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大明帝國威名赫赫的將門集體殉國

2020-12-20 騰訊網

1643年9月,寄託著明帝國最後希望的孫傳庭集團在河南郟縣與李自成起義軍相遇,激烈交戰後明軍開始潰敗。李自成抓住戰機,一日內追擊明軍四百裡,孫傳庭集團遭到毀滅性打擊,四萬餘人戰死,武器輜重損失殆盡。

郟縣之戰的直接後果是造成陝西兵的大量失血,以至於天險潼關被李自成一戰而下。到了10月10日,起義軍已經兵臨西安城下。短短一個月裡明軍在兩場大規模戰役中敗於起義軍,士氣低到了極點。

孫傳庭組建的新銳明軍

西安失守,大明西北門戶洞開

起義軍這時卻士氣如虹,僅用一天就拿下了大明王朝的西北重鎮西安。至此整個大明帝國的西北已經赤裸裸的暴露在李自成面前。李自成將目光瞄向了有天下雄鎮之稱的榆林。一場明末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城市保衛戰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榆林鎮,古稱上郡,自古以來就盛產精兵良將。在明代更是九邊重鎮。但這時的榆林情況卻並不好。榆林的精兵早就在歷次戰爭中損耗殆盡,剩餘都是老弱病殘。而且榆林地區土地貧瘠,靠近毛烏素沙漠的榆林居民多為軍籍人口。若是沒有內地的糧草供給,榆林沒有持久作戰的能力。

在攻下西安後,李自成意圖用和平手段招撫西北三邊。榆林城總兵王定,早被起義軍的聲勢嚇懵了,帶著幾十名親信棄城而去。這時李自成的招降文書送抵榆林。出乎意料的是,榆林並未投降。當時榆林城中的布政使都任召集副將惠顯、參將劉廷傑等商議,拒絕了李自成的招撫,準備與起義軍決一死戰。

李自成

明代榆林將門

榆林要想抵禦起義軍,僅靠官軍是遠遠不夠的。這時都任想到了榆林城中隱藏的那支精兵。榆林是明代陝西將門的根據地,明朝各地的總兵出身於榆林的總兵數不勝數。這時在榆林賦閒的就有尤世威、王世欽、王世國、侯世祿、侯拱極、王學書、李昌齡這些賦閒的將領手中都有自己的家丁。而這些家丁在明末就是精兵的代名詞。

都任找到榆林的將門商議戰守。要打仗當然需要能服眾的領導者,榆林將門推選素有勇敢之名的尤世威為主帥負責榆林防守。

確定主帥之後,榆林守軍開始規劃戰略。榆林的將門自然知道榆林不適合長期堅守,所以提出的方案為集中榆林的精兵在防禦戰初期挫敗起義軍的兵鋒,然後與三邊的明軍會合一道擊敗起義軍恢復陝西。為了強化榆林防禦,增加守城勝算,明軍參將劉廷傑還派人去河套向蒙古部落乞求援兵。

戰略制定之後,榆林將門歃血會師,積極備戰,並拿出私財犒賞軍隊。正在明軍積極準備之時,起義軍卻先一步發起攻擊。11月李自成統帥起義軍主力向陝北進發,一路勢如破竹,延安、綏德相繼淪陷,兵鋒直指榆林。

忠烈之城:榆林保衛戰

11月12日,李自成大軍到達榆林。李自成這時還想通過招降的手段兵不血刃的解決榆林。李自成派出辯士舒君睿攜帶白銀五萬兩去招降榆林守軍,和平的手段後面是武力威懾——李過,劉芳亮率兵七萬在後面跟進。

明步兵

明軍這時尚未做好準備工作,就與起義軍假談判拖延時間。兩方會談一直到11月14日才結束。在談判破裂後,起義軍正式向榆林發起進攻,榆林守軍拼死抵抗,進攻初期起義軍傷亡很大。

起義軍開始改變策略,製造攻城器械「飛樓」來攻擊榆林城垣。飛樓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攻城器械,這種器械可以造的與城垣一樣高,攻城一方可以利用飛樓使用投射武器直接攻擊城垣,也可以在飛樓上加裝雲梯直接對城垣進行突擊。就在此時,來自河套蒙古部落的援軍被起義軍擊敗。榆林保衛戰最後的希望也失去了。

