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也算分享了不少可以看電視劇看電影的軟體和 App,晚上回家往往會自己看一兩集電視劇,基本上是遵從豆瓣評分來選擇劇集,不是我不喜歡看熱門電視劇,實在是大部分劇看不下去,嚴重脫離現實,你見過外地人到魔都上海租江景房開凱迪拉克不上班還能和閨蜜們天天喝咖啡飆車的?
《民工》的豆瓣評分有 9.1,最開始選擇它是因為範明,在我的理解裡面,範明老師是個好演員,如果拋開陳思誠出軌這件事不談,其實劇中他的表演也不錯,比較接近一個 20 出頭的青年形象,只是在土味上面確實比範明老師還是差一些。
豆瓣高分電視劇每天 3-4 集,大概花了一周時間把這部 20 集的電視劇看完,直觀上的總體感受有如下幾點:
剪了不少,我是在 B 站看的,有些地方剪輯過後接都接不上,很突兀;方言天南海北,其實我是衝著範明的方言去的,結果他說的普通話;再往深了說,就是後話了。
你還記得十五年前生活的樣子?作為一個大概播出於 2015 年前後的片子,距今已經有 15 年了,作為 15 年以前剛好就在山西運城的我,現在回想起來,恍如隔世。我並不是說現在的生活有多麼多麼好,而是技術革命確實已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太大太大的變化,作為比較年輕的一代,我們順應著這個變化的節奏,享受著這變化的紅利,不知不覺十五年過去,回頭一看,我感覺十五年前的生活是如此遙遠,而又如此真實。
而平時看其他的紀錄片,80 年代、90 年代也好,卻絲毫沒有這種感覺,可能因為我自己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者吧。
社會虧欠了民工什麼?總得來說,這部劇我感覺算是悲劇了,鞠廣大的家庭支離破碎,悲歡離合,而城市裡的高樓大廈卻一天天平地而起,一個民工和一個民工的家庭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面並沒有辦法去突出,我們也無法記住當時究竟是哪些人的犧牲帶來了我們現在居住的水泥森林,也帶來了「基建狂魔」這個不知褒貶的稱號,我只知道時至今日,我們打開搜尋引擎,搜索「民工」,切換搜索結果到資訊,依然會出現如下的結果。
百度民工的搜索結果女人的「命」鞠雙元的媳婦也好、鞠廣大的媳婦也好,包括振東媳婦、振東媽,這部劇裡面的女性好像沒有一個不悲劇的。在十五年前那個時代,多多少少還是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存在,尤其在農村,女人多是作為一個家庭的附屬品存在,男人打工,女人持家,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想了半天好像除了給予男女平等的教育也確實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畢竟這是個男權社會,這個社會裡的人普遍嚮往流通著的貨幣,而無論從物理層面還是心理層面來說,男人相對女人在獲取貨幣的過程中都有著不小的優勢,可能在我們真的開始關注人類本身的時候,女性的先天優勢才會表現出來吧。
當然,以上關於女人的一切自說自話不包括所謂「名媛」,畢竟我等屁民都是生活在三維空間之中,而他們是存在於騰訊伺服器上的,只可仰望,只可仰望。
有用請賞個鋼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