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最近乾貨太多,來點兒溼貨。
這周貌似一直在鼓吹 Andreessen Horowitz (a16z)...前兩天分享了他們的《重點關注的16個投資領域》,以及 Marc Andressen 之前的博客合集,今天發篇 Ben Horowitz 的文章。
去年那本大熱的創業暢銷書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都知道吧,就是這位仁兄的作品。話說,Ben 老師給我的主要印象是,他除了是一個非常富有智慧的管理者——這個不是套話,而是確實可以看出來他對「公司管理」這件事有很多思考(本文也是這樣),此外還是一個熱愛HipHop的大叔。他的每篇文章一般開頭都是幾句 HipHop 歌詞,他說,自己在說唱音樂裡學到了很多人生哲學。
記得有一次 Peter Thiel 在 Reddit 上回答問題,用戶問你最喜歡的說唱歌手是誰?他答:Ben Horowitz...
他也曾在一篇博文裡提到了自己為什麼熱愛 HipHop,也是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呢。以後有機會翻譯出來分享給大家。
說回這篇文章。這篇文的英文原文叫 A Good Place to Work 。主要說的是,要做一家大家工作著都開心以及有很多成就感的公司。哪怕最後這個公司失敗了,這樣的結果本身已經很好了。那天和朋友也聊到這個話題,就不展開了,免得太雞湯。
文章最後關於 Bill Campbell 的小故事挺有意思的。說起 Bill,又有一大堆可聊的...以後有機會吧。
謝謝大家收聽這一期的矽谷小故事。再見...
作者:Ben Horowitz
翻譯:愛讀書的@張文憑
原文連結:http://www.bhorowitz.com/a_good_place_to_work
由於對培訓的重要性深信不疑,在Opsware我曾教過一門「管理層期望」(management expectations)課程。在課程中,我清楚講明我期望每位經理定期與員工談話。為了讓大家沒有不做的藉口,我甚至就如何進行1對1談話做了具體的指導。
後來有一天,我正愉快地工作,突然注意到有一位經理在過去的六個月裡都沒有與他的員工進行1對1談話。這讓我十分沒想到。六個月沒有進行1對1談話?這怎麼可能呢?我花了那麼多時間思考關於管理的課題、準備資料、親自上陣培訓我的經理們,然後居然得到六個月沒有進行1對1談話這個結果?哦,這完全是在挑戰CEO的權威啊。如果我的經理們就是這麼聽我說話的,那我幹嘛要自尋煩惱來上這個班呢?
我本來以為,以身作則就夠了。天知道為什麼公司只染上了我的壞習慣,卻不去學習我的好習慣呢?我對團隊已經失去控制了嗎?我記起了多年前我與父親談論Tommy Heinsohn(時任波士頓凱爾特人籃球隊教練)的一番話。Heinsohn曾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練之一,曾被提名「年度最佳教練」,贏過兩次NBA總冠軍。但是,他很快就走了下坡路,現在還保持著聯盟的最差紀錄。我問父親原因,父親說,「隊員們對他的壞脾氣已經不感冒了。Heinsohn以前經常對隊員們大吼大叫,隊員也都有所回應。但現在他們已經無視他了。」我的團隊現在也無視我了嗎?難道我吼了他們太多次了?
我越想越覺得,應該是因為我只告訴了團隊做「什麼」,而沒說清「為什麼」要這麼做。顯然,單是我的權威已經不足以讓他們聽從於我了。我們有很多目標需要達成,經理們不可能事事上心並排出優先次序。顯然,這位經理並不認為和他的員工談話有多麼重要,我也沒跟他解釋過這件事為什麼重要。
那麼,我為什麼要在管理者培訓中這樣要求每位經理呢?我為什麼要求經理們與員工開展1對1談話呢?我反思許久,準備了一套說辭,然後打電話給違反規定的這名經理的上司——接下來我稱他為Steve——我跟他說我立刻就要見他。
Steve來我辦公室後我問他:「Steve,你知道我今天為什麼來上班嗎?」
Steve:「Ben,這話什麼意思?」
我:「我為什麼要起床?為什麼費勁來辦公室?如果是為了錢,我為什麼不明天就把公司賣了,這樣我就能賺比想像中還要多得多的錢?我不想出名,事實上恰好相反。」
Steve:「我猜的確如此。」
我:「那麼,我為什麼要來上班?」
Steve:「我不知道。」
我:「我來跟你解釋。我來上班,因為Opsware成為一家好公司這件事對我個人而言非常重要。那些基本上醒著就在這兒工作,每天要忙12到16個小時的員工能有好的生活對我來說很重要。這就是我來這兒上班的原因。」
Steve:「好吧。」
我:「你知道好的工作地方和糟糕的工作地方有什麼區別嗎?」
Steve:「呃,應該吧。」
我:「區別是什麼?」
Steve:「呃,是…」
