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帶娃記:5歲去南北極 8歲登上青藏高原

2021-01-11 環球網

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5歲去過南北極 8歲登上青藏高原

爸爸帶娃記:是輸在起跑線還是最好的成長

1月初,在大家都凍得瑟瑟發抖的時候,8歲的辛巴卻穿著短袖在大理的戶外悠閒地看路人的表演。

「哈,我也不知道這孩子為啥這麼猛,他每天都是穿這個,就是鍛鍊出來的。」辛巴的爸爸徐承華說。1月上旬,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了徐承華,85後的他皮膚黝黑,一頭長髮像是野馬的尾巴。拎著旅行箱,徐承華就這麼出現在記者面前。不過作為「中國當代徐霞客」、班夫山地電影節「中國首位探險家」,徐承華兒子辛巴的故事卻更吸引人:辛巴兩歲開始拿手機學攝影,3歲旅行北極、5歲到達南極、8歲登頂青藏高原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旅行超過30個國家。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馮秋瑜

3歲去北極,5歲去南極

出生於1985年的徐承華老家在遼寧,2005年,作為藝術生大學畢業後,他就只身前往西藏,旅居兩年,並去往新疆20多次。他熱愛自然、喜歡探險,足跡遍布50多個國家,漸漸成長為一名探險家、作家和紀錄片導演。因為酷愛極限運動,被圈內人稱之為「老極」。妻子小豬同為戶外愛好者,兩人在一次戶外運動中相識相愛,本來計劃著丁克,卻意外有了兒子辛巴。辛巴的到來,並沒有使得他們成為無奈的「雞娃父母」,反而讓他們全家的旅行更具深度。

2014年11月2日,辛巴剛滿兩歲半,徐承華騎著三輪摩託車從中國出發,帶著妻子和兒子一路北上,途經12個國家,花了185天跑到了北極,希望滿足小辛巴「看北極熊」的願望。在天寒地凍的北極,徐承華和家人一起邂逅了美麗的極光,體驗了鑿冰釣魚,就連3歲的小辛巴也能獨自釣上魚來。徐承華還帶家人走訪了北極「最後的薩米人」,探訪他們和馴鹿,森林之間珍貴的感情。在北極的最後一天看到北極光的時候,徐承華對辛巴說:「爸爸要告訴你,你一定要自由地、有尊嚴地、乾淨地、有味道地活著,活出自己的價值和追求,像極光一樣自由、獨特。」

2016年11月,辛巴5歲時,這家人又縱穿了遙遠的南美洲,歷時146天到達南極看企鵝,完成了前往地球兩極震撼整個中國旅行圈的傳奇旅行,5歲的辛巴成為年齡最小的到達南北極的中國人。在南極,辛巴見到了憨萌的企鵝、海豹等野生動物,邂逅了在南極科考站工作了45年的動物學家,他氣憤於動物學家斯考比爺爺講給他聽的,人類在南極捕殺野生動物的行徑,主動要求爸媽幫他寫下「野生動物是我們的朋友」的字畫,並舉著字畫和企鵝拍照,希望呼籲更多的人保護野生動物。

8歲徒步7小時登頂雪山

徐承華心裡一直有個想法,去了國外這麼多地方,也應該好好感受一下祖國的大好山河了。2020年6月底,徐承華帶著辛巴開著越野車、帶上裝備,一路向西出發,穿越鮮有人踏足的地區區,去往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境內的珠穆朗瑪峰地區探險。這一路,他們登雪山、騎馬漂流、拍野生動物,在天寒地凍中一往無前。

2020年7月1日是登頂日。凌晨四點鐘,天沒見亮,辛巴還在睡夢中就被老爹叫醒了。爬山時,辛巴又累又困。天寒地凍的高原,這一天還下起了雨。辛巴走了一會就受不了,被折磨得直哭。可以想像,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地方,缺氧、寒冷、體力不支……幾乎沒幾個成年人能吃得了這種苦。但年僅8歲的辛巴,竟然硬生生地咬牙撐住了。最終,經過7小時15分鐘的連續攀登,辛巴爬到了山頂。

