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還原一個真實熱血的大明帝國

2021-02-13 姜尚狩天山

晚上在頭條看到某些歷史類目的小編寫的調侃明朝16個奇葩皇帝,比如朱元璋如何嗜殺,朱允炆成為「朱氏孤兒」;朱棣奪侄兒的皇位;嘲笑朱高熾的肥胖,朱瞻基是「蛐蛐皇帝」,英宗朱祁鎮被蒙古俘虜;景帝朱祁鈺趁著哥哥被蒙古抓走上位,是撿漏王;明憲宗朱見深有戀母癖寵愛萬貴妃;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一個老婆;說明武宗朱厚照荒誕無恥,喜歡折騰;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璁是個職業煉丹道士;萬曆皇帝三十年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是個木工皇帝;明思宗崇禎朱由檢是個亡國皇帝。小編看完覺得憤憤不平,難道不懂歷史嗎?不知道明朝設有內閣,不用皇帝去處理。你們這些調侃漢族的先帝,你爸媽知道嗎?為了博眼球吸引流量,也是足夠厚顏無恥。

中國歷史對明朝的概括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對明代的多個歷史事件的概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對明代的多個歷史事件的概括。且聽小編娓娓道來,述說四百年前最後一個漢族帝國的輝煌。

眾所周知。明朝開創時,朱元璋將國家的首都確定在南京,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權成功後,遷都至他的大本營北京。而北京就在當時的勁敵蒙古附近,遷都被形容為'天子守國門'。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國難臨頭的時候未曾丟棄皇都倉皇逃跑,說明了明朝'君王死社稷'

明朝之前,從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帝算起,1600年的時間,一共有秦朝、漢朝、晉朝、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漢族小朝廷)、隋朝、唐朝、宋朝、等不到十個朝代。那我們看看其他朝代是如何對待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

秦朝統一全國後,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擊潰匈奴,北築長城,終秦一代,匈奴不敢越過長城與漢族為敵。

漢朝建立後,漢高祖當年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漢高祖最後的解決方案,則是由漢朝去給單于的皇后閼氏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有趣的是明朝也有個皇帝明英宗被蒙古包圍甚至俘虜了,而明朝中央政府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一舉打敗了蒙古,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徵五徵蒙古。'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適用於整個漢朝,更多的時候是卑躬屈膝,採取和親、納貢等外交手段拉攏匈奴。西漢末年,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塞外的天空迴蕩著悽涼的聲音。

西晉、東晉更不用說了,西晉統治者司馬家族的智商是呈現階梯下滑的曲線的,晉武帝死後,傻子皇帝晉惠帝繼位,惠帝的叔叔們自然不服一個傻子當皇帝,我也姓司馬,他也姓司馬,憑什麼一個傻子當皇帝。於是爆發「八王之亂」,西晉內部打的火熱的時候,公元316,匈奴漢國的首領劉淵攻破長安,西晉滅亡,北方幾百萬平方公裡領土落入少數民族手中,幾百萬北方漢族面臨被殺光的局面。東晉更不用說了,偏安江左,守著192萬平方公裡過日子,整天惶惶不安,生怕被北方的少數民族打。我覺得晉朝是中國一個很灰暗無能的朝代,直接導致了後面東晉南北朝兩百多年的分裂。比起來,明朝統一全國,擁有1100平方公裡土地,「寧做盛世百姓,不做亂世富人」,人民安居樂業,這就是幸福,這就是明朝皇帝帶給漢族的功績!無法被抹黑的!

明朝與唐朝相比:唐朝初年國力強盛,四海鹹服。可盛唐以後,特別是唐玄宗時期唐軍在中亞怛羅斯被阿拉伯帝國打敗之後,唐朝國力日漸衰落,國土面積迅速縮小。後來安祿山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長安,唐朝就從此一蹶不振,靠著給突厥和吐蕃和親過日子。「寧願生在宮闈外,不願生在帝王家」說的就是這些成為政治工具的皇室公主。最著名的當屬文成公主。

唐朝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肅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唐末更是皇帝遷都到陪都洛陽。而明朝卻從未有過這種例子。永樂大帝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當時北京形勢很危急,江南卻依然保留有相當實力,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這與清廷的鹹豐皇帝置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皇逃離北京避難和清廷末代皇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的舉動,絕對是天壤之別。

