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0日,美國太空人盧克·格雷厄姆將和來自歐洲的太空人,搭乘宇宙飛船前往火星,他們經過6個月時間後會抵達目的地。但半年後,遭遇風暴生死未卜,伍迪、吉姆等四位太空人前往紅色星球營救……
各位這不是新聞預告,也不是穿越人士的爆料,而是科幻電影《火星任務》主要故事線。今年3月10日是該片上映20周年紀念日。巧合的是,今年來到了電影中人類登陸火星的年份,但現實中的人類依舊沒有實現這個目標。
按照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計劃,人類登陸火星最樂觀也要到2030年以後才能實現,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設定的就是這一年前後。各位要不等到《火星救援》上映15周年時,檢驗一下勇敢的人類有沒有真的實現目標?
《火星任務》劇照
相比較《火星救援》,中國觀眾顯然對《火星任務》熟悉程度要低一些,一方面當年國內沒有引進,另一方面影片20年前上映,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就都不如意。影片投資1億美元,北美票房為6000萬,全球票房也不過1.2億。
《火星任務》20年前的口碑慘案如何發生的,這部影片是不是真的被低估了?這20年裡,人類在影視劇和現實中火星探險做了哪些嘗試。2030年,人類真的可以登陸火星嗎?
人類對火星的好奇心很早就有,1918年就有關於這個紅色星球的電影。雖然火星類電影是科幻電影重要分支,但影史上火星電影精品並不多,一方面早期人類對這顆星球幾乎一無所知,於是很多火星電影就像是憑空捏造出的神話故事,甚至2012年的《異星戰場》也是。
2000年火星電影迎來第一個高潮,在這一年有兩部火星電影問世:《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和《紅色星球》(Red Planet)。兩部作品在當時都算是大製作:前者耗資1億美金,後者也貼進了8000萬美金。
《火星任務》盤算著:即使沒法向《2001:太空漫遊》叫板,也要和《阿波羅13號》扳扳手腕,但問題似乎就出在這個野心上。
天有不測風雲,《火星任務》北美的票房為6000萬美金,全球票房也不過1.2億美金。《紅色星球》比《火星任務》晚八個月上映,商業成績比前者更慘,北美的票房僅為1700萬美金,全球票房還不到3400萬美金。
雜糅《阿波羅13號》《2001太空漫遊》被媒體痛批
《火星任務》票房慘澹,口碑更是災難級。
爛番茄新鮮度25%,MTC評分34,IMDb評分5.7,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爛片。在中文網際網路該片口碑好很多,時光網7.5、豆瓣也有7.6,算是優良作品。
20年後回看這部影片,越來越多影迷認為該片被低估。在NASA專家的全程參與下,《火星任務》真實呈現了火星和世界空間站等各種細節,也是《火星救援》之前在這一點上完成的最好的電影。
而影片對有關地球生命起源的大膽假設在眾多太空電影中也非常少見。當然,影片結尾的這個設置一部分影迷看來,是比較違和的。
話說回來,《火星任務》預計人類在2020年登上火星,這倒是明顯高估了人類。
近年來影片在IMDb上的評分從最初的4.8分攀升到現在的5.7,那最初的口碑災難是怎麼來的呢,北美影評人當初為何如此「痛恨」這部影片,問題就出在前文所說的,《火星任務》將《2001太空漫遊》和《阿波羅13號》融合起來的想法被識破了。
史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影史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大部分的觀眾第一次觀看很難弄懂影片要表達什麼。
很多人是接觸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才醍醐灌頂:電影中啟發人類文明演進的「鋪路石」來自於未知的外星文明。片尾戴夫進入未知空間那段嗑藥一般的視覺奇觀,以及最後年老的戴夫醒來的那個房間,都是外星文明的指引。
更好玩的是,2015年獲得高口碑的《火星救援》的核心故事線和《火星任務》幾乎一樣:一隊人馬去營救孤獨地困在火星的隊友,只不過《火星任務》的末尾更為「異想天開」。
所以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科幻電影中橋段的使用和借鑑是很常見的事,20年前的影評人對德·帕爾瑪如此嚴格要求,有點苛刻。
現實中,人類到底哪一年會登陸火星?
為什麼1969年就登陸月球,人類在50年之後都沒完成登陸火星?
這個問題上說法很多,首先地球到火星的距離遠遠大於到月球的距離。到月球才38萬公裡,1969年人類來回一趟大概是7天。地球與火星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裡。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可以讓飛船在8個月左右到達火星。
關鍵的是,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因此人類必須選擇好最佳窗口,不然就會浪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
其二,太空人需要在密閉的飛船裡呆8個月,長期的低重力的環境、長期處於昏暗環境下的物理影響,遠離地球、缺乏與地球社會間的聯繫所造成的心理影響,還有船艙內醫療設備缺乏……
其三,現在的科技是可以支持飛船去火星,但從火星返回卻沒有把握。一項到火星旅行的航天計劃,來回的行程需要三個地球年,其中裡面還包括在火星上停留449個地球天。
由於太空人從火星地表返回地球是任務中最困難的環節,科學家曾在1998年國際太空發展會議中提出單程載人火星任務 ,也就是太空人到達火星後建立基地,不再返回地球。阿波羅11號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巴斯光年原型)就支持人類在火星上居住的這個想法。
其四,目前人類製造的探測器,可以完成很大一部分工作,了解火星的信息可以通過這些機器人來完成,機器人完不成的,可以返回樣品來地球上研究。這樣的話,就沒必要著急把人類送上去,等重返研究好火星後,有著成熟的技術,送人上去也不知,畢竟風險大得很啊。
文章來源:時光網
愛上電影,
愛上生活,
從星輝電影公園開始。
2020
3月30日
宜:
看電影
忌:
電視劇
點擊在看證明你還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