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8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社會學之思 ,作者sociology
社會學之思
透過文字感受社會學的人文關懷
一部接「地氣」的著作
鄭杭生
中國社會學的本土化、中國化,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有了很大的進展。在幾代社會學家的努力下,現在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研究更為全面、深入,成果更為豐富多彩。這表明,中國社會學的主體意識有了很大加強,邊陲思維有了很大削弱。
但是種種事實也表明,在中國社會學界,特別是在從事社會學研究和社會工作的青年學者、青年學子中,還存在「地氣」不足、「洋氣」有餘的情況,邊陲思維還沒有弱化到應該弱化的程度,主體意識也還沒有加強到應該加強的水平。
可喜的是,青年學者劉燕舞的《農民自殺研究》這部著作在接「地氣」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這無疑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
我們所說的接「地氣」主要包含三個層次。
其一,要接現實中國的「地氣」。這是最直接意義上的「接地氣」。它要求我們的社會學研究者、社會工作者有一種與「世界眼光」相結合的「草根精神」,本著這種精神,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草根、深入群眾,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甘苦,反映他們的需求,代表他們的利益,解決他們的問題。要這樣做,只能遵照我們社會學最基本的辦法——搞實地調查。
劉燕舞2008年考取我的博士生。作為他的導師,在學術訓練上,我一開始便嚴格要求他努力做到「本土特質」與「世界眼光」兼具;在學術立場上,我要求他努力做到不「左」不「右」、實事求是。2009年6月,我帶他到河南省鄭州市做實地調查時,更進一步強調這些。事實上,他也一直是這樣做的。劉燕舞跟隨我攻讀博士學位以來,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江蘇、江西、貴州、浙江等10餘個省份的農村,採取吃住均在農戶家裡的駐村調查方式,開展了累計近400個工作日的實地調查,以了解和認識中國農村,廣泛地接現實中國的「地氣」。在《農民自殺研究》這部著作中,他選取了湖北大冶、湖北應城、河南信陽、河北秦皇島等地開展多點實地調查。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這種接現實中國「地氣」的學術努力,使他收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中,我們既能看到基於實地調查收集而形成的小樣本量的質性數據,又能看到不同的自殺經驗故事,從而為他的論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其二,要接歷史中國的「地氣」。我們認為,重視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燦爛輝煌的學術傳統,開發這一寶貴的學術資源,也是「接地氣」的重要方面。我們認識到,在中國社會思想史上,先秦的社會思想非常重要,其中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社會思想尤其重要。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國此後2000年的各種思想無一不受諸子百家思想這樣那樣、或大或小、正面負面的影響,諸子百家思想成為我國社會思想發展的直接源頭,奠定了中國社會思想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作為中國思想源頭的諸子百家思想,與作為西方思想源頭的古希臘思想處在大致相同的歷史時期。只要進行認真的比較研究,我們就能從源頭上理解和把握中國社會為什麼會與西方社會不同。例如,西方社會傳統更講天人對立,更講神聖性,更講契約,更講競爭,而中國社會傳統則更講天人合一,更講世俗性,更講倫理,更講和諧。
在《農民自殺研究》一書中,劉燕舞通過對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哲人關於自殺的看法進行梳理發現,西方文化討論自殺問題時,其思維方式是二元對立的,即自殺是人的一種權利或是對城邦的一種犯罪。在這裡,人與城邦或者說人與社會是二元對立的。顯然,這種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此後西方關於自殺問題的思考。在中世紀時,基督神學基於上帝創世的理論基礎將自殺當作犯罪看待,並對自殺者的屍體進行侮辱性的懲罰。文藝復興以後特別是啟蒙運動以降,在人權與神權的對立框架下,越來越多的思想家傾向於認為自殺是人的一種自然權利,因此,各種廢除禁止自殺的法案的行動開始出現。無疑,西方自殺社會學理論的構建奠基於其自身的文化土壤,因此,在西方自殺社會學領域,到處充斥著二元對立的困境,如社會結構與自殺行動的對立。但是,劉燕舞發現,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尤其是正統哲學家在討論自殺問題時,其思維方式卻與西方迥異。在儒家哲學中,以孔孟為代表,他們對待自殺的態度並不是「權利」或「罪罰」的二元對立論,而是更加關注自殺的「應該」或「不應該」,或者說自殺的動機及其意義何在。在這裡,中國文化關於自殺的理解是二元統一的,只要自殺的目的動機符合抽象的「仁義」原則,就是值得肯定的,否則,就是應該反對的。因此,孔子既肯定了伯夷和叔齊「求仁得仁」的自殺,又肯定了管仲因為「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而沒有隨公子糾殉難自殺的做法。如果將此放在西方傳統文化中來考察,基於二元對立的思維,孔子的思想顯然是自相矛盾的,然而,在中國傳統哲學思維中,基於二元統一的思維,孔子對自殺看似矛盾的看法卻是邏輯自洽的。所謂思維方式,其實就是人們看問題的方法準則,就是方法論。所以,基於對中西方歷史脈絡中關於自殺的理解的比較,為劉燕舞的自殺研究提供了合適的方法論。他從中國傳統哲學對自殺的理解出發,一反涂爾幹從原因角度對自殺進行分類的辦法,將涂爾幹「顛倒」的研究順序再次「顛倒」了一下,從目的動機的角度結合收集到的一手經驗資料,對農民自殺的類型進行了中國式的分類。