8歲的辛巴談論起自己對於「堅持」的理解:「堅持就是,你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要是突然放棄的話,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費了。」

獨自駕皮划艇挑戰三米大浪

告別雪山,他們又來到了四川甘孜,一趟驚險刺激的河流漂流將在這片風景秀美的源頭啟程。全長194公裡、力丘河流經寬闊平整的高原,穿過陡峭險要的峽谷,途中有波濤滾滾的驚險時刻、也有如鏡一般的靜謐時光。辛巴從小就有過划船訓練,然而這次他要獨自劃著皮划艇挑戰長江。徐承華有意希望辛巴經歷一次翻船的考驗。在他和同伴們良苦用心的引領下,辛巴的小船終於被三米多高的大浪卷翻。

徐承華對記者說:「我們不僅要給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更要給孩子磨鍊的機會。就連南極企鵝的父母都會想方設法引著不會遊泳的小企鵝儘早地下水,因為生存讓它們知道:現在不忍心磨礪孩子,往後遇到天敵就該後悔。」

網友「輸在起跑線」?

除了南北極,辛巴還和爸媽一起去了俄羅斯、土耳其、秘魯、智利、玻利維亞、斯裡蘭卡等近30個國家,學會了英語、西班牙兩門外語,擁有了25個雄心勃勃的夢想。網友們這樣稱讚徐承華:這個爸爸真是了不起。然而,帶著孩子一走就是十天半月,作業寫不了,書念不了,學也上不了……是不是打一開始,就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

談到對於教育的思考,徐承華說:「這一路上,儘管辛巴上山下海,一直在玩。但我敢說,他所收穫的一定比坐在教室裡學習、考試要多太多了。你會發現,他成長的速度,快到讓人驚訝。路上的那些感受、那些好奇、那些勇敢,那些在他身體裡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會像一顆顆種子一樣,在他心裡生根發芽,隨著他的長大,慢慢長大。經歷就是成長。」

「當他坐在北極厚厚的冰面上,自己在冰洞裡釣來活魚自己吃時,從此學會了珍惜食物。又比如這次,在河流旅行的路上,我們漂到了一個學校旁邊,幾個年紀和辛巴相仿的孩子非常好奇,一直追著我們跑,辛巴趕緊下了船。孩子們一起在操場上踢球,扭在一塊兒,玩得別提多開心了。然而,當辛巴不小心闖入他們的教室時,他愣住了。桌椅胡亂堆在一起、長時間沒有粉刷的牆壁已經脫落、甚至有人直接在教室角落鋪了床……兩個月後,開了20多個小時的山路,我們又回去了,給當地的孩子們帶來了書、新衣服新鞋、桌球桌、籃球筐,還將他們的舊倉庫粉刷成一間嶄新的圖書室。那一刻,我在辛巴的臉上看到的是善良,是愛心的傳遞。」

「一息尚存,從吾所好」

徐承華和家人在之前環球旅行歸國後,先是生活在杭州千島湖,今年搬到了大理,「因為喜歡這裡的山山水水自然環境和人文的圈子。」徐承華喜歡把花在旅遊上的錢和大城市的房價做對比。「去北極只花了30萬,去南極花了60萬。其實只是北上廣的一個衛生間而已。」他和妻子的工作很普通,二人經營過一家客棧,徐承華偶爾寫書、拍紀錄片,和辛巴共同的旅行經歷,被他拍成了《辛巴奇遇記》,給很多人帶來啟發;而妻子小豬曾是上海的一名工程師。

「對於我們一家來說,世俗意義上的房子、車子絕不是生活必需品,美好的經歷和冒險才是。我們就是想一家人在一起,去安安靜靜地看看這美麗的星球,尋找生命中的更多可能。」在唯美的玻利維亞天空之鏡,徐承華寫下了自己的感悟:「維繫婚姻最重要的是什麼?在我和妻子看來,不是孩子,不是物質,而是彼此精神上的共同成長。至於那些雞毛蒜皮的瑣碎小事,統統讓他們見鬼去吧!」

