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小字「清華研讀間」以關注
轉載請聯繫清華研讀間授權
文丨文文 若水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每逢這個節日,天南海北的人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把酒望月,心頭湧動著濃濃的思念之情。
對於遠在他鄉的遊子而言,合家團圓無疑是此時心頭最大的願望。親情,是中秋佳節亙古不變的主題,無論是耳熟能詳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抑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濃縮著的全都是詩人對親人的濃濃思念。這種飽蘸深情的思念在我們身邊的某些人心中可能更為厚重。你是否知道清華園裡其實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來自海峽對岸的寶島臺灣,他們追尋著夢想的腳步來到清華園。然而,在這個月圓之夜,他們也許是最能體會「天上明月千裡共,人間思鄉九州同」的清華人。
但是,時間將會證明,將青春留在清華會是他們一個無悔的人生選擇。回望過去,讓我們聽聽那些在清華園裡留下過印記的臺灣學子如何說。
Jerry來清華讀MBA前,在臺灣一家企業做老總助理,由於公司在大陸設有分支機構,所以他經常陪同老總來大陸洽談商務。2000年第一次來到清華,清華園給他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當我站在清華禮堂前的大草坪前的時候,那是一種天大地大的感覺,我當時就想如果我今後所處的環境不一樣,人生的規劃可能也會增添一些不一樣」。後來公司派駐他到大陸協助管理公司業務,但他覺得畢竟對大陸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如果能有一段時間專門在這裡讀書對他今後的發展會更有幫助,他把想法向公司說明,公司也很支持,於是他以停薪留職的方式考取了清華的MBA。
在Jerry看來,兩岸MBA教學中最大的不同是臺灣的MBA招收應屆本科考生,而在大陸必須要求有三年工作經驗;在臺灣,MBA並不是獨立的一種學位,它跟普通的研究生是一樣的學制和學位,一樣的師資;臺灣的MBA更側重於人文的課程,對「計量」這方面的課程並沒有非常「死」非常嚴格的規定,而在大陸,這些課程都是必須要學習和考量的,所以對於以前是平面傳播教育背景的他來說,碰到計量微積分之類的課程就會有些吃力。Jerry 還有一個建議,「在臺灣的政治大學,MBA和EMBA同學有時候是在一起上課的,以這種方式擴展人際關係,EMBA同學藉此機會認識並招募人才」,他自己就知道這樣的例子:臺灣一位EMBA老總在與MBA同學一起上課的過程中,聽到一個學生提出一個很好的創業意見,於是這位老總就出錢讓這位同學去創業,結果現在他出資的這個公司已經成為上市公司。
Jerry畢業後很希望能在大陸發展自己的事業,他喜歡大陸天地的廣闊,環境的純樸,人們來自五湖四海,講話南腔北調……「大陸經濟發展呈現蓬勃的發展勢頭,就好比大海裡的鯨魚,只要附在他身上,就可以追趕上時代的浪潮」。
「我來自臺灣,我有一個夢,為兩岸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讓國際矚目,讓中國人在21世紀揚眉致富」。2003級EMBA同學周荃女士在臺灣立法院曾做過9年的的立法委員,9年的電視臺記者、主播,來清華讀EMBA前,還擔任原臺灣真相電視臺董事長併兼職「周荃泡咖啡」欄目主持人,現任臺灣財團法人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周荃是乘飛機時在一本雜誌上看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的招生信息的,雖然開學後的第一個月就趕上了「非典」,之後她所在的公司又出了一些事情。雖然上課很辛苦,背井離鄉有時候會很想家但周荃覺得收穫頗豐——「對於我個人的生命來說,是為自己充電加油的一個過程。其二,也讓我有機會在課外認識很多精彩的人,豐富我的人生。其三,我自己經營媒體,並且也做記者主持人,而清華EMBA同學,都不是等閒之輩,他們都是很好的現成的採訪對象」。
周荃鼓勵臺灣同胞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到大陸學習,或是走走看看,她相信他們一定會滿載而歸。「其實只要跨個臺灣海峽,就跨上了另一個更大的舞臺,這裡有來自世界頂尖的500大企業及各國、各個領域的人!她說:與其跟著浪頭走,不如讓浪打著你前行,在大陸這片熱土上,不僅臺灣同胞可以為自己創造契機,而且會和大陸同胞共同創造「中國人的世紀」!