宋朝和明朝更加沒有可比性,首先,宋朝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北部邊界到河北,「幽雲十六州」五代的後晉兒皇帝石錦糖獻給了遼國,導致中原無險可守,成為宋朝薄弱的根本原因。那我們來數數宋朝周邊的強敵吧,就能感受到宋朝的無奈。北宋北面有遼,西北有西夏,西遊吐蕃、西南有大理國,後期還有女真金國的崛起,不斷籤訂合約賠款納貢,最終在公元1127年宋徽宗、宋哲宗二帝和後宮也被拉到東北去了。和祖宗北宋比起來,南宋更加可憐,日子過得好不好大家都知道。

明朝之前的一個朝代是元朝,是蒙古族入侵滅亡宋朝建立的,公元1279年,元朝在廣東崖山逼得大臣抱著宋少帝跳海,南宋滅亡,到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這期間的90年,漢族被定義為九等民族,漢族人民被蒙古貴族欺壓,君不見印度統治階級都是西亞入侵的民族,本民族被欺壓,現在20世紀社會最底層的都是印度次大陸的原住民。是明朝又給了漢族延續生存的空間,調侃漢族的先帝是無恥的行為。

明朝,沒有漢朝的威武:'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沒有宋朝的璀璨:'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沒有唐朝的繁盛:'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但是如果去看明朝戰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愛玩的,有荒謬的……沒錯,你多半知道朱元璋當初起兵的時候有多麼勇武,多半也聽過後來成了永樂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麼英明,你也多半聽過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麼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個皇帝,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的。你看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你看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你看如隆武戰死沙場,你看如紹武被俘,絕食自殺……正氣明朝。明朝軍隊的單個戰績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確實是古代世界上所有歷史超過了百年的帝國之中,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籤定任何不平等條約,也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暫時的。

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擊清朝達38年之久。 明軍能夠保持這樣持久的戰鬥力,不僅僅是因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個民風柔弱的朝代。無論是明朝的帝王還是百姓,都有著剛毅不屈的性格,無論是歷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還是「揚州十日」,當看到「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樣的言語,當看到「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餘次,民眾犧牲兩萬餘,史稱『嘉定三屠』」這樣的記載,即使你對那一段歷史從未過問,你也不可能不為之動容。 中國歷史5000年,各個王朝的軍事實力保持的時間不等,縱觀所有被忽略或誤讀的歷史,惟有被輕視的大明軍隊,戰鬥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大明一朝276年,確實沒有對外屈膝一星半點。



大明「流行」罵皇帝,正德年間,皇帝朱厚照要搞出遊,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對,先後杖斃了十幾位大臣,但是大臣依然犯顏阻攔,最後正德帝只能妥協。在明代,內閣是有權利駁回皇帝旨意的,這是中國歷史絕無僅有的。雖然這個權利很少有動用,但是確實存在。這已經是君主立憲的萌芽。明代的士子們視媚上為仇寇,無論什麼人,有明一代,沒有一個媚上的獲得好下場。反而是那些犯顏的大臣成為天下讀書人景仰的典範。在明代,我們記得《天工開物》,記得那約三百米長的鄭和寶船,記得有密集勞動型的作坊出現,記得後膛炮已經規模應用,記得腐朽的理學開始受到重視客觀實際的心學的衝擊,「格物致理」第一次在理論與實際中出現並逐漸壯大……至崇禎年間,每年新出版刊行的各類書籍以百萬計,而到了清朝,即使是所謂的「康乾盛世」,也不過每年4萬餘冊。 2.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後來則遷都北京,遷都的目的,則是為了「天子守國門」。

由於滿清的緣故有人對明朝極盡污衊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實,只要細心比較,就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和號稱最強大的漢、唐相比,明朝亦毫無遜色!

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愚昧者總是津津樂道於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漢朝去給單于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徵五徵蒙古。「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適用於整個漢朝,而明朝也有過類似的輝煌。

與唐朝相比。不錯,唐初國力強盛,四海鹹服。可盛唐以後呢?安祿山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長安。可以比較的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明朝則從未有過這種例子。大家知道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崇禎皇帝當年,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大家想想,這與清廷的鹹豐皇帝致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狂逃離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更有著天壤之別。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

當年明朝崇禎帝的遺言和清廷宣統帝的豪言可見兩個皇帝對國計民生的不同態度:

