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最後一戰:李自成侄孫全家殉難,為大明流盡最後一滴血

2020-12-23 歷史人物小故事

1662年6月1日,南明永曆帝被處以絞刑,20多天後,李定國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和總部相繼返回清朝。但是部分義軍高舉南明的旗幟,堅持抗戰。直到1664年,清朝才動員10萬大軍徹底消滅了這一力量。在南明的這場最後決戰中,李自成的孫子拒絕投降,全家殉難,為大明流下最後一滴血,到底是怎麼回事?

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清軍入關改變了當時天下的形勢。李自成死後,大順郡軍龍沒有首領,又陷入了流動作戰狀態。大順郡與否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接受了明朝的呼籲,李通和高日公將軍隊改編成了「忠英」。起初,忠英為南明設立了很多專業,但仍然受到南明小朝廷的懷疑。

南明與大暑軍與否聯合後,「忠誠營」的日子變得更加艱難。為了避免內訌,1650年底,李來亨、高一戰力營「忠英」將士離開南寧北上,來到奎東地區,與這裡的項青義軍聯合組成「奎東13個」。忠誠大隊雖然脫離了南明的直接指揮,但仍然尊重南明的年號,接受南明調整的調動,經常配合作戰。

李來哥哥是李代的養子,李科是李自成的侄子。也就是說,這樣的哥哥是李自成的侄子。1662年9月,清朝開始徵募以李來亨為首的「13個奎東」,為此採取愛撫和使用戰略,引誘人投降,一方面動員了10萬大軍。1663年正月初一,四川清軍率先開戰,擊敗元宗地,迎接河東寧。與此同時,湖廣的清軍也擊敗了浩蕩旗,奪取了根據地防縣。

為了打破清軍的攻勢,李來亨決定以進攻為防守,一舉擊敗柳體順和湖光方面的清軍。之後,李雷又與各部門聯合揮動西進,率領5萬人的軍隊直奔巫山縣。但是李前來哥沒有獲勝,反而失去了7千多人,不得不撤退。至此,雙方戰鬥到秋季,清朝方面將穆裡瑪作為鄭智將軍,陶海作為鄭智將軍,帶領數萬人走向前線。

奎東地區經濟落後,大部分是宮山握手,條件非常困難,加上清軍的封鎖,意識到大勢已去,紛紛向清軍投降。例如王光興、馬騰雲等。此後,清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柳體純戰軍全軍覆沒,自取滅亡,胡晃、元宗制也戰敗被俘,慘遭殺害。到1664年初,奎東13輯只剩下這樣一部,他仍然堅持在興山縣莫魯山進行鬥爭。

穆裡瑪是玉佩的弟弟。相信八騎兵勇猛善戰,直接投入戰鬥,結果在摩魯山戰役中損失慘重,許多重要將軍紛紛陣亡。穆裡瑪看到強攻不能贏,下令長期包圍,中斷了與義軍和外界的聯繫。6月份陷入僵局後,軍糧不會繼續,李萊恆的軍隊計劃突破,但鄭軍的人數太多,根本無法突破。

與此同時,李來亨斬殺了清軍前來說服投降的獅子。8月初4日,義軍無力再抵抗,李來哥哥先殺了自己的妻子,放火燒了房子,最後自食其力死了。與此同時,李來哥哥的兒子也被戰場血染。崇禎帝做夢也沒想到他苦苦盼望的吳三桂會幫助「清滅明」,李自成的侄子手為大明流下最後的血。多麼滑稽啊。

