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美國位於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的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就在國會發表演說,美國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同時,美國國內超過1100萬青壯年應徵入伍,近600萬婦女代替上了戰場的男人,進入兵工廠,為實現短期內製造6000架飛機,7500輛坦克和千萬噸級戰艦的備戰目標而努力工作,這就是羅斯福政府提出的「勝利計劃」。
然而幾個月過去了,太平洋戰場上沒有美國軍隊的捷報傳來,反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舉步維艱,傷亡人數也不斷增加,這讓國內美國人的士氣降至冰點,也讓時任總統的羅斯福和白宮上下備感焦慮。為提高國家人民的士氣,點燃內部民眾的熱情,羅斯福下令啟動了對日本的報復計劃。
1941年12月21日,「珍珠港事件」發生兩周後,羅斯福在與海陸空三軍總司令的內部會議上,提出了針對日本本土發動空襲,不惜一切代價報復日本。羅斯福認為「珍珠港」這個恥辱,美國要用最解恨的方式報復回來,最佳方法就是以牙還牙,同時也挽回美國在國際上的面子;這個場景在好萊塢大片《珍珠港》中,曾經再現過。
但是羅斯福的建議,遭到了海陸空三軍最高指揮官的集體反對,因為這個針對日本本土的空襲,在當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羅斯福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一切皆有可能。
為什麼對日本本土發動空襲不可能呢?難就難在作戰半徑上,美軍飛機飛得過去,未必能飛得回來。當時的日本海域500海裡範圍內,全部都在日軍的警戒範圍之下,美軍若想空襲日本計劃成功,只有讓艦載機從航母上起飛,而計劃成功的主要條件,就是飛機必須要在日軍警戒海域外起飛,這樣才不會引起日軍的警覺和阻撓,但當時的美軍飛機根本沒有這種遠程續航能力;對比之下,日本本土太遠了。
要麼就讓航母直接駛入日軍的警戒海域之內,不過就這樣大搖大擺的進入日軍警戒海域的作戰半徑內,美軍航母這麼明顯的目標,隨時會受到日軍的火力攻擊,所承受的風險呈幾何級上升。而且這片海域也沒有可以作為航母停靠基地的島嶼,因此空襲日本本土的成功率為零。於是,空襲計劃暫時擱置了。
1942年1月10日,美國海軍作戰部參謀弗郎西斯.洛奉命,來到位於維吉尼亞的諾福克海軍基地,視察海軍最新型的航母「大黃蜂」號。就在弗郎西斯飛回華盛頓的途中,意外發現為讓飛行員習慣在航母甲板上起降,機場的一條跑道被塗成航母飛行甲板的樣子,頓時腦海中靈光一閃。
回到華府後,弗郎西斯.洛上校立刻向當時的海軍總司令,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歐內斯特.約瑟夫.金匯報,提議用航母裝載陸軍的遠程轟炸機,可以解決飛不到日本本土的問題。因為遠程轟炸機的航程數比艦載機要遠上許多,可以在日軍的警戒區外起飛。海陸空配合作戰,這在當時還是史無前例的創舉,不僅可以出乎日本人的預料之外,還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奇效。
計劃確定了,但是計劃的執行人還沒有著落。最終,美軍軍部經過層層篩選,確定了「轟炸東京」計劃的執行人—詹姆斯.杜立特。
說起詹姆斯.杜立特,也是個大有來頭的人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杜立特還是美國當時最傑出的特技飛行家,擁有博士學位的航空工程師。在杜立特21歲時,這個有著飛行天賦的年輕人,就加入了美國陸軍通訊團航空班,成為一名飛行員;一年後,杜立特就因為其傑出的表現,升任飛行教官,成為航空班新機型試飛員。
一戰期間,陸軍團專門下達命令,為保護杜立特生命安全,不得將他派往前線,而是留在後方專門訓練飛行員,可見陸軍團對杜立特的重視。26歲時,杜立特獨自一人駕機,在12個小時內橫穿美國本土,成為短時間內持續飛行第一人,隨後的數年間,他的紀錄無人可破,而且杜立特一直是美國本土航空競賽的冠軍獲得者。28歲時,杜立特又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航空工程學博士學位,同年,杜蘭特又組建了自己的飛行特技團,享譽美國;這種人才,國家怎麼會派他上戰場送死?
