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李百明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到龍標過五溪。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
花中有杜鵑,鳥中有杜鵑,人中也有杜鵑,詩詞中更少不了杜鵑。
杜鵑,就在我們身邊,即使身在繁華都市,經常也能聽到它們鳴叫——布穀、布穀……但是,我們並了解它。
布穀?我們脫口而出的「布穀」,就是杜鵑麼?十有八九的青島人並不知道,布穀鳥是杜鵑的一種,是大杜鵑,因其叫聲有「布」「谷」兩個音節,也叫二聲杜鵑。有二聲杜鵑,當然就有四聲杜鵑、八聲杜鵑,名字起得任性但妥帖,以聲辨鳥沒毛病。八聲杜鵑咱們青島沒有分布,這篇文章我們只講大杜鵑(布穀鳥、二聲杜鵑)和四聲杜鵑。
這兩種杜鵑體長均在30釐米左右,在城市能見鳥類中屬於大個子,腹部花紋有點像海魂衫,連專業人士都很難僅憑外表區分它們,這裡就不詳細描述它們的外表了,看圖吧。好在,它們的叫聲一個是二聲、一個是四聲,聽聲音還是很好辨別的。前面記者專門介紹了掌握分辨不同鳥鳴的學習方法,讀者可以自行複習一下。
杜鵑名字的來歷有著悽美的傳說:周朝末年,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後禪讓退位,歸隱深山,死後魂魄化為鳥,即為杜鵑。每年暮春,杜鵑花開時,杜鵑鳥也會日夜悲鳴,叫聲似「不如歸去」,十分悽切。
杜鵑鳥,中國文化中「愁」的象徵,無論是失意的喟嘆,羈旅的鄉愁,還是歸隱的無奈和離別的哀怨,都是人生際遇的寫照。
但是,望帝化為何種杜鵑?版本至少有三:一種是化作一種蜀地深山密林裡的杜鵑,世人無緣得見;一種是化作大杜鵑,即布穀鳥,持此說的人很多;一種是化作四聲杜鵑,詩詞裡的杜鵑多指四聲杜鵑。記者更傾向於第三種說法,望帝化為杜鵑不停鳴叫:不如歸去,不正好是四個音節麼?!
四聲杜鵑因鳴叫聲得名,很多地方百姓俗稱「光棍好過」,而英語把它叫做「one more bottle」,兩者都擬其叫聲,巧在「one more bottle」可譯成「再來一瓶」,可不是麼,單身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每天醉醺醺,喝完一瓶再來一瓶。自然界中,杜鵑確實是不折不扣的「渣男」。
杜鵑屬動物多有「託嬰」行為,即產卵於其它鳥類的巢中,幼鳥孵化後會把同巢的寄主卵或幼鳥推下,讓寄主親鳥只撫養自己,霸佔別家房子、啃別家父母、殺別家娃娃,典型的惡魔招人恨。二聲杜鵑和四聲杜鵑均有這種行為,資料稱二聲杜鵑可以「託嬰」125種其他鳥類,精確到個位數。
杜鵑之所以如此,與其習性有關,雄杜鵑出了名的花心,一夫多妻,房價高企築不起巢,而雌杜鵑也不是稱職的媽媽,不會孵卵帶娃,只能將「娃」寄人籬下。
連結: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