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1512 字
閱 讀 需 要
4 min
「歲時箋 10月8日 寒露」
太陽到達黃經195度
任淡如攝
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路過水塘邊,蓮蓬已經乾枯,荷葉倒還沒有凋盡,尚奮力擎起,碩大若小傘,只是水色灩灩生寒,倒映著蓮蓬殘枝,多少有些清冷。義山說「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大抵也就在這時候吧。不是自家院子,枯荷聽雨,是件難事。
這時候去山上是最好的時節。
山上一年四季皆好,但最妙的還是秋山。整個天地都澄澈,明淨,草木的清香散在微涼的風裡,樹葉沙沙作響。
若能時不時山居,實在妙極。
理想的山居大抵是這樣:
依山上下的房子,推開窗看得到友人從山下走上來,青石板路上一派亂生的綠苔。桂子落下來,滿書卷都是一股子暗香。
真讓人嚮往。
眼前就有這理想的山居。
但這是天平山範仲淹的家產。這整座天平山,全是範仲淹家的。
範仲淹與太平山的緣份曲折而微妙。
▲ 任淡如攝
據《範氏家乘》記載,範氏原籍河南,因為唐末王仙芝、黃巢兵亂,範氏高祖範隋無法回到河南,便在五代初舉家定居蘇州城中靈芝坊,後來範仲淹的曾祖範夢齡、祖父範贊時、父範墉三代都居住於蘇州吳縣。
吳越王率宗室親信二千人浩浩蕩蕩納土歸宋的時候,範墉是隨行的軍官。這一去,便是許多年。
待到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範仲淹方才回到蘇州。
這時候他兩歲,父親範墉剛病卒於徐州,他跟著母親回到天平山,葬父,定居。年紀稍長,他又離開天平山,四處求學闖蕩。他的努力與堅韌無與倫比,五十五歲時,他已在士林中擁有無比的榮耀——他被重用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被貶官時,所有被連累的官員以和他同貶為榮。
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宋仁宗把整座天平山,賜給了這個集能吏、良將、忠臣、孝子、詩人、君子於一身的完人,從此天平山又名賜山。
兩年以後,範仲淹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又六年以後,範仲淹扶病就潁州任,死於任上。
他的諡號是「文正」。
要知道宋以後的整個官員集團幾乎都對文正之諡夢寐以求,就像每個讀書人生前都想考狀元一樣——而它比考狀元要難得太多太多了,自宋至清的大約1000年裡,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只有約33人。
奇妙的是,範仲淹的生辰星座,就是以天平為具象的天秤座。
那正是寒露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說:寒露是農曆九月的第一個節氣。
寒露十五天,每五天一候,共有三候。
▲ 任淡如攝
初候,鴻雁逐漸南來。仲秋時先到的為主,季秋後到的為賓。
初候,鴻鴈來賓。賓,客也。先至者為主,後至者為賓,蓋將盡之謂。鴈以仲秋先至者為主,季秋後至者為賓。二候,動物開始找地方躲避嚴寒了。《國語》裡說,寒露後天氣冷冽,黃雀為了避寒,大多飛入海裡變作蛤。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雀,小鳥也,其類不一,此為黃雀。大水,海也。《國語》雲雀入大海為蛤,蓋寒風嚴肅,多入於海變之為蛤。此飛物化為潛物也。蛤蚌屬此小者也。
三候,菊花開始綻放了。天下草木都是在春天陽氣足的時候開花,獨有菊花是在秋天陰氣盛的時候開花。季秋土旺,五行裡土為黃色,菊花的黃色正是應了這個時令。
三候,菊有黃華。草木皆華於陽,獨菊華於陰,故言有桃桐之華皆不言色而獨菊言者。其色正應季秋土旺之時也。宋人愛燒柏子香。
▲ 任淡如攝
柏子,就是側柏的果實(圖上是圓柏子)。
簡單的法子,是把"帶青色、未開破"的新鮮柏子採集來,隔火燻烤便好。複雜些的,是用沸水焯一下,然後浸在酒裡,密封七天後取出,放在陰涼處晾乾。然後燒好小炭餅,埋入香灰,灰面上安放隔火片,炮製好的柏子散置於隔火片上,徐徐催熱。
這樣的的柏子香,自有一種山林的清簡與野逸。
經公眾號「菊齋」(ID:juzhai02)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