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網上看到一則關於《90後離婚的100個理由》的帖子,列舉了100個看著好像風輕雲淡又無比扎心的離婚理由,比如這些:
沒辦成婚禮只是因為籌備結婚過程中的意見不統一,最後不歡而散;
受不了「媽寶男」而分開;
婚前小公主,婚後成保姆;
不能理解對方和對方的興趣;
因為家務分工不明確而離婚
民政部的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有558萬對新人結婚,185.6萬對舊人離婚,離婚率達到33.3%。
也就是說每三對結婚,就有一對離婚。
年輕人的觀念越來越開放,不再像老一輩的婚姻那樣過分講究隱忍和湊合,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如果只是因為生活中一些瑣碎小事輕易說散就散,婚姻就失去了其莊嚴和神聖性,於自己於對方,都是任性、不負責任的。並且就算是一段短暫的婚姻,表面或許表現得很灑脫,其內心多少都是痛苦難受的。
02
儘管婚姻對我們一生的影響深遠,但很多人還是有意無意地選擇匆匆步入婚姻,我們往往更願意把精力花在籌備婚禮上,而籌備如何過好以後的婚姻生活卻常常被忽視。
如果說為人父母應該經過考試,那麼戀人結婚也應該有一場婚前培訓吧,讓伴侶雙方在婚前能有深入透徹的準備,這樣一來許多問題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例如:
1、婚姻幸福,只靠相愛是不夠的。
在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愛情三角形理論中,說到許多人婚姻出現裂縫並導致最終分道揚鑣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完整的愛」。
「完整的愛」由親密、激情與承諾三部分所構成。
假如伴侶雙方只存在親密這一因素,那麼只能稱之為喜歡,少了激情和承諾,所愛的對象便和你珍愛的某個物件差不多,可能有興致欣賞、把玩,卻無意表現忠誠;
只有激情的愛就像是瘋狂的火焰,來勢迅猛,卻也短暫,潮起潮落後空無一物,斯騰伯格稱之為糊塗的愛;
只有承諾的愛稱為空洞的愛,沒有激情、沒有親密,而只是靠著諾言和責任感苦苦支撐著。這有點類似我們老一輩的婚姻狀態。
熱戀期的人們不難擁有這樣三者具備的「完美愛情」,可是一旦進入婚姻,隨著生活中瑣事的增加和感情的淡化,激情便會隨之消退,甚至親密感也會降溫。當我們從這種最熱烈的感覺中走出來時,那些我們在相愛時很少注意的分歧就會暴露得越來越明顯。
建立一段穩定、持續的愛情並不光靠親密,而是需要戀愛雙方耗費更多的努力來調節這三者間的關係。
2、結婚前,一定要先看對方的父母。
每個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著自己父母的影響。無論父母身上的優點還是缺點,大多數人都要比自己想像的更像自己的父母。
比如溝通方式,舉個例子,如果你留意到對方父親在和母親溝通過程中經常有意無意地打斷母親的講話,自顧自地講。那麼你就可以想像你身邊這位未來的伴侶大概會是什麼樣子了。
因為我們從小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那些不太好的溝通方式自然習以為常,並且自己也很難發覺這種溝通方式的問題,相反,我們還會認為這很正常。
直到我們走出家庭,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後,我們可能才會發現自己溝通方式的不足,但即便如此,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會不自覺地習慣性使用。
黃曉明曾在「魯豫有約一日行」節目中談到很感謝自己的父親。結婚前,Angelababy去見黃曉明的父母,她發現黃曉明的父親每次在外面吃到好吃的,都會打包一份回來給他的母親。正是因為父親對母親的這份好,讓Angelababy有了嫁給他的決心。
因為Angelababy覺得,有這樣的父親做榜樣,兒子自然也會有這樣的優點,她因此確信,黃曉明是一個可以託付的男人。
兩個人合不合適,要不要走進婚姻的殿堂,結婚前就應該先打探清楚,儘早去了解對方家庭成員的性格、人品,看看對方父母的婚姻狀態和相處模式。
3、家務,是兩個人的事。
「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在家帶孩子做家務」,這大概是過去很長一段時期裡中國男人和女人都認同的明確分工。
2018年,一份報告顯示:男女雙方工作時間都長,但中國男性家務時間僅48分鐘,而女性每天要投入155分鐘,是男性的3倍還多。
時代在進步,女性地位在提高,越來越多女性在各個工作領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女性意識在提高,兒男性的觀念還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裡時,我們就會發現,家務分工不合理會成為破壞夫妻關係的殺手。
當然,這其中也涉及到雙方對家務的認知問題,比如,可能很多男方會認為,讓他的朋友知道他在家裡洗碗會很沒面子;而女方卻認為洗碗是成熟男人的標誌。於是洗碗這件事就會成為雙方感情的重擔。那麼,雙方在婚前就需要好好商量並達成共識,了解雙方各自的特長和喜好,形成互補,做好各自的角色分工。
或許有些人在婚前完全沒有做過家務,但要明白,家是兩個人的,如同一個腳踏車,左腳與右腳一起踩才能前進,沒有人喜歡做家務,也沒有人開始就能做到滿分。生活本來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只有兩個人都能共同享受這些簡單的小幸福,那日子才會過得有人間煙火。
4、金錢觀不同,危機重重。
兩人生活在一起很自然就會涉及到日常生活開銷,兩人的錢財怎麼分配、誰做主等問題。如果雙方的金錢觀不同,一個主張節儉,另一方傾向於消費更多,那麼產生的分歧就會很多,比如每個月收到帳單時,可能節約的那方就會有所抱怨,金錢往往是擊垮一段感情的最主要因素。婚戀中,見過太多由錢引起的爭執和冷戰。
美國知名的財務顧問帕爾默夫婦曾他們的著作《影響夫妻關係的5種金錢人格》中寫到5種金錢人格:
省錢王:能省則省。
消費狂:不管有錢沒錢,就是買!買!買!
