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