相關焦點

  • 唯一死戰不降的軍隊,丈夫戰死妻子頂上,為明朝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一句話,為明朝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清軍入關後,勇士營在黃有功的率領下負責護送福王來南京建立弘光政權。直到南明滅亡前,勇士營一直在抵禦清軍,為明朝做著最後的努力,可謂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參考資料:《明史》、《崇禎實錄》、《明史·莊烈帝》
  • 社稷傾頹、國家破碎——南明最後的十七年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十五,福王朱由崧正式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弘光元年,依舊用「大明」為國號,這就是南明的開端。朱由崧即南明第一代皇帝——弘光帝。南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南明最後一任皇帝永曆帝朱由榔給堂兄上廟號安宗,諡號奉天遵道寬和靜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朱由崧身後總算得到了一定的皇帝待遇。
  • 大明王朝世系圖(附南明)
    大明王朝世系圖明英宗的弟弟王朱祁鈺臨危受命與于謙等人一起守衛北京,最後瓦剌戰敗明朝危險解除。朱祁鈺在北京即位改元景泰,為明代宗。景泰年間剷除閹患,並且任用于謙等人改革吏治,減少宮廷開支賑濟災民,使國力逐漸恢復。可惜朱祁鈺後期生病被哥哥朱祁鎮復闢,朱祁鎮二次上位,明代宗被廢為鋮王,不久離奇死亡。
  • 大明最後的錦衣衛:流亡異國他鄉,最終被緬甸設伏包圍戰死殉國
    所以,在李自成進攻北京城的時候,大明的守衛軍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錦衣衛。1644年3月19日凌晨,李自成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得到消息的崇禎曾經從東華門、齊化門(朝陽門)、安定門三個方向逃離,但都沒有成功。這意味著,守城的士兵基本上已經死傷殆盡,其中自然包括衛戍京城的錦衣衛。
  • 摧毀大明拿到主角劇本,李自成怎麼還是敗了?看他稱帝後幹的好事
    臨行前,李自成發出檄文,不長,只有8個字——嗟爾明朝,氣數已盡。一年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煤山自縊,明朝宣告滅亡。然而數月摧毀、傾覆大明,拿到主角劇本登上帝位的李自成,卻只當了42天皇帝就下臺了,他為啥會失敗呢?實際上,看他稱帝後幹了些啥好事,一切就瞭然了。
  • 南明竟然要和滿清籤協議,讓大清膽子大了起來,所以揮師南下
    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崇禎皇帝。飛到煤山散檔自己無奈嘅一生。由佢遺言睇,佢真系唔服,唔系佢廢,系理大臣們害咗佢。可最後嘅話畀天下百姓好感動,佢對李自成話,你可以侮辱我屍,唔可傷我百姓一人。臨死之人可以咁諗,都唔枉萬人之上嘅皇帝。呢姑勿論,單講李自成,入到北京後,急急腳稱帝,張凳都冇坐定定,邊境嘅清軍就開咗過嚟。
  • 張煌言:大明最後一條硬漢,他的遺言千古流傳
    北山棲霞嶺麓,埋著南宋嶽飛嶽武穆,南山三臺山腳,葬著明代于謙於忠肅,一南一北遙相呼應。那還有一位豪傑是誰啊?他便是今天咱們故事的男主角——南明時期的抗清將領張煌言。原來那一年,大明帝國可謂是內憂外患。關內,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全國各地一呼百應;關外,清軍於松山大敗明軍,錦州失陷,洪承疇投降。大明朝廷一時間是焦頭爛額、應接不暇,被迫取消了這一年的京城會試。大明集團的董事長崇禎也明白,此時此刻選人才,光會讀書沒用,國家更需要文武雙全、上戰場的,所以這才考了附加題。
  • 弘光帝朱由崧,成也藩鎮敗也藩鎮的南明首帝
    【清史系列-34】1644年4月,崇禎皇帝煤山殉難後,留守南方的明朝官員們決定在南京擁立新君,繼續大明的事業。皇位之爭該推舉誰當皇帝呢?崇禎死了,他的兒子們有的被清軍抓了,有的下落不明,總之是指望不上了。
  • 南明弘光政權聯合清朝抵抗李自成純粹是臆想,只是誤了自己而已
    崇禎十七年六月,南明弘光政權派遣使者到北京與清朝議和,聯合攻打李自成。這一方針被稱為「聯清抗順」。當時馬士英經過與史可法的角逐逐漸掌握了弘光政權的大權。十六日,他推舉陳洪範北行款虜。暫時歇戰,然後全心全意剿滅李自成等,這是明朝翻盤的契機。可惜崇禎朝不是以實際需要處理朝政,而是以死板的儒家觀念左右朝政的時代,錯過了這一良機。到了南明時,弘光君臣又想起了這一方案,可是時代背景不一樣了。一者清朝已經入關,佔領了北京;一者清軍在與李自成軍的作戰中多數情況下處於上風,非常順利;一者弘光政權內亂不止,也沒有足夠強大的軍力與清朝相抗擊。
  • 明末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大明帝國威名赫赫的將門集體殉國
    1643年9月,寄託著明帝國最後希望的孫傳庭集團在河南郟縣與李自成起義軍相遇,激烈交戰後明軍開始潰敗。李自成抓住戰機,一日內追擊明軍四百裡,孫傳庭集團遭到毀滅性打擊,四萬餘人戰死,武器輜重損失殆盡。 郟縣之戰的直接後果是造成陝西兵的大量失血,以至於天險潼關被李自成一戰而下。
  • 李自成把吳三桂推向多爾袞懷抱?