明代紅夷大炮

起義軍在飛樓的掩護下向榆林發起猛攻。榆林城上尤世威親自督戰,指揮明軍與起義軍作戰。起義軍雖然有飛樓,但榆林的守軍卻越戰越勇又堅守了七晝夜。眼看飛樓不能發揮作用,起義軍又設置大炮對榆林進行炮擊。

起義軍在與明軍作戰之中繳獲了大量火炮,在戰爭中漸漸學會了使用火炮。在圍攻開封時,起義軍就用大炮對明軍進行長時間的炮擊。

炮擊的同時,起義軍還進行土工作業,破壞榆林城垣。雙管齊下的拼死攻勢下,起義軍總算突破城垣防禦攻入榆林。榆林守軍卻並未放棄抵抗,而是退入城中與起義軍展開巷戰。

榆林軍民同仇敵愾,婦人豎子也在屋頂上用屋瓦攻擊起義軍,巷戰中起義軍傷亡慘重、「屍相枕藉」,但榆林守軍只是強弩之末,漸漸不敵開始崩潰,布政使都任首先戰死,繼而侯世祿父子,王學書戰死。其餘將門大都力屈被俘。參將劉延傑因為去河套求援,被起義軍千刀萬剮。負責攻城的李過將這些被俘的將領送到西安,以備李自成招降。

明代軍人

李自成在西安秦王府接見明軍將領,明軍將領都站著不向李自成下跪。李自成勸降諸將領「諸公皆名將,助我平天下,取封侯,可乎?」明軍將領也不客氣罵道「汝驛卒,敢大言侮我!」但李自成也不生氣笑著去給被俘將領鬆綁。

被俘明將毫不客氣,王世欽向李自成吐一口唾沫說「驛卒不要過來,將我這身將軍衣服弄髒了」李自成意識到這些人無法收服,遂將全部明將斬殺。

榆林之戰是李自成進入陝西後最艱苦的一場戰役,前後歷時十二天,以榆林城全城死節的方式結束。至此,曾經顯赫一時的榆林將門,以最悲壯的方式為大明王朝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相關焦點