2004年入學的企業管理專業博士生陳致中同學在選擇到哪裡讀博士時頗費了一番腦筋,「在臺灣研究生的高學位教育有些陷入了瓶頸狀態,如果到國外讀書,畢業後能否找到好工作也讓我有些擔心,而大陸的發展形勢很好,有很多機會,更不用說到大陸讀書本身就是一種人生閱歷的財富,而如果再能拿到一個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對我而言就更加難得與寶貴」。
陳致中說,學院及導師在教學輔導上對他一視同仁的,並沒有因為他來自臺灣就有特殊的厚薄禮遇,他說臺灣同胞對大陸的看法仍然比較保守,但隨著交流的越來越深入,民眾對大陸的了解會越來越充分,臺灣民間的心態也會慢慢調整。
陳致中同學覺得在北京清華拿到博士學位的關卡相較臺灣而言顯得有些嚴格,比如除了課程考試,做論文,在期刊上發表文章之外,還要求學生參加一定的社會實踐,要聽至少三場的學術或其它主題的講座,儘管看起來有些煩瑣,但他認為這些規定也不無道理,比如這學期他聽了幾場學院組織的講座,感覺非常有收穫。
2010年8月25日上午8時許,在位於清華大學綜合體育館內的港澳臺學生諮詢臺前已陸續有新生前來報到。一位身著黑色休閒裝的俊秀女孩吸引了不少師生的注意。她叫俞柔安,畢業於臺中女子高級中學,是2010年清華大學經濟與金融(國際班)免試錄取的兩名臺灣學生之一。
據清華本科生招生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共有數十名臺灣學生申請到清華大學就讀。依據臺灣學生的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綜合參考其他申請材料,經過嚴格的篩選和專家面試,清華大學最終錄取了包括俞柔安在內的7名臺灣學生,申請錄取比例約為6:1,錄取專業為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經濟與金融(國際班)、電子信息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和數理基礎科學。
俞柔安和記者說,幾年前,她在高中聯考中以全臺灣前1%的成績考上了臺灣中部地區女學生心目中的理想學校。而這次,在大學學科能力測試中,她以70級分的成績又一次位列全臺灣考生的前1.3%。優異的成績使她足以在臺灣大學、新竹清華大學的諸多科系中自由選擇,而她最終選擇了到北京清華大學來完成「人生的黃金學習階段」。清華大學辦學條件卓越,師資陣容強大,學生綜合素質高,國際交流廣泛,因此她不顧一切來到內地求學。來清華面試之後,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學術氛圍、親切的師生友人更堅定了她來內地入讀清華的信念。「大學是人生的黃金學習階段,學習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進入內地的清華大學就讀,雖然遠離家鄉,但能與全國頂尖學生一起學習,必能更加激發自我潛能,在各方面吸收大陸同學的優點,彌補自身的不足。」
月是故鄉明,露從今夜白。親情友情,情系佳節;家圓月圓,圓滿中秋。然而,對於清華的臺灣學子而言,這個熟悉的園子已然成為了他們溫暖的家,儘管對於遠方的親人,只能明月千裡寄相思,但是園子裡最圓的明月和那些可愛的人兒將陪伴著他們度過不孤單的中秋。在接下來的清華歲月裡,他們也將和前輩們一樣在這裡留下一連串無悔的印記。
清華研讀間
「清華研讀間(qinghuayandujian )」是清華園內分享關於高等教育、社會轉型以及中國政治的觀察評論的公眾微信號。我們永久性歡迎所有同學向「清華研讀間」投稿。不限主題,文學、藝術、經濟、社會、時政,兼容並包;不限形式,散文、詩歌、雜文、評論、譯作,無有界限。
投稿請直接回復微信號,或發至郵箱thuyandujian@126.com。
我們願意傾聽你們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