    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遂引清軍入關。詩人吳梅村為她作《圓圓曲》:「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今人普遍認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之時已經投降了清朝。但也有一些人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大明最後的硬漢張煌言:歷史學家都說,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徹底消失
    ——柳亞子《題張蒼水集三首》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15日,李自成帶人包圍了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18日晚上,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帶著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上了煤山。不久前,太監張殷因為勸降被他一劍刺死,太子、永王、定王已經被他送走。懿安張皇后、周皇后、袁貴妃(未死)自縊殉國,兩個年幼的公主皆被砍傷,能做的他已經都做了。
  • 大明督師孫傳庭幾乎無一敗績,卻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但最重要的還是錢糧問題,這事兒,孫傳庭用了空前大招:既然老百姓已被盤剝得「已無可剜之肉」,那些享盡特權的「清流名士」們,就必須要為國難買單。那些侵佔土地的權貴豪強,一個個被「從頭搜查」,務必「糧不容失一畝」,但凡抗拒者「身家性命不可保矣」。
  • 漫談南明7 第二章 形勢 (三) 大順軍西撤
    6南明中興的最後希望,他兩蹶名王,打破「女真滿萬不可敵」的神話歷史不是完美主義者,一身正氣的東林黨竟是斷送南明半壁江山的罪魁禍首為什麼天地會和沐王府一見面就掐? 大順軍西撤路線 李自成從西安經山西進入北京城,現在只能原路返回,在離開北京之前,李自成在紫禁城‍進行了登基大典,雖然在西安已經登基稱帝了,但是中國人都有一個情結,那就是一定要在京城皇宮裡面登基,才覺得名正言順。 除了過把癮以外,李自成在撤出京城時,還一把火燒了皇宮。我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
  • 毀譽參半,忠奸難辨的大明最後一位戰略家是如何窮途末路的?
    為何說楊嗣昌是明末最後的戰略家?象升乃上言曰:「賊橫而後調兵,賊多而後增兵,是為後局;兵至而後議餉,兵集而後請餉,是為危形。況請餉未敷,兵將從賊而為寇,是八年來所請之兵皆賊黨,所用之餉皆盜糧也。 那麼楊嗣昌「四正六隅 、十面張網」就是針對流寇作戰的特點來對症下藥的,其結果是輝煌的,張獻忠被迫投降,李自成只剩下18騎遁入山中。
  • 從第一滴血到最後的血的R級巨片
    曾經,對於錄像帶時代看著這個系列長大的人來說,《第一滴血》意味著許多,讓全世界看到了一位不一樣的銀幕英雄。蘭博的熱血廝殺和奮起反抗,是那個時代很多男孩的英雄啟蒙。最後一滴血以老西部風格,亞利桑那州/墨西哥為背景,採用了蘭博的新美學。蘭博沒有戴他標誌性的頭巾,而是戴著一頂老式牛仔帽,他用M60輕型機關槍換了前端式槓桿式步槍。
  • 大明滅亡時的悲壯時刻,死守孤城抵抗24萬清軍,連斬3王18將
    南明宏光元年,這一年發生了很多大事,天天996不下班的崇禎皇帝吊死在了煤山,宣告了永久性下班,而目光短淺的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坐上了龍椅,可惜屁股還沒有坐熱就被趕回了老家。弘光帝匆匆在南方繼位,大明自此走入南明時代。
  • 諸葛瞻為蜀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為什麼史書對他評價很低
    姜維帶領主力部隊這一走,使得蜀國漢中、益州防務空虛,給魏國留下可乘之機。魏國權臣司馬昭,敏銳地捕捉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戰機,立即不失時機地發起伐蜀之戰。司馬昭派遣魏國名將鍾會、鄧艾為主帥,於景元四年秋八月(263年),在洛陽舉行盛大出師儀式,16萬魏國大軍浩浩蕩蕩取道關中,開始了討伐蜀國之戰。司馬昭雖然是個臭名昭著的野心家,論及用兵打仗確實是一把好手。
  • 納卡亞美尼亞老兵拒絕撤離,堅守家園,哪怕打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而且這些人大部分是老人,並且表示:堅守家鄉,哪怕打到流盡最後一滴血。對於亞美尼亞來說,在這次衝突中損失慘重,不光是損失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而且還損失了不少軍隊和平民,最後還要讓出一部分領土給亞塞拜然。當然,亞塞拜然得到了這些領土,並且在衝突中一直佔據上風,所以對於亞塞拜然來說,雖然也有很大的損失,但是畢竟得到了一部分亞美尼亞的領土。
  • 宋明兩朝同遇國難,為什麼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瓦解?
    那為什麼宋明兩朝同遇國難,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互解呢?一,同遇國難時,兩朝遭遇的對手不同。同是遇到國難,宋朝遭遇的是外敵,北方的金國。金國剛立不久,也滅了北定的老對手遼國,雖銳氣十足,但因人口不多,要滅大宋王朝,還是力有所不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