  • 2013穿越歷史小說推薦-《明末邊軍一小兵》《大明官》《北宋小廚師》
    一部歷史文學傑作,一定是傑出在「文學「上,《明末邊軍一小兵》、《大明官》和《北宋小廚師》就是近期穿越歷史小說傑出之作。  《明末邊軍一小兵》故事背景: 崇禎七年三月,山西陝西大旱,赤地千裡,民大飢。四月,李自成入河南,與張獻忠合兵攻取澄城。七月,後金軍進圍宣府,兵掠大同,沿邊城堡多失守。 大明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雖然是一本穿越小說作者老白牛在創作中,始終堅持嚴格的考證,大至主要的歷史事件,小至人物性格言行,都力求書必有據,又保持了故事新鮮性與精彩度,《明末邊軍一小兵》著實是近年值得一讀的好書。
  • 明末吳橋兵變坑慘新城王家?他家不僅是明末科舉第一家,還斷送整個大明王朝
    文震孟和錢謙益都認為他們家是明末科舉第一家(錢謙益給世叔老王王象乾寫過墓志銘),家族姻親眾多,家族成員無意中做下的一些事情甚至影響了明末的歷史,可不僅僅是吳橋兵變的苦主那麼簡單。新城王家著名的姻親之一就是淄川畢氏,老畢家出過畢自嚴和畢自肅這對兄弟,他們對明末的影響了很大。畢自肅最著名的事跡就是在遼東當巡撫時發不出工資,被常年拖欠工資的士兵包圍,弄得差點上吊身亡(最後可能是被圍毆傷重而死)。
  • 上甘嶺戰役有多慘烈?此戰之後,揚名國內外
    縱談天下事,洞徹古今情,穿越歷史長河的重重迷霧,探尋塵封已久的時光典藏 如果有人問你,在抗美援朝那麼多戰役中,你能記起哪一場,可能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上甘嶺。因為除了小學課本中堵槍眼的黃繼光,還有那首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我的祖國》,傳唱了幾代人。
  • 二戰太平洋戰爭最慘烈的戰役: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1945年4月,衝繩戰役爆發。美軍隨後全面佔領了衝繩,以陣亡2萬人的代價結束了這場他們口中的「二戰最慘烈的戰役」。日軍陣亡的人數高達10萬,但是首次出現了大規模降兵,有近7000多名士兵被俘虜。 衝繩戰役中的美軍 但是無論美日雙方無論如何如何描述這場最戰役的慘烈
  • 從影視劇《明末風雲》看錦州城戰役,明朝大廈將傾的最後一塊基石
    2004年播出的歷史劇《明末風雲》主要講述的是三帝爭雄的故事。大明王朝末代皇帝崇禎(鄧超飾)看似野心勃勃,除掉魏忠賢(魏宗萬飾)後打算重整江山,但他卻並非是一代明君,雖然志向高遠,實際則是有心無力。多位名將都折於他手,自毀長城引龍下山,真是聰明一時糊塗一世啊。
  • 史上最有骨氣的皇帝,死前還留下一感人的遺言,上萬老百姓自願殉國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來自於社會的最底層,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像這樣的窮人翻身做皇帝的故事是很受人們吹捧的,最重要的是,整個大明王朝無論國運怎樣,都始終透漏著一種王者的硬氣和霸氣。
  • 美國紀錄片《長津湖戰役》:抗美援朝中最慘烈的一幕
    隨後兩周的戰鬥在極其寒冷的氣溫中進行,是海軍陸戰隊編年史上最著名的戰鬥之一,幫助確立了美國在冷戰及以後的外交政策方向。《喬辛戰役》收錄了對20多位參加過這次戰役的老兵的採訪,通過戰鬥人員的英雄故事敘述了這場史詩般的衝突。抗美援朝中最慘烈的一幕:他們就這樣被活活凍死!
  • 二戰日軍打得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 陣亡19萬戰俘全部處死 堪稱地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不少打得極為慘烈的戰役,血流成河,流血漂櫓。在日本與美國較量的太平洋戰場,就有好幾個傷亡數字十分可怕的「屠宰場」,其中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便是紐幾內亞戰役,堪稱地獄之戰。 這場戰役的盟軍方不止有美國,還有澳大利亞。為什麼這個向來與世無爭的國度,與日本廝殺得如此慘烈呢?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蘇捷什卡戰役
    蘇捷什卡戰役(1943年5月15日-6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為粉碎德、意軍隊的"圍剿",在南斯拉夫波士尼亞東南部蘇捷什卡河附近進行的戰役
  • 80年前集體殉國的姚子青營,連日本人都肅然起敬
    《捍衛者》中描述的,正是這一場慘烈的守城之戰:《捍衛者》中,守衛寶山的第三營營長姚子青,在慘烈的戰鬥間隙,向將士們做了這樣一番講話:「我們身後,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貴州,你的江西,我們的廣東,和你們的四川。今天,守衛的是寶山,捍衛的是國土。」
  • 南京保衛戰:二戰最慘烈的首都保衛戰
    南京衛戍軍副司令劉興親自登場指揮,戰鬥十分慘烈。據日軍士兵回憶,「我親眼看見一個支那士兵肚子被穿破,他還依然用步槍,刺死我軍一名士兵」。10日,日軍再次派出敢死隊,對城門進行突襲突入光華門。隨後日本朝日新聞宣布,日軍已於12月10日佔領光華門。