但在1942年1月23日,杜立特還是接到了美國陸軍總司令,美國空軍最高長官阿諾德將軍打來的電話,要他接受由總統授意的絕密作戰計劃—「轟炸東京」。
這個在當時普遍被軍方高層認為不可能的任務和構想,最終落在了杜立特的身上。這位飛行天才雖然天賦極高,但是他也沒有在航母的飛行甲板上,起飛重型轟炸機的經驗。
此時,擺在杜蘭特面前的有兩大難題:一.選擇轟炸機;二.培訓飛行員。首先,要飛往東京執行轟炸任務的飛機,要滿足以下特點:1.載彈量大;2.遠程續航能力強;3.機身小,起飛距離短。只有滿足以上條件的機型才能在航母甲板上起飛,但能滿足這些條件的飛機,至少在當時的美國戰機機型中是沒有的。最後,杜立特選中了「B—25」米歇爾遠程轟炸機,經過緊鑼密鼓的設計、改裝後,這個機型總算是勉強滿足了上述條件。
隨後,杜立特在埃格林空軍基地進行測試。測試的跑道,從飛機起飛到升空,一共467英尺,142米,但是這個長度只有「B—25」轟炸機正常起飛距離的五分之一,相比航母甲板上即窄又短的起飛跑道,若是不能在這個距離升空,轟炸機就會一頭栽進大海中。在經過反覆試驗,杜立特針對轟炸機的機頭、油箱等各方面的零部件進行參數改造,終於試飛成功。
隨後,杜蘭特又在陸軍航空隊所屬六個編隊中秘密進行人才選拔。1942年3月1日,120名經過初選的美軍飛行員進入佛羅裡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進行秘密集訓。這些飛行員斷絕與外界的一切聯繫,而且對所要執行的任務和目標一無所知,他們只知道在三個星期內,必須要掌握短距離起飛的技巧,以及包括投彈射擊、改裝飛機等,對外則是宣稱為飛行競賽作準備。120名飛行員,分24組集訓,經過複選最終確定了80人和16架轟炸機執行任務,作為高度機密被軍方高層絕口不提。
1942年4月1日,西方愚人節。「大黃蜂」號航母上,80名飛行員和16架「B—25」轟炸機在諾福克海軍基地集結完畢,次日出海,飛行員和航母上的船員,都不知道他們的目的地在哪裡。
此時的東京,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已經作好了防禦的準備。自「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山本五十六明白美國不會善罷幹休,時刻都在警覺中。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各戰線捷報喜訊頻傳,軍國主義上下都在一片歡騰和陶醉中。
自西太平洋海域的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威克島被美軍空襲後,山本五十六更為憂慮;為防備美軍對日本本土特別是東京地區偷襲,山本五十六不止布下了扇形防禦陣線,更是將原來500海裡的預警海域擴大至600~700海裡,又從西南太平洋調回了由南雲忠一指揮的,「祥鶴」和「瑞鶴」號兩艘航母,加強本土東岸的空中防禦力量,並派出無數警戒船隻,包括民用漁船都加裝無線電,徵用為警戒船隻;派遣偵察機,頻繁升空監視美國方面的一舉一動。
1942年4月8日,「大黃蜂」號航母出發的第六天,由後來的美國五星上將威廉.哈爾西指揮的美國「企業號」航母,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1艘油輪組成的混合航母作戰集群,從珍珠港出發,他們的目的就是掩護杜蘭特的秘密空襲任務。