「一息尚存,從吾所好」這就是他最崇拜的探險家沙克爾頓的經歷給他最深的啟示。

相關焦點

  • 85後爸爸帶娃太「野」了!5歲去過南北極,8歲登上青藏高原
    出生於1985年的徐承華2005年畢業後,就只身前往西藏,旅居兩年,並去往新疆20多次。因為酷愛極限運動,被圈內人稱之為「老極」。妻子小豬同為戶外愛好者,兩人在一次戶外運動中相識相愛,有了兒子辛巴。
  • 紀錄片節|8歲男孩勇探青藏高原!紀錄片《辛巴奇遇記》今天開播
    紀錄片裡真實講述了一個曾去過南北極和30餘國的8歲男孩辛巴,在2020年前往「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旅行與學習。首次推出旅行教育類紀錄片8歲主人公辛巴出生在一個旅行家庭,在3歲時想去看北極熊,父母帶著他歷時185天到達北極,之後又縱穿南美洲到達南極。作為國內年齡最小到達南極的中國人,此次,他來到自己的祖國探索。
  • 《辛巴奇遇記》12月16日愛奇藝全網獨播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胡釗 記者皮澤紅報導由愛奇藝、清風徐徐、極境元素、美霖文化聯合出品的國內首部兒童探索高原紀錄片《辛巴奇遇記》將於12月16日正式在愛奇藝獨家上線。5集紀錄片《辛巴奇遇記》真實講述了一個曾去過南北極和30餘國的8歲男孩辛巴,在2020年前往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旅行與學習。
  • 青藏高原,集萬物之靈,鍾天地之秀
    而其中的名句「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更是洗腦金句,以至於剛看到青藏高原立馬就想到了呀啦索,音譯過來竟沒有點違和感,果然是存在即合理呀!那青藏高原的正確表示是什麼呢?青藏高原那就需要了解下青藏這個寶藏地方了。青藏一般就是指青藏高原,是中國五大地區之一,位於中國南部。如果只聽名字是否有人會認為有一座高原名叫青藏高原。
  • 挺進無人區,探尋青藏高原演化奧秘
    今年8月底至10月初,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南京大學等單位派員組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南京地層古生物科考分隊,奔赴西藏藏北無人區開展科考。 中國境內的青藏高原,佔我國陸地面積的26%。作為地球上保存最完整的造山帶,這裡巖石出露良好,是科學家研究地球動力學的天然實驗室。
  • 老極(徐承華):帶8歲孩子世界三極旅行 把經歷拍成教育紀錄片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後還會堅持去做 紀錄片不需要演,只要它正在發生,我就完全記錄 我希望更多父母能意識到教育一定有更多種可能老極原名徐承華,徐承華1985年出生於遼寧本溪,曾旅居西藏兩年,進疆20餘次,足跡到達50餘國與南北極。
  • 紀錄片《辛巴奇遇記》12月16日愛奇藝全網獨播 記錄8歲男孩前往...
    (原標題:紀錄片《辛巴奇遇記》12月16日愛奇藝全網獨播 記錄8歲男孩前往世界第三極之旅)
  • 青藏高原人類史前推12萬年(解碼)
    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證實了青藏高原一處洞穴內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屬於丹尼索瓦人,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由從前的3萬—4萬年前,提前至距今16萬年。這個發現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更為人類演化史拼圖補上了關鍵一塊。
  • 科學家發現人類4萬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
    人類文明的史詩響徹青藏高原,但長期以來,人類對青藏高原的認識一直如霧裡看花。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曉凌等人的研究論文,公布了尼阿底遺址這處來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發現及其研究成果。該發現將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推進到4萬年前,也書寫了全球史前(出現文字以前)人類徵服高海拔極端環境最早、最高的記錄——4600米。
  • 奇記|8歲旅途,父與子的人生大冒險
    這是  奇記  與你分享的第  55 個 奇蹟  2歲半,橫跨亞歐,奔向北極。5歲,縱穿南美,登陸南極……一個眨巴著大眼睛的寶貝,一個抱著他瘋笑的老爸,曾撞進大眾視線,讓人驚嘆:還可以這樣帶娃?這樣滿世界野大的孩子,將會怎樣長大?
  • 歌曲青藏高原韓紅演唱 其氣勢磅礴無人能及
