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終於恢復了更新,很感謝在這段拖更的日子裡居然還有這麼多的粉絲關注,而且比老朽平時更新文章的時候還要多,真是尷尬。
之前主頁菌因為搬家事宜,加上新住所一直沒連上網所以無力更新,今天正式恢復更新。
——搬磚俠
即將於4月16日舉行的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是華語影壇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電影獎項之一,也是眾多港片影迷們所關注的焦點。
2017年恰好也是香港回歸20周年。
從20年前名至實歸的東方好萊塢、華語奧斯卡,到北上合拍尋求突破,再到十年來泛華語類型的融合,香港影人在摸索試錯的過程中,幾經浮沉。
第36屆金像獎海報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是香港電影票房在2016年出現了下滑,這在最近10年來還是第一次。
去年香港首輪上映的電影整體數量為348部,香港電影佔61部,非香港電影佔287部。打入十大票房排行榜的電影以非香港電影為主,香港電影僅佔兩個席位《寒戰2》和《美人魚》,更勿論說這兩部電影早已不是當年的港片了。
2016年香港票房排行
但對於港片迷們來說,聊港片是死是活的話題,實在老生常談。
從2003年大陸與香港籤訂CEPA協議開始,十多年來,「港片已死」的論調年年都有,而媒體每一年都拿出來「鞭屍」,也成了硬著頭皮為金像獎所做的應景之舉。
對於已經進入「中年危機」的金像獎組委會來說,會遇到的「大年」和「小年」一樣,近幾年的金像獎也遭遇了「小年」,為人稱讚的作品太少,無力吐槽的倒是居多。
一方面,對於組委會來說,設立金像獎的初衷便是扶持和鼓勵香港本土電影的製作與發展,所以香港金像獎自然首先面向的還是香港電影,正如前金像獎評委會主席陳嘉上所說:
「如果因為香港電影越來越不受重視,這個獎就越來越不受重視的話,我們就認命吧。因為金像獎是為香港電影打拼的,如果沒有香港電影,金像獎也就沒有意義了。如果說香港電影在走下坡,那金像獎就是如實反應香港電影現狀,並繼續為香港電影打拼。」
第36屆金像獎影帝影后提名海報
這也讓早年被譽為華語影壇」三金」之首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在近幾年的困境也越發明顯,因為金像獎針對評選香港產電影,不同於臺灣金馬獎涵蓋了兩岸三地的華語片。港片式微,金像獎組委會更覺得有責任鼓勵和安撫香港電影行業者,所以在提名以及頒獎上確實是對港片會有所偏愛的。
但另一方面,一個尷尬的現實問題擺在金像獎組委會面前,如今的香港影壇面臨著嚴重的新人斷層和市場創作枯竭的窘境,港產片數量目前的年產量已經跌至一年平均30部左右,大量的電影人不是轉行,就是北上。
加上近年來屢屢爆發的陸港衝突,微妙的政治關係在兩地發酵,去年金像獎主席爾冬陞把最佳影片頒給了題材敏感的《十年》,便可看出組委會在娛樂藝術和意識形態之間的天平上做出的傾斜。
上屆金像獎因最佳影片因題材頗為敏感而讓大陸無法引進直播
今年的金像獎同樣有《點五步》這樣涉及意識形態爭議的電影入圍最佳影片,對於金像獎評委們今年會作何選擇,情勢顯得有些微妙。
尤其是對於當下產片量逐年下降的香港電影來說,如此抱殘守缺的堅守評選規則,未免有些固步自封,更何況從最近兩年的金像獎提名名單來看,大有「矬子裡拔將軍」之感,讓人不吐不快。
況且,今時今日有多少人在乎港片的死活?
如今的香港電影人各顯神通,有的北上撈金,合拍浪潮裡混的風生水起,有的跟內地資本打成一片,甚至做起了內地電影公司的主管,連國語也越來越順溜。2016年內地華語電影票房前十強中,香港導演不僅包攬前五名,十強中倒有七部是香港導演或由香港影人主導。
王晶的《澳門風雲》系列是香港影人北上掘金成功的典型案例
縱覽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名單,《美人魚》這樣的口碑爭議作品自不必談,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改編自內地風靡網絡的青春小說,主要角色均為內地演員;至於《寒戰2》這樣的國際化視野的動作片,早已超脫出港式警匪片的範疇。
僅存的香港作者只留下了銀河映像帶來的《樹大招風》和一部新人導演的《點五步》,只是二者在氣質上均帶有一種英雄遲暮的悲涼之感,讓人頗感無奈之餘又惋惜港片餘味正在消失殆盡。
曾國祥導演的《七月與安生》雖叫好叫座,但更像是一部大陸青春片
華語電影整體北移,這是不爭的事實。
無論是順應潮流,還是堅守本土,多多少少都是被動之舉,最根本的,是時勢與機遇使然。
有媒體評論稱:如今的香港影壇成為了「無法北上的留守導演們拿來練手的好平臺」,雖然有點資歷的導演都北上搶錢了,但反而讓留在香港的本土影人,能夠在相對自由的「散養」環境中在港味類型片上做了自由而又大膽的探索。
縱觀2016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處女作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樹大招風》的許學文、黃偉傑、歐文杰,三人各拍一個悍匪的故事,最後才產生出交集。這部在著名的銀河映像旗下,由杜琪峯監製的作品,不僅是金像獎的大熱之作,更是成為2016年度華語電影中的一個亮點。
《樹大招風》
同樣是資深編劇出身的羅耀輝,拍出了獨立執導的首部作品《幸運是我》,不良少年與孤獨老婦之間的一段溫情故事。該片雖然沒有明星陣容,但憑藉著不錯的口碑收穫了觀眾的好評,尤其是女主角惠英紅的演技真摯動人的表演基本已經鎖定金像獎影后的寶座了。
《幸運是我》
此外,儘管近年來香港影壇遭遇新人斷層和本土製片失勢,但正是在這種逆境當中,亦不能忽視的是仍有一些新導演和獨立製作湧現。
2015年香港的話題獨立製片是《踏血尋梅》,2016年則是《一念無明》。這部只用16天就拍出來,成本僅200萬的低成本獨立製作,關注躁鬱症病人這個特殊人群,吸引了曾志偉、餘文樂等著名演員「零片酬」演出。
影片的導演黃進非常年輕,憑藉此片勇奪競爭激烈的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金像獎同樣是熱門種子選手。和去年的翁子光一樣,早已被當作是未來香港電影的希望。
《一念無明》
無論是處在順流逆流中的金像獎頒獎禮,還是幾經浮沉屢被唱衰的香港電影,在如今更加多元化的華語電影市場中,都亟待尋找出自己的出路與未來。
香港著名導演爾冬陞曾經就「港片是否真的已死」這個說法提到過: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他長大後未必會按你設想的發展,港片也是一樣。題材多樣,說明電影人的想法還沒有死,給點時間,等市場變得更寬容了,會有更多的好電影出現。所以,命題由你們去出就好了,該做的事情我們還是會繼續做。」
每一個痴迷港片的影迷們或許都在內心期待著:香港電影衰落了,但誰說將來不會捲土重來?
PS:本文首發於【巴塞電影APP】,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