其三,要接中國立場/觀點的「地氣」。立場/觀點是做學術的根本。世界上根本沒有「為學問而學問」、「為學術而學術」這樣的事情。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國古代諸子百家以及後來的思想家,為天下百姓追求「去亂求治」。社會學傳入中國後,中國社會學家救亡、維新、富強、革命,都是站在中華民族、中國國家、中國人民的立場上的。
中國立場/觀點是我對學生從事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劉燕舞的《農民自殺研究》問題意識很清晰,其定位從一開始就不是要單純地回應西方學術譜系中的某個問題,而主要是為了回答農民自殺的各項特徵在中國的時間和空間中的差異性分布及其機理的形成問題。因此,在理論解釋上,他既不盲從西方理論,也沒有排斥西方理論,而是堅持在中國立場的主體性前提下,洋為中用。我很高興他將我們提出的「社會互構論」運用到他的自殺研究中,應該說,他的自殺研究將我們的「社會互構論」的某些觀點進一步具體化了。在「社會互構」的理論邏輯下,自殺行為不再是一個二元對立的問題,而是社會結構與自殺行動互構共變的產物。從靜態的空間分布看,不同的社會結構會形塑出不同的自殺行動類型,而不同的自殺行動類型的分布亦會強化其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結構。從動態的時間分布看,無論是社會結構還是自殺行動,都是處於變化發展中的,並反過來相互作用於對方。例如,劉燕舞發現,在血緣聯結度與規則維控度都強的團結型社會中,從靜態的空間分布來看,血緣聯結緊密,使得自殺者容易為血緣聯結緊密的對象如家庭成員考慮,因此,利他型自殺容易在這種結構的社會中發生。同時,因為規則維控體系較強,一些受了委屈或挫折的自殺者容易以自殺作為手段來報復或威脅家庭成員,報復型自殺則容易出現在這種結構的社會中。反過來說,利他型自殺和報復型自殺的多發,也強化著血緣聯結的緊密程度和規則維控的作用強度。從動態的時間分布來看,無論是血緣聯結的緊密程度還是規則維控的作用強度都在不斷弱化,這會使得利他型自殺和報復型自殺相應地減少,而自殺行動的這一變化,又會進一步加速社會結構層面血緣聯結強度和規則維控強度的弱化。社會結構與自殺行動在時空兩維的這種互構共變關係,較之結構決定論或行動決定論來說顯然具有更強的包容性,也更符合中國的社會現實。
有人說,劉燕舞的自殺研究具有「理論暴力」的「缺陷」。因為他的「野心」太大,他不但試圖克服西方實證主義社會學與人文主義社會學在自殺研究領域二元對立的困境,而且還要運用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進行解釋,並試圖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殺社會學理論,還試圖貫通理論自覺與經驗自覺的學術實踐,這難道不是「理論暴力」的「缺陷」嗎?然而,在我看來,劉燕舞之所以有這種「理論暴力」的「底氣」,就是因為他的接「地氣」——既接現實中國的「地氣」、歷史中國的「地氣」,也接中國立場、中國觀點的「地氣」。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該歡迎這種「理論暴力」,肯定這種「缺陷」,鼓勵這種「野心」。這樣的學術「野心」在當前社會學界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是為序。
2014年2月20日
於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
以上內容摘自《農民自殺研究》序言部分,作者鄭杭生。
(鄭杭生,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容簡介
本書致力於揭示中國農民自殺現象在不同社會類型、不同區域以及不同時間段中的差異性分布及其機理,並試圖走出經典理論中結構與行動在自殺研究領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書中主要有如下發現:中國農民自殺現象存在類型化與空間化的典型特徵;農民自殺是社會結構與自殺行動兩者互構共變的產物;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農村老年人自殺漸趨嚴重,預計未來10~20年內,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潮將加劇。
全書目錄
序一 一部接「地氣」的著作【鄭杭生】
序二 自殺研究的新高度【賀雪峰】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中國的自殺研究
第二節 經典理論
第三節 研究進路
第四節 理論框架
第二章 團結型社會的農民自殺
第一節 田野與概況
第二節 自殺的性別與年齡別
第三節 自殺的類型
第四節 自殺的年代別
第五節 自殺的機理
第三章 分裂型社會的農民自殺
第一節 田野與概況
第二節 自殺的性別與年齡別
第三節 自殺的類型
第四節 自殺的年代別
第五節 自殺的機理
第四章 分散型社會的農民自殺
第一節 田野與概況
第二節 自殺的性別與年齡別
第三節 自殺的類型
第四節 自殺的年代別
第五節 自殺的機理
第五章 農民自殺空間化
第一節 區域比較作為研究方法
第二節 農民自殺空間化的表徵
第三節 數據說明
第四節 南方區域的農民自殺
第五節 北方區域的農民自殺
第六節 中部區域的農民自殺
第七節 農民自殺空間化的機理
第六章 餘論
參考文獻
致 謝
索 引
相關閱讀
觀點 | 《農民自殺研究》——自殺研究的新高度新書 | 《華中村治研究:農民自殺問題研究》原標題:《挖書 |《農民自殺研究》:一部接「地氣」的著作》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