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兩部清宮大劇的接連落幕,鋪天蓋地的「清宮熱」終於暫時告一段落了。不過,雖然熱播劇已經結局,但帶來的話題卻並沒有結束,其中被討論最多的就是關於乾隆三位皇后的話題。
被視為「白月光」的孝賢皇后富察氏,令妃——也就是嘉慶帝的生母魏佳氏,還有以斷髮這樣激烈的方式自斷後路的繼後輝發那拉氏,究竟誰才是乾隆皇帝的真愛,關於這一點,坐擁龐大後宮的乾隆怕是也不能理直氣壯地給出一個問心無愧的答案。
(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上確有容妃其人,入宮即被封為和貴人,頗受乾隆寵愛。
而在這三位皇后中,若是以宮鬥標準來看,唯一的輸家大概就是繼後輝發那拉氏。而她命運轉折的關鍵,就在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隨皇帝南巡途中那一次激烈的「斷髮」之舉。
關於那拉皇后這一次「斷髮」事件的原因,在正史中的記載並不清晰,甚至幾乎沒有記載,身為當事人之一的乾隆,說法也是閃爍其詞:「……正承歡恰幸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一句話概括,無非就是說皇后性情大變,瘋了。而皇后為什麼「瘋了」,倒是一句話沒提。這也就給野史和傳說留出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一種說法是:乾隆南巡時一路風流、沾花惹草,皇后反覆規勸無果後,以家法祖制相諫,惹得乾隆大怒,皇后因此失寵。不過這種說法缺乏可靠的史料佐證,只能姑且一聽。
另一種說法是,皇后失寵其實早有預兆。首先,乾隆三十年這年,輝發那拉氏已經快要50歲了,年老色衰總是不能避免。此時不要說宮外的鶯鶯燕燕,就算是宮裡,也多得是比她要年輕貌美的妃子,比如另一位要比乾隆小16歲的魏佳氏,也就是乾隆三十年的令貴妃。事實上,在那拉皇后失寵後沒多久,令貴妃就迅速被晉封為令皇貴妃。由此可見,魏佳氏在後宮的地位早就威脅到了那拉皇后。
其次,那拉皇后雖居正宮並育有兩個嫡子,但其中皇十三子永璟早早夭亡,剩下唯一的嫡子皇十二子永璂卻始終沒有被乾隆立為儲君。當初孝賢皇后生下的兩個嫡子雖然都在很小的時候就夭亡了,但都是生下來之後就被立為儲君的。可到了那拉皇后這裡,她的兒子不僅遲遲沒有成為儲君,而且同時面臨著令貴妃所育的兩個皇子的競爭與威脅。
也有人說,是那拉皇后氣量狹小,嫉妒心太強,不滿皇帝對於令貴妃的偏愛寵信,以「斷髮」這種衝動之舉頂撞乾隆皇帝。
圖片來自電視劇《延禧攻略》截圖
皇后剪髮究竟有沒有「國喪」之意,這一點還沒有什麼可靠的史料作證。不過在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樣觀念的時代裡,頭髮是不能隨便剪的,剪下來的頭髮更不能隨意亂丟。
身為一國之母,皇后「斷髮」的舉動總歸不是什麼合禮的行為。而《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清宮遺聞》裡記載,即便是輝發那拉氏去世後,乾隆帝對於她斷髮的行為仍存有著極度的不滿:「……滿人御史某,疏請仍以後禮葬,不許,詔曰『無發之人,豈可母儀天下哉……』」
雖然那拉皇后「斷髮」的原因沒有詳細的記載,不過這一次「斷髮」之後的事倒是記載的清清楚楚。
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月初十這天,代表著輝發那拉氏這一生榮譽和地位的四份冊寶被全數收回銷毀,而在她的冊寶被銷毀二十多天後,魏佳氏就被晉封為皇貴妃,掌管後宮事宜。
乾隆三十一年,輝發那拉氏悄然離世,乾隆命喪儀降用皇貴妃等級,國喪降為家喪,輝發那拉氏被葬在裕陵妃園寢,摒棄於帝陵之外。更甚者,那拉皇后死後無諡號,不設神牌,不享祭,在政治身份和待遇上也被乾隆無情以對。
而那拉皇后所生的十二皇子永璂,一生沒有封賞,卒於乾隆年間,去世時的封號不過是個皇子。
圖片來自電視劇《如懿傳》片段截圖
如此看來,《如懿傳》中如懿斷髮前對乾隆的幾句定義是有幾分道理的:剛愎自用,薄情寡性,自私虛偽。都說伴君如伴虎,皇帝的這一翻臉,真是比翻書都快。
而那拉皇后的「斷髮」之舉,可以說是她在經年久月的皇室鬥爭的琢磨下的一種怒而反抗,浪漫不足,殘酷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