崇禎皇帝殉國前怕李自成傷害無辜百姓,就寫了一首絕命詩給他:「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宣統帝溥儀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縊殉國、立戰而死的官員志士無數,光後來被追諡有據可考的就多達八千六百多人。他們大義凜然、壯烈殉國、從容就義、就義前每每慷慨賦詩。明末絕命詩在數量上是空前的多,而且大都是以熱愛祖國和堅持民族氣節為其主題,我想這就是我中華民族原有的精神與民族氣節。

當年崇禎皇帝抱怨百官都不來上朝,絕望的鐘聲在紫禁城響起的時候,拼命抵抗的守備太監紛紛慘死在義軍的刀下。崇禎皇帝不知道的是,他的忠臣們比他早一天便掀起了自殺的浪潮,因為北京外城已經在頭一天就被攻破了。

現僅摘錄其中一小部分明朝自殺殉國官員名單:
東閣大學士,曾在大明崇禎二年任河南巡撫,率兵勤王的範景文已經連續四天未吃飯,在前一天全家投井而死。

戶部尚書兼侍講學士倪元璐全家十三口全部上吊自殺。

左都御史李邦華,投水自殺。

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殺,
.

另外後宮周皇后帶頭自殺,崇禎帝嬪妃並不多,基本自殺。

另外更加早的有明朝大學士兼太子太傅孫承宗全家七十口於河北高陽縣,比較出名,有明末嶽少保之稱的盧象升死河北嵩橋。

後南明死忠者有著名的史可法死揚州,劉宗周死杭州,還有官員全家自沉船死海上,官員獨自到南京死,為的就是留名證明自己氣節。

由於自殺官員者眾,至少有上千人名字都難以統計。

外國人不太理解這一種現象,任何一朝能夠象明末這樣忠死者多,崇禎皇帝不知道算是幸福還是算痛苦。

明末忠臣、清官、義士自殺殉國人數之多是令人驚訝的!

明朝,是一個好替小弟打抱不平的世界老大。
 明朝,是一個胸襟開遠、氣度恢弘又平等待人的朝代。
 明朝,是一個酷愛搗鼓先進武 器、喜歡罩著自己臣民的政*府。
 明朝,是一個打死都不向任何外族 政權妥協,不納 貢不和 親不割 地的國*家。 他的建立者朱元璋白手開創了大明帝國——中華盛世上一個萬國來朝、睥睨天下的時代。該王朝之剛烈、勁節令人嘆服;之強大、威儀遠邁漢唐。終其一世,無論縱橫四海,還是內外交困,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不稱臣,並恪守「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其強盛,僅引述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對明朝的評述:「15世紀,中國是世界上的超級強權。不論是國力還是成就,在人類史上都是難得一見的。」

如果文章的觀點,能得到您的認同,

請您隨意打賞,給小編一個鼓勵!