我:「我來告訴你。在好的組織裡,人們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工作上,並且相信,如果完成這些工作,對公司和個人而言都會有好的結果。在這樣的組織裡工作會感到身心愉悅。每位員工早上醒來就知道自己接下來的工作是高效的、有益的,是會對組織和個人產生正面影響的。這些會讓他們工作起來更有動力、更有成就感。」
「而另一方面,在糟糕的組織裡,員工花費大量時間與組織權責、暗鬥及漏洞百出的流程作鬥爭。他們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是什麼,所以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完成了工作。就算他們能奇蹟般地以長時間的工作完成任務,他們也完全不知道這對公司或自己的事業來說意味著什麼。而雪上加霜的情況是,當他們終於鼓足勇氣告訴管理層情況有多糟糕時,管理層否定了問題的存在,反而維護現狀,無視他們反饋上來的問題。」
Steve:「好吧。」
我:「你有注意到你的經理Tim在過去的六個月裡都沒有與任何員工談過話嗎?」
Steve:「沒有。」
我:「現在你知道了,你有沒有意識到他根本就不可能獲悉他的組織是好是壞?」
Steve:「有。」
我:「總之,你和Tim阻礙我完成我唯一的目標了。你成了阻礙我取得最重要目標的障礙。因此,如果Tim在24小時內還不與他的員工做1對1談話,我將別無選擇,只能炒掉他,也炒掉你。我們講清楚了嗎?」
Steve:「非常清楚。」
這真的有必要嗎?
你可能會說,不管公司管理是好是壞,如果沒有正確的產品市場定位,公司一定會失敗。你也可能說,很多管理上很糟糕的公司,其產品與目標市場匹配度卻很高,他們照樣做得很成功。這兩種說法都對。那麼我說這樣一段慷慨激昂的話,並如此威脅我的高管真的有必要嗎?
我的覺得必要性有以下三點:
生死攸關的不同
當一切順利時,你留在公司有很多理由:
你的事業前景廣闊,隨著公司的發展,自然會產生很多有意思的崗位
你的朋友們和家人覺得你在選工作上簡直是個天才,在所有人對這家公司聞所未聞時,你居然能預期它前途無量
你的簡歷由於在一家明星公司全盛時期工作而更變得耀眼
噢,還有,你會變得很有錢
當事情不那麼順利時,這些理由都會變成離開的理由。事實上,能讓員工在公司發展不暢時選擇留下的唯一原因——除了他需要一份工作以外,是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事情總不會一帆風順
還沒有哪家公司的股價能一直上漲。差的公司裡,經濟效益沒了,員工也就離開了。在技術公司,員工離開後,螺旋循環便開始了:公司市值下降,最好的員工離開,公司市值下降,最好的員工離開。這種循環很難逆轉。
成為一家好公司本身就是目的
我第一次與我的朋友Bill Campbell會面時,他是Intuit的董事會主席,Apple的董事,也是業內很多頂級CEO的導師,包括Steve Jobs和Jeff Bezos。但這些與他執掌的一家叫GO的公司比起來,並沒有更讓我震撼。GO公司1992年曾嘗試做一部iPhone。這家公司籌到了史上風投對創業公司投資的最高數額的資金,然後把這些錢幾乎全部虧掉了,並於1994年以超低價被AT&T收購。
這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故事。事實上,這聽上去更像一次很糟糕的失敗。但是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見過數十位GO僱員,包括Mike Homer,Danny Shader,Frank Chen和Stratton Sclavos這些很棒的人,令人驚訝的是,我見過的每位GO員工都說在GO工作是他們最棒的工作體驗之一。儘管他們的事業停滯不前、沒錢、成為頭條上的失敗者,這仍是他們最棒的工作體驗。GO是個工作的好地方。
這讓我意識到Bill是位多麼令人稱奇的卓越的CEO。顯然,John Doerr也這麼認為,因為當Scott Cook為Intuit招募CEO時,儘管Bill在GO公司時曾經讓John損失的大筆的財富,John還是推薦了Bill。這麼多年來,每位接觸過GO員工的人都知道Bill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就是能夠創建一個好公司的人。
如果你做不了別的什麼,就做一個Bill這樣的人,然後創建一個好公司吧。
醉創業
「醉創業」是一個關於創業主題的微信公眾號
我們會時常推薦一些關於創業的好文章,是確實好的那種
這裡有經驗、事實和觀點,也提供雞湯、方法論與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