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讀博士,省下了一般學霸一半的人生。
哪個父母不希望把孩子,送上人生的快車道。
這個孩子,真的是太快了,光速了都。
可快速的發展,是不是適合每一個人,這就見仁見智了。
在這個堪稱"神童"的孩子,接近學術頂峰的時候,一條讓人罵他不孝的消息,淹沒了他的"神童"光環。
16歲博士,當初威脅父母在北京買房,被罵不孝
這個16歲的博士,就是張炘煬。
光這個名字,就代表一個傳奇。
2歲認識1000個漢字。
10歲以510分的成績,考上天津工程師範學院。
13歲考上北工大碩士。
16歲考上北航數學系博士。
人生如開掛,然當父母的羨慕不已。
也就在張炘煬人生最高光的時刻,在採訪中暴露的一段經歷,讓他被人詬病,被罵不孝。
原來,考上北工大碩士之後,張炘煬的人生觀裡,對於成功有了自己的定義。
有北京戶口,有房,有一份穩定的好工作。
所以,他威脅父母,給他在北京買套房,不然就不參加碩士答辯,也不讀博士了。
這種看起來很幼稚的行為,逼得並不富裕的父母沒有辦法,用租房的形式,哄著他讀完了書。
知道這件事的人,都說這孩子不孝,不知道體諒父母的辛苦。
那一年,他16歲,是2011年。
北京的房價還沒有像現在這般誇張。
但回頭再看,如果當年真的咬牙在北京買了房,現在的身價恐怕完全不一樣了。
這就是現在大家又後悔,當初為什麼他的父母不聽他的,在北京買一套房呢?到如今,才知道他的"遠見"。
大概是神童真的有"神妙"的地方吧。
此一時彼一時。
父母為啥羨慕神童
現代社會,逼著父母們"快"。
希望孩子快點學好、考好,早點找到好工作,有一份優渥的社會定位。
在這種情況下,催生了許多海澱"雞媽"。
那些為了孩子能獲取優質教育資源,行為甚至發生扭曲的父母,也是競爭壓力下,一場現實的話本,讓人感慨。
因此,或許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家孩子如果是個"神童"該多好?
10歲考上北大,13歲讀研,16歲讀博,學成歸來仍是少年。
比別人多出近10年,可以用來積累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
就算是拿工資,積累的財富時間,都比別人長。
但這些父母有沒有想過,根基不穩的高樓大廈,是站不住腳的。
就像神童張炘煬,不也在最高光的時候,被人罵不孝。
他的導師也說,這個孩子雖然成績優異,但思維片面,有很大的局限性。
雖然他16歲讀了博士,可後來失去了"少年"的標籤,就變得泯然眾人。
神童不神
曾轟動一時的"神童"寧鉑,13歲讀大學,進了少年班。
結果呢?2003年,他當了和尚,從此清心寡欲,不問紅塵。
他說,他的神童身份,影響了他的一生。
到底是好是壞,說不清楚。
在父母極致的"神童"期待下,催生了一個女孩,名叫張易文。
她被爸爸,用訓練的方式,揠苗助長般學習,沒有天才的能力,卻背上了天才的負擔,不斷學習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