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幾個40多歲的資深臺幹聊起「飯糰」,許多大陸城市都有類似「臺灣飯糰」的社團,寂寞的臺商臺幹們或是有家室或是孤身一人,來到北京上海組成一群吃喝玩樂的團體,可以互相幫助、排解鄉愁,當然我沒有加入過這種飯糰,因為我的自我定位是「年輕臺勞。」
「加入飯糰除了分享信息外,你們通常聊什麼?」我問。
「一半的時間在抱怨生活中的大小事,比如打車難打、食物不合胃口、地鐵又被幾個大嬸大叔推擠,諸如此類。」該臺幹想一想,話鋒一轉「但是,講到臺灣,大家也會埋怨一堆,最多人講的就是──以前我剛到上海時如何如何,現在對比臺灣發展得不要太快喔!臺灣還在內鬥喔~諸如此類。」
我日前寫過一段話「在大陸的臺灣人,回臺灣常常不好說什麼,因為大家都怕臺灣親朋好友笑話『你被統戰了』」,但是這種話並不是讓我們這種臺灣北漂真正難受的。在北京幾年後我發現我這年紀的臺灣北漂,內心有一個真正的痛處──那就是不斷不斷對自己的質問,「你不過是個認為臺灣沒未來,跑出來的逃兵而已,你為臺灣又做了什麼呢?」
「當你在批評臺灣的不好時,難道你沒看見臺灣的好嗎?當你在批評臺灣的進步緩慢時,難道你沒發現臺灣年輕人的努力嗎?」
於是我在北京生活,帶著憧憬、希望、拚勁面對未來,帶著罪惡感面對臺灣的朋友,日前有一位臺灣好友很認真地跟我說,「希望我們可以把臺灣變得更好,讓很多年輕人可以回來。」那時候我說不出話,就算我知道我內心的答案。
我知道我身旁的年輕臺灣人,凡是在北京有安穩工作的,沒有人的未來規劃裡是「回家」;我也知道以那朋友的才華,他在北京上海可以拿到更高的薪酬。我也知道我在內心嘆息,不是我悲觀,而是我看不到我們的經濟「在動」,我只看到一潭死死的水。
但是我就是說不出話。
有讀者朋友問,你為什麼不說說臺灣有多少美景小吃、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有讀者朋友問,為什麼你看大陸時是樂觀的、看臺灣時卻是如此悲觀?每次看到這類問題,我都只能仰天長嘆──我不傻、我更不是悲觀的人,我當然知道臺灣好,我當然也想樂觀看待自己的家鄉。
但是,臣妾做不到。
網絡資源圖(臺灣畫家林經哲水彩畫)
臺灣很好,誰不知道?
曾經有外國人指責臺灣夜市很髒,先不論乾淨程度,那可是臺灣小老百姓生活的最真實寫照啊。下班後,十元多一點人民幣可以喝到一大杯木瓜牛奶,大塊的木瓜肉和牛奶喔,和閨蜜逛夜市時她沿途聽我嘮叨「你知道在北京這要花多少錢嗎?不收你一百塊臺幣對不起自己!」
還有我總是很得意地告訴大陸朋友「你連到臺灣便利商店應聘店員的資格可能都沒有喔」,朋友挑眉,我補充「以我看到的西門盯便利店店員來說,會英文是基本,講日文也通,要列印拿包裹繳水電費做咖啡做冰淇淋最近還要會做珍珠奶茶,這些工作大概分攤在兩個店員身上。對了臺灣的便利店還有休息區,休息區要打掃垃圾要丟喔。」
臺灣便利店店員工作之繁瑣聯臺灣人都打抱不平,認為企業壓榨,但是每家便利店店員都仍笑口常開,用嗲軟的聲音說「等我一下喔~~馬上來」。我家旁邊的便利店店員已經工作七年,我每次回臺灣都看到他笑嘻嘻的臉,他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我幾個大學同學,一直會替自己認為值得的立委候選人宣傳,會不停在臉書上轉發挺勞工的文宣,在碰到任何認為「不公義」的事情都不吝站出來發聲。
還有,每次回臺灣,都能碰到一兩個讓你很暖心的小故事。忘記是哪一回我回臺灣,計程車大哥告訴我,他的兒子也去了大陸,也說那裡拼勁強有未來,每一次回來他老婆都會做醃漬臺式泡菜,他兒子會分給大陸室友吃,因為這樣,完全不懂臺灣的大陸室友學到的第一個常識,就是「在臺灣,吃臭豆腐要配臺式泡菜」,聊著聊著,我們同時發現「司機大哥,您沒打表啊!」
那時,已經走過一半的路程了,下車時我要多給一百元臺幣,被他堅決推開。「反正聊天聊得很好啊,我兒子在大陸也很辛苦,我希望北京過得開心。」生活在臺灣,「雞湯」基本隨處可碰到, 拿起本子記下來都能成為暖心小段子。
這些美好,每次都讓回臺灣的北漂們感恩在心,但在看待臺灣的時候,我卻好難只因為這些就感覺它是美好的。我知道我的同學們再怎麼讚嘆歲月靜好,他們也是缺乏保障的臺灣勞動法和薪資停滯下的受害者;我知道「這個國家」好幾年前就已經在呼籲人才流失的危機,幾年後卻仍束手無策,仍眼睜睜地看著大學甚至碩士畢業生去新加坡的機場打工,我所在的媒體產業在臺灣不斷裁員,我問朋友「現在哪個產業比較好」,她回答,科技業好點呀,其他很多產業「沒辦法」。
然後,一打開網上的臺灣新聞,還在吵選舉、還在吵要「親中知中還是和中」、還在吵那些吵了十年五年八年的老問題,我就怒了,啪地關上計算機,氣鼓鼓地跟室友說,叫小龍蝦來吃!
我真的不知道臺灣的未來會被帶到哪裡去、我甚至不知道我們的航行方向,我沒有辦法像局外人一樣說「臺灣生活起來好舒服東西好好吃,多好呀」,臣妾做不到啊!
臣妾做不到
有一次我回臺灣,樓上鄰居跟我說「是不是回來用健保(健康保險)」,我微笑回答,我至今每個月都交健保費、但每年去臺灣醫院不超過三次,我在大陸有醫保,真要算起來可能您用了更多健保費。他有些尷尬,而我覺得很複雜。
我突然明白,「在臺灣的臺灣人」與在大陸的「臺灣北漂族」不管多麼諒解彼此,都難免隔了一層紗,或許不少人內心真的想,這群傢伙,沒替臺灣貢獻多少就跑出去,還有臉批評臺灣!而就我所知,我們當中的許多人,確實也這樣不斷指責自己。
我除了堅持交健保費以外,確實沒啥貢獻,如果有人用這個指責我,我無法辯駁「我有寫文章介紹家鄉啊」,這些是我的興趣,出發點是為了我自己,並不是多麼無私的貢獻。
我只能說「是的,我在北京很快樂地生活,我以我的家鄉為傲,但我確實不看好它的未來,所以我才離開。這些年我吃過虧也碰到『黑暗面』,但我獲得的遠比這些多,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真的,走到現在,沒有後悔過。而我沒有渾渾噩噩地、辜負自己的選擇,也就夠了。
這篇純抒發,不打賞,如果讓你觸動了麻煩給我一個贊和轉發,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