臭老九

姜尚狩天山

相關焦點

  • 紀念南京大屠殺,重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當然了,我們也不是讓企業非要如何如何,但一個重要問題很明顯,某些人光知道賺錢了,不懂得自己是立足中國的企業。眼中只有利益的企業,是得不到國人尊重的,同樣也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做企業需要大格局,回顧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當然也需要從大格局思考。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竟然也跟格局有關。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探尋古代時期帝王的氣節觀念
    歷史上同樣也只有這一個王朝,在兩百多年的統治期間裡成功踐行了這句祖訓,哪怕為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在整個中國古代的封建歷史當中,明朝是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者建立起來的王朝,前後歷經兩百多年,有著諸如鄭和下西洋等的諸多壯舉,在當時的世界各國中無論軍事還是經濟民生實力都據世界領先地位。
  • 山河月明發預告片,又一部老戲骨的古裝劇,不輸大秦帝國
    不同於被「魔改」的《大明風華》,《山河月明》是一部「歷史正劇」,對於故事劇情方面的真實性把控的非常嚴謹。為了尊重歷史,劇組還請來了不少的歷史專家坐鎮,非常真實地還原了大明朝的歷史故事。先來看看,這部電視劇主要講的什麼故事!
  • 明朝的皇帝雖一些是荒淫無道,但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
    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如果去看明朝戰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明朝軍隊的單個戰績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確實是古代世界上所有歷史超過了百年的帝國之中,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籤定任何不平等條約,也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暫時的。    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擊清朝達38年之久。明軍能夠保持這樣持久的戰鬥力,不僅僅是因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個民風柔弱的朝代。
  • 《大明風華》帝王朱棣:英雄故去時的神來之筆
    大明風華:朱棣下線 英雄故去時的神來之筆你有沒有因為一部影視作品而想了解一段歷史?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眼前這部《大明風華》或許是大家心中的一部佳作。一代帝王朱棣黃昏走單騎,夕陽餘暉與背影逐漸消失在大明疆域。
  • 大明錦衣衛,歷史上真實的「陸大人」
    但大明的政局是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子的江山,即位為明成祖。天下得來的總歸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幫皇帝監察文武百官,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同時,設東廠限制錦衣衛的權力。然而錦衣衛的權力在每個皇帝時期都並未減少,一直到南明還在延續。
  • 歷史愛好者:大明得國正有氣節!
    有人曾這樣調侃「開局一個碗,結局成帝王」。沒錯,朱元璋真正厲害在於出身底層卻擁有極高的眼界,最終還成就一番至高無上的事業。歷史上真實的朱元璋確實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那時候他還叫朱重八。朱重八做過乞丐、當過和尚,直到參加了郭子興紅巾軍後才正式改名為朱元璋。此後朱元璋徹底展現了他的作戰天賦,從開始的帶領一幫兄弟屢戰屢勝,到後來的名震一方的霸主。
  • 看大明風華,夢回明朝,打造一個所向披靡的帝國王牌精銳軍隊
    與歷史上其他朝代相比,大明王朝不如唐朝繁盛,不如宋朝富裕,不如漢朝強悍,但明朝是一個皇帝最硬氣的朝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明代版的雖遠必誅。大明皇帝之所以骨氣硬,除了朱家遺傳好戰的基因外,能讓大明王朝最拿的出手的東西就是硬核的軍事力量。
  • 大明皇帝中唯一被清朝稱讚的
    大明十六帝從太祖朱元璋到思宗朱由檢,唯一一個在《明史》中劣跡很少的就是崇禎。《明史》是清朝人編的,把朱元璋醜化成鞋拔子臉,朱棣是位篡位者,朱瞻基是出了名的蟋蟀皇帝,朱祁鎮北狩一年那就更不堪了,朱祁鈺坑害兄長,朱見深專寵萬貴妃,朱佑樘一個老婆,朱厚照那就是典型的壞皇帝,朱厚熜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朱翊鈞那更是清朝最痛恨的人,朱由校木匠皇帝,唯獨朱由檢勤勤懇懇,但是亡了國。
  • 大明風華還是昏庸無道——朱祁鎮
    其實說到朱祁鎮,我覺得還有一個人的經歷與他頗為相似,那就是康熙,兩人同是少年天子,都有一個奶奶在背後,康熙有孝莊,朱祁鎮有張氏,康熙手底下有索尼,蘇克薩哈,朱祁鎮有「三楊」,看起來何其相似,但是到了成年之後,他倆的相似程度就戛然而止。
  • 崇禎帝決斷的兩大失誤:導致大明江山最終被掠奪,身死國滅
    大明風華有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作為漢朝王室最後一個王朝,此等氣節,受到後世無盡敬仰。國破山河之時,崇禎皇帝表現出了他作為朱家子孫的優秀品質:誓死不降,以身殉國!為避免亡國時受辱,他親手將最愛的嬪妃和公主殺死,只留下了身邊幾位皇子的性命,讓他們尋機逃亡,等待時機,復興大明!
  • 亡國之君朱由檢可悲可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天亡大明
    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血性的王朝,建國之初就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可嘆就算再強悍的政權也敵不過昏君亂政,小人禍國,走向衰敗。作為明朝的最後一為君王,朱由檢繼位之初,國家已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有滅國之險。
  • 明史愛好者,明末時期,為什麼佔世界GDP百分之五十的大明失敗了?
    大明如此巨大的體量,稅收為何卻如此微薄?以至於崇禎會發不起軍餉,最後落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這詭異的表象背後,實際上隱藏著帝國數百年以來的積弊和腐敗。
  • 豆瓣評分第一,國產歷史劇的頂峰——《大明王朝1566》
    本片導演張黎,一部大明王朝,一部走向共和,無論是豆瓣還是業內都是評價極高的作品,而編劇劉和平則有著「金牌編劇」之稱,作為兩大定心丸,這部作品不會壞到那裡去,只能往幾近完美去發展。說到明朝,可以說這是中國數多王朝中最獨特的一個朝代了,皇帝朱元璋實實在在的平民身份,對外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