  • 二戰最慘烈的戰役,傷亡超200萬,士兵上戰場平均活10分鐘
    而休養生息十幾年的德國資源已經匱乏,而發動戰爭是掠奪資源的必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次由德國展開,而德國最想奪取的,便是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龐大地域的蘇聯,因此美蘇展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一場「史達林格勒戰役」。德國在二戰中最為出名的便是閃電戰戰術,飛機、坦克前方開路直接進行破壞,但在進攻蘇聯受到了阻礙。
  • 被遺忘的二戰慘烈戰役:葉利尼亞血肉磨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的戰役數不勝數,而慘烈的戰役則更是多如牛毛,有些戰役被描述成壯烈的史詩,有些則被視為重要的轉折點,而更多的則是被選擇性遺忘。比如以下所述的這場二戰中鮮為人知的戰役,就是被遺忘的戰爭之一。
  • 許特根森林戰役,二戰鮮為人知的慘烈戰役,德軍稱之「血霧之森」
    1944年是二戰最為關鍵的一年,這一年不管是軸心國還是反法西斯盟軍都展開了數次重大戰役,因為雙方心中都明白最關鍵的時刻已經到來,這場戰爭走向就和1944年緊密聯繫起來。美軍統帥艾森豪在1944年10月在布魯塞爾與其他高層指揮商議後,制定了冬季進攻的計劃,這個計劃圍繞著一個戰役進行,那就是許特根森林戰役。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還原一個真實熱血的大明帝國
    最著名的當屬文成公主。唐朝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肅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唐末更是皇帝遷都到陪都洛陽。而明朝卻從未有過這種例子。永樂大帝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 裕謙:他是親臨戰陣的大清最高將領,血戰不敵,向北而拜投水殉國
    裕謙:浴血御外侮,赤心寄殘陽昨天無意中看見一篇文章,講的是當年裕謙因指揮失誤,驚慌失措,自知必死,遂投水自盡,被人救出,在抬著逃跑途中身亡,這等於是臨陣脫逃,清王朝刻意將他塑造成英勇殉國的愛國將領。最後,這篇名為《晚清名將裕謙在定海戰役中到底是臨陣脫逃還是壯烈犧牲?》
  • 記錄片裡的《長津湖戰役》比上甘嶺更慘烈
    三、越戰才是美國徹底輸掉的一場戰爭,也是被美國人自己否定的戰爭。但反映和反思越戰的電影實在太多了。這證明韓戰電影少的原因不是美國人認為戰爭失敗。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我也說不清楚,說不清楚就不多說了。本文重點來介紹一部反映這場戰爭中的一個慘烈片斷的美國紀錄片《美國經歷:長津湖戰役》。
  • 這場慘烈生死對決,贏來大明王朝天下一統與鐵血崛起
    這一戰的偉大意義,正史中妙筆生花的贊,但最振聾發聵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戰前訓話: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百年未見的華麗戰爭大戲轟然拉開戰幕,二十五萬裝備精良的昂揚大明軍呼嘯席捲。金戈鐵馬碰撞聲烈烈,號角戰鼓嘹亮催進,傳說中徵服過歐亞的元朝對手,幾乎一觸即潰,從河南到山東,想像中慘烈到殘酷的戰鬥,兵不血刃輕鬆拿下。
  • 大明最後的錦衣衛:流亡異國他鄉,最終被緬甸設伏包圍戰死殉國
    錦衣衛,這個在中國歷史上難以磨滅的國家機器,曾經一度成為大明的代名詞。 1644年(農曆甲申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清軍入住中原大地,曾經無限繁華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作為大明最出名的機構——錦衣衛也像一夜之間人間蒸發了一樣,就此退出歷史舞臺,消失得無影無蹤。 崇禎在位之初,雖然曾經大力削減甚至撤銷過錦衣衛、東、西廠這些特務機構,但為了鞏固皇權需要,最終錦衣衛還是得以起復使用。
  • 史上最慘烈的守城戰:打了44年,打死敵軍皇帝,36位將軍自殺殉國
    世界上最慘烈的守城戰:打了44年,打死敵軍皇帝,36位將軍自殺殉國南宋末年,蒙古的鐵騎踏遍了大部分的中華大地,南宋做為偏居一偶的小國也被打打的節節敗退。其中,蒙古軍在四川的釣魚城遭受到了最頑強的抵抗,花了44年才攻下此城。守城的人名叫餘玠,此人非常具備軍事才能,而且眼光獨到,非常善用奇謀。餘玠觀察了釣魚城周圍的地形,發現城的四周都環山,而且地勢險峻,蒙古人跟本就爬不上來,於是他就造了一套堅固的山城防禦陣地。這使得山上和城中的將士們能相互照應,有任何一方受難都可以及時救援,形成掎角之勢。這套防禦工事使釣魚城固若金湯,易守難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