4月10日,在「大黃蜂」號航母和「企業號」航母互發密碼電報,傳遞匯合訊息時,被日本方面發現信號。山本五十六老謀深算,調兵遣將下暫且按兵不動。山本五十六對美軍艦載機的航空裡程非常了解,除非美軍航母駛入距日本本土300海裡的海域,否則不可能對日本本土構成威脅,而且山本五十六還有一個更為大膽瘋狂的想法,那就是藉機毀掉美軍的這兩艘航母,等於打掉了美軍海上一半的作戰力量。
於是山本五十六打算先裝作毫無防範,準備誘敵深入,在美軍航母駛至離日本本土600海裡的海域,再對其實行軍事打擊。山本五十六甚至已經開始做起了消滅美國航母,進攻美國本土的美夢。只是,自認神機妙算的山本五十六,沒有想到「大黃蜂」號航母上的杜立特和他整裝待發的遠程轟炸機隊。
4月16日,兩支艦隊匯合完畢,關閉了無線電,開啟了隱身模式。同時,杜蘭特也向80名飛行員公布了這次軍事行動的終極目標—轟炸東京。同時,杜蘭特也強調了轟炸並不是造成平民傷亡,而是震懾日本,同時摧毀破壞日本人的軍工重地。
由於日本人的建築材料多為木頭,每架轟炸機先投下重達230KG的航空炸彈,隨後再投擲450KG的燃燒彈,主要轟炸地點為機場、港口、兵工廠等重要設施,最後的降落地為中國。
根據杜立特的計劃,轟炸機群從日本東南方向進行襲擊,投彈後原方向返回,脫離日本海岸線足夠的距離後向西面飛行,最終飛向中國衢州、麗水、玉山及建甌等多處機場,在這些機場加油後,再飛向位於重慶的空軍基地,並通知在中國的陳納德將軍予以接應,最終這些倖存的飛行員,會送到中國戰區的美國參謀總長,約瑟夫.史迪威那裡,參加中緬戰區的戰鬥,並建立新的航空單位。但羅斯福最終不同意通知中國的蔣介石政府,因為杜立特要停靠的這幾個機場都位於日本佔領區內,這時候向蔣介石政府提供情報,對飛行員們的生命安全威脅很大,為保密先暫時不要知會蔣介石政府。
4月18日8時25分,日本警戒船「日東丸23號」發現美軍航母混合集群,立即向東京發報,山本五十六要求「日東丸23號」核實美軍航母數量,結果情報被美軍截獲,「企業號」向「大黃蜂」號發送訊息,示警已被日軍發現,「企業號」航母下令擊沉「日東丸23號」,並俘虜船員11名,船長自殺。
7分鐘後,美軍航母混合集群又發現日軍警戒船,這預示著他們已經隱藏不住行蹤了,但是在美軍的作戰計劃中,航母混合集群必須要在距日本本土400海裡處返航。此時距美軍進行空襲的海域還有150海裡,若按照原計劃執行,估計兇多吉少,於是杜蘭特決定提前起飛。
「企業號」指揮官哈爾西將軍明白,杜蘭特的提前起飛,就預示著杜蘭特的轟炸機隊將在大白天轟炸日本本土,危險係數升高的同時,還有日本人方面已經有了預警,或許他們將很難飛至東京上空。
即使他們能成功對目標進行轟炸,但最後由於航程增加和載油量減少,他們在中國大陸安全著陸的可能性為零。但若是不提前起飛,這支混合艦隊必將受到來自日軍的攻擊,這支艦隊是自「珍珠港事件」以來,美軍僅存海上作戰力量的50%,若是遭到損失,這個代價太大了。
4月18日上午近9時許,哈爾西將軍下達命令,轟炸機群提前起飛。此時的太平洋上,美日雙方相距688海裡,「大黃蜂」號航母將艦首對準了東京灣,航母上警鈴大作,飛行員們開始以為是演習,後來才知道是行動時間提前了。
當杜立特首先架駛著滿載炸彈的「B—25」米歇爾遠程轟炸機,顫顫巍巍地飛出了航母的飛行甲板,消失在艦首甲板下方,一秒鐘後,飛機又被強行拉回空中,讓航母的船員和飛行員們提到嗓子囗的心又放回了肚子裡,現場響起了陣陣歡呼聲。杜蘭特的轟炸機機飛了起來,讓後面起飛的飛行員提高了士氣,又增加了信心。