    《青藏高原》,發行於1993年,是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李娜的代表作品,由張千一作詞作曲,韓紅演唱過。是1993年電視劇《天路》的片頭曲,後又作為2005年電視劇《雪域情》的片尾曲。2001年《青藏高原》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作品金獎。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滕吉文曾主持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及陸緣、華南地區、西北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等多項國家和院(部)級重點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6點10分起床、8點辦公、晚11點睡覺,閒暇時喜歡聽古典音樂、看芭蕾舞劇,與人講電話時夾雜著「OK」「Thanks」等英文單詞……86歲的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滕吉文過著自律又時髦的晚年生活,有著超脫同齡人的硬朗身體與清晰思維。
  • 青藏高原上的中國匠人精神是一位30多歲的混血女匠人!
    我這就正經回來,安多高原,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安在藏語裡實發「阿」音,《多麥佛法源流》中說阿慶崗嘉雪山和多拉山的第一個字,構成了安多。藏族自古就有說法——「衛藏法區,康為人區,安多馬區」,「安多馬區」顯然概括出了其遊牧文化的特徵。佐蓋多瑪鄉仁多瑪村就是一個位於安多遊牧鄉(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小村莊,海拔3400米左右。
  • 那個唱青藏高原的李娜,為何不顧母親哀求,堅決在34歲出家為尼?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就像是一汪清泉, 沁人心脾,也像是一顆鑽石,讓人眼前一亮。它改變了人們對通俗歌曲的看法,原來通俗歌曲也可以唱得如此的大氣,唱得如此的高雅。在歌曲中,青藏高原作為經典,持久不衰。
  • 瞭望丨守護青藏高原「藍寶石」
    這片叫海的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從水位持續下降到16年連漲,青海湖生態變遷之路,見證青藏高原生態改善和中國政府踐行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決心。    10萬隻鳥類在此遷徙停留    青海湖橫跨青海省海南和海北兩個藏族自治州,最高海拔5291米,是世界第二大鹹水湖,這裡成為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這是被稱之為「世界屋脊」的地方,孤獨的內陸高迥,沉寂,空曠,恆大,這就是青藏高原。來到高聳而遼闊的青藏高原,你會看見天是那樣的藍,伸手可及;雲是那樣的白,圍著你轉;空氣是那樣的清新,像是要醉了一樣。總之,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世俗生活的感覺,你享受到了一種平日裡或許久已忘懷,但在你靈魂深處未必不在期待著的奇蹟降臨般的精神洗禮。
  • 李娜《青藏高原》專輯
    專輯名稱:《青藏高原》發行時間:1998-08-08
  • 聽了龔琳娜唱的《青藏高原》,才知道26年前的李娜有多牛
    之所以選《青藏高原》這首國民度和演唱難度雙高的歌曲,龔琳娜是為了致敬李娜,為此她還專門去了雲南的大山裡練聲,為了找身處青藏高原的感覺。「李娜是一個流行歌手,但她學的卻是老旦的唱法,所以她能夠把一字一句一腔唱得非常到位,所以我想我要走的是李娜這個方向的路,唱具有中國音樂魂的歌,但是讓它世界化、流行化、藝術化」。
  • 首部影片《辛巴奇遇記》亮相
    當天,作為「豆園製作」的第一部影片,紀錄片《辛巴奇遇記》舉行新片發布會及觀影活動,該片導演徐承華蒞臨現場。影片記錄的是導演徐承華帶著8歲的孩子辛巴,抵達地球的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動人故事。據悉,該片全集將於12月16日在愛奇藝獨家上線。紀錄片中,徐承華用鏡頭真實記錄了辛巴在旅行中成長和面對極限環境下的挑戰。
  • 女子飆青藏高原致腦動脈瘤破裂 這真是歌聲縱然美高音需謹慎
    女子飆青藏高原致腦動脈瘤破裂 這真是歌聲縱然美高音需謹慎時間:2020-07-05 11:2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女子飆青藏高原致腦動脈瘤破裂 這真是歌聲縱然沒高音需謹慎 張女士今年55歲,有一副好嗓子,唱歌飆高音更是拿手好戲,沒想到,因為唱了一首飆高音的經典歌曲《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