冒險家:追求消費或投資的刺激。
求穩者:肯花錢,前提是要萬無一失。
隨性者:花不花錢全憑感覺。
一個人的金錢人格可能不止一種,而是兩種以上的組合體,當你不了解對方的金錢人格時,很容易就會消費觀不同而引發抱怨或指責,也許你只是就事說事,但在對方眼裡,質疑、攻擊我的金錢人格,就是針對我個人人品,所以金錢問題比其他問題更容易引發爭吵,也更傷感情。
帕爾默夫婦提到,如果不了解彼此的金錢人格,不從這個層面著手去處理生活中的財務問題,就會很容易引發這幾種不良習慣,也稱為財務不忠:
財務分離,夫妻雙方各自設帳戶,這本身很好,但問題在於,這個或這些帳戶是否透明,如果不透明,就會讓對方有被欺騙的感覺。
過度消費和債務,如果消費狂和冒險家不能抑制自己金錢人格中的衝動天性,過度消費,這時夫妻間就開始有了小秘密,開始撒謊、隱瞞、甚至借錢填坑,不停用一個錯誤掩蓋另一個錯誤,形成惡性循環。
缺乏計劃,或對財務計劃不認真實施,這會讓「求穩者」焦慮、抱怨,產生矛盾。
過度控制,如果婚姻中一方牢牢掌握著所有的錢,另外一方一定會出現財務不忠。
金錢秘密,一方背著另一方藏錢。
婚姻中引發的金錢問題,並不僅僅是窮或是小氣、揮霍,更多是因為這些問題背後所潛藏著的金錢人格。
5、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原生家庭的事。
如果你認為婚禮之後就是你們兩個人生活在一起,你錯了。當你結婚時,你也與對方的原生家庭連接在了一起。即使是離開父母組建自己的家庭,雙方的父母都仍然期待著能在你們心中擁有重要地位。
他們也許各自都帶著一些固有的行為模式,讓你覺得不舒服或很厭倦。比較典型的還是婆媳問題。
有數據調查顯示,自2009年以後,80後「獨一代」的離婚率日趨上升。而這其中,70%是因為雙方父母不合理幹涉導致。
必須承認,伴侶的父母是與你不同的個體,當你發現他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和你有很大差異時,你該如何與他們建立積極正面的關係呢?
磨合是一個過程,首先要學會站在他們的立場去傾聽,通過傾聽,你會更了解明白伴侶父母的觀點,理解他們這些觀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們對自己的觀點有多堅持。
大多數人內心深處其實是不願意或沒有耐心聆聽別人傾訴的,而我們耐心聽對方講話的目的,經常是為了找出對方的破綻來證明自己立場的正確,這就導致了無休止的爭論。
其次是學著用協商的方式處理分歧。而以請求的方式進行協商的效果,會大大好於你以要求的方式進行協商。
當然,如果面對的一邊是不懂得退出的父母,另一邊是不懂得如何拒絕的子女,那麼毫無疑問這場婚姻將變成角鬥場,往往都是慘烈收場。你必須重新考慮是否應該繼續這段感情,開始這樣的婚姻。
03
相信每個人結婚都是因為愛情,沒有人是奔著離婚去的。大量數據和事例表明,導致離婚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我們缺乏對婚後生活的各種準備,以及欠缺在親密關係中與伴侶一起攜手面對生活的能力。
不管生活工作,我們都願意接受各種各樣的職業技能培訓,卻對裝備自己進入婚姻生活的意識非常忽視,總以為憑著相愛就能一頭栽進去一直到老,可惜的是,婚姻也像兩個人經營一家公司,綜合能力的不足註定會讓自己磕磕撞撞,甚至公司倒閉收場。
婚姻不是擺在市場上那些廉價的菜,別輕易地結婚,也別輕易地離婚。
學習、掌握更多能讓自己婚姻幸福的能力,才是正經事,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完美伴侶」。
(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作者:小樓聊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