而此時的日軍指揮部中,山本五十六還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美軍航母混合集群正一步步踏入自己親手布置的天羅地網,他要正面對決美軍,讓他們灰飛煙滅。山本五十六啟動了他的三號作戰預案,命令日本海域的5艘航母,6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9艘潛艇,90架戰鬥機和116架轟炸機集結,向「日東丸23號」被擊沉的海域進發。
當山本五十六的大軍正在集結期間,杜立特率領的轟炸機隊已經看到了日本本土的海岸線。
1942年4月18日上午10時28分,東京。16架美軍轟炸機的引擎轟鳴聲,讓高度戒備的東京市區市民有所警覺,但他們沒有聽到防空警報的報警聲,這些日本民眾看了看轟炸機機身上一閃而過的太陽旗旗徽,他們認為是日本空軍又搞軍事演習,這些狂熱的軍國主義民眾簇擁在一起,向美軍轟炸機招手歡呼。
正在這時,無數的炸彈從天而降,這些民眾的歡呼聲瞬間被劇烈的爆炸聲所掩蓋。向飛機歡呼的日本民眾被炸得鬼哭狼嚎,全都懵圈了。怎麼日本自己的飛機炸自己人呢?
原來,杜立特駕駛的「B—25」米歇爾轟炸機隸屬美國陸軍航空隊,機徽也是美國陸軍航空隊標識,與日軍軍機機徽稍微相似,再加上飛機飛行速度快,普通民眾根本分辨不出來。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空軍並非獨立軍種,而是稱為美國陸軍航空隊。杜立特這支轟炸東京的編隊,也不屬於美國陸軍航空隊,屬於特別行動隊,所以他們的機徽和美國空軍常見的機徽不同,難免會被日本人誤會。
80名飛行員,16架轟炸機,對日本本土的奇襲,杜立特飛行編隊實施穿梭轟炸,短短30秒,杜立特轟炸了高度戒備的日本本土,迅速完成了轟炸任務。
就在空襲發生前不到一個小時內,山本五十六就接到了美軍航母混合集群返航的情報,他還以為是美軍提前察覺到了他作戰計劃和軍事布防,提前撤退,就在他準備下令日軍全體追擊時,防空警報拉響了,東京被空襲,山本五十六被暴怒的日本天皇罵得狗血淋頭。
日本天皇表示帝國不能被侮辱,更不能被美利堅威脅,要求山本五十六掩蓋國內的輿論呼聲,把這件事壓制了下來。
而杜立特的轟炸編隊,對東京造成了50人死亡,252人受傷,90餘座建築物被摧毀。美國此次空襲的意義,旨在鼓舞當時國內低迷的士氣,鼓舞美國民眾的激情,打擊囂張的日本,只是轟炸幾天後,美國國內沒有任何有關東京受到美軍轟炸的消息,報紙沒有報導,連電臺都沒有播報。
為什麼沒有消息傳出來?美國人不是要通過轟炸東京來達到本國國內的歡呼聲嗎?
其實在東京遭襲的當天,羅斯福就收到消息了,只是不管是負責這項計劃的軍方高層,還是當時的蔣介石政府,都沒有杜蘭特編隊的任何消息。保持沉默,就是對他們渺茫生存機會的最大保護,所以有關的消息一律封鎖,美國陸軍、海軍軍部都對此項絕密任務絕口不提。
其時,這也是美國政府慣用的方法,他們的態度向來都是一無所知。
(以上文字,如果喜歡,請點個關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刪!)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剛子侃歷史」吧!每一期將帶給您不同的視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