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史愛好者,明末時期,為什麼佔世界GDP百分之五十的大明失敗了?

2020-12-21 騰訊網

明朝萬曆時期,佔世界GDP的55%。整個明朝的GDP平均水平是45%,可是卻輸給了只有三十萬人口的滿族。

17世紀大明的經濟實力到底有多強,它是當時的第一經濟強國。可是與巨大的經濟體量不符的是,明朝政府的財政收入卻低的可憐。根據明史專家黃仁宇的統計,1600年明朝的財政收入只有區區3000萬兩,3000萬兩什麼概念?給大家舉個例子,1700年還未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人口僅有1630萬,但是此時每年的財政收入居然有1億兩白銀之巨(經過核算),足足是大明的3倍之多。就連1900年被內外折騰的死去活來,快要斷氣的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也達1億兩白銀之巨。大明如此巨大的體量,稅收為何卻如此微薄?以至於崇禎會發不起軍餉,最後落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這詭異的表象背後,實際上隱藏著帝國數百年以來的積弊和腐敗。

還有大明的軍隊,大明的軍隊需要布防四面,大明雖然號稱兵力百萬,然而沒有。特別是到了明朝晚期,大明的精銳是打一場少一批,到了最後勝算可以說沒有了。

當然,大明失敗的表現,很大一方面原因還是因為皇帝不行。就算是萬曆多活幾年,滿族也好不了,不是天啟年紀小,熊廷弼不去職,遼陽和瀋陽等城池可不會被內應打開城門。最後的崇禎,因為長於深宮婦人手中,不懂軍事和權謀,才給了滿族做大的機會。就算是張居正時期的大明,都能碾死滿族。

大明還有一個致命的痼疾在消磨著朝廷的財政,那就是無孔不入的腐敗。其中,最大的腐敗就在於軍隊,根據1620年的數據,大明在軍隊薪資方面花費了2000萬兩白銀,幾乎佔據當年收入的2/3,這個數字在名義上是發給123萬名士兵的,但是實際上,此時真正的士兵總數還不到50萬人,這其中的73萬人全都是官員虛報的名額,官員們通過這些空額蒙蔽朝廷,從而貪墨空餉,佔公家的便宜。就連京城的禁衛軍也不能倖免,比如帝國的四衛軍在弘治年間有1萬騎兵和3萬步兵,但是到了嘉靖年間,卻只剩下了5000人,而馬則是一匹都沒有,以至於俺答可以在京城城郊燒殺搶掠、為所欲為。但是官員們明顯還不知足,他們不但吃了這些空餉,連本該屬於那50萬人的也要趁機貪墨。這也就導致了明朝軍隊的很多裝備老化嚴重、質量低劣,還會因為欠餉而譁變。就像明朝將領熊廷弼記得那樣:「時至寒冬,見士卒裸體穿甲,身無存棉,乃心如刀割,恨不得以身受之。」明朝的很多士兵,到了冬天,連件棉衣都穿不上,再加上經常欠餉,人家憑什麼給你賣命?可以說,大明的財政困難直接導致了大明軍事上的失敗,很多明朝士兵作戰時不僅士氣低落,甚至因為欠餉還主動投靠了清朝,他們帶過去的火器讓清朝如虎添翼,使得大明連火器這最後一點優勢都喪失殆盡。

士紳不納稅、土地兼併、海禁政策以及長期的腐敗終於拖垮了大明的財政,直接導致了大明的滅亡。面對捉襟見肘的國庫,崇禎近乎哀求的請求大臣們解囊相助,幫助國家渡過難關。但是大臣們吞吞吐吐,只拿出了1萬兩白銀,而等到李自成入北京後,他的手下劉宗敏挨個對大臣們進行輪番拷打,這一打,居然打出了7000萬兩白銀之巨,足足相當於大明兩年半的財政收入,北京一地的官員尚且如此,那更為富庶的江南又有多少隱藏的稅源呢?當一個國家受益最多的階層不願為這個國家再付出分毫時,這個國家,也就離死不遠了。

相關焦點

  • 明朝時期的世界,還有比大明更強大的帝國嗎?
    許多人將我國近代的落後歸咎於清朝這個非漢族建立的政權,仿佛換一個漢人做皇帝我國便依然是天朝上國,那麼明朝能擔得起這個重任嗎?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明朝時期的世界,是否存在比大明更強大的帝國呢?
  • 《明史不忍細看》:講述大明小故事
    在《明史不忍細看》這一部講述大明王朝歷史的細節式書寫的歷史故事書中,向敬之再次用他一如既往的流暢語言,講述著五百年前的感人故事,描繪了歷久不變的人性,譜寫了大明王朝數百年的悲歡離合,讓歷史變得可愛,讓它具有了當代性。舉凡開國和亡國,故事最多,也最驚心動魄;到了王朝中期,往往是因循的時期,是平庸的盛世,是故事乏味的時代。明朝卻有不同。
  • 明朝末年漢人的各派勢力為什麼全都失敗了?
    明朝末年,漢人真的很絕望,各派勢力全都失敗,最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被後金一鍋端。1.皇族。萬曆、天啟、崇禎三任皇帝全都很奇葩。萬曆算是非常有作為的一位君主,堪稱一代雄主。到明末,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們已經發展到幾十萬人,他們佔領大片土地,欺壓百姓,吃空了地方財政。對維護明朝統治全是負作用。2.東林黨。東林黨有三重身份:朝廷大臣,江南地主的代表,儒家士大夫。
  • 為什麼《明史》上說,孫傳庭一死,則明朝就註定亡了
    孫傳庭是明末時期的名將,史書記載:「傳庭儀表頎碩,沈毅多籌略。」萬曆四十七年,孫傳庭考中進士,出任永城知縣。天啟年間入京任職,為吏部驗封主事,後升至稽勳郎中。既然如此,為何《明史》上還會說,孫傳庭一死,則明朝就註定亡了?到了崇禎年間,農民起義活動猖獗,孫傳庭為了救國救民,便主動請纓出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農民軍。當時農民起義軍的第一代首領闖王高迎祥,率領軍隊從湖廣來到陝西,打算從漢中進攻西安。孫傳庭主動請纓後,打算組建一支軍隊,到潼關鎮守,就上報朝廷請求撥軍餉。
  •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誠然,明朝戲雖不像一些網友所言「幾乎沒有」,但在近幾年言情向、偶像向的清宮戲怒刷存在感的市場,明朝戲確實不紅火。在不少劇迷心中封神的《大明王朝1566》雖口碑絕佳,但卻並未像《還珠格格》之於清宮戲一樣,為明朝戲打下堅實受眾基礎。 對於明朝戲而言,商業價值低、明朝歷史群眾基礎薄弱、明朝政治複雜等皆是它不容易影視化的原因。
  • 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明朝?歷史愛好者:大明得國正有氣節!
    明朝雖然不是史上最強盛的朝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可能也算不上頂流,但後人對它的歷史評價卻非常高。為什麼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喜歡明朝?或許這跟明朝的建國史以及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傳奇人生有關係。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明朝如此圈粉的原因有哪些吧!
  • 福建發現一本明朝宦官族譜,內容讓人不敢相信,滿清篡改了明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這是中國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關於明朝滅亡的時間存在一定的爭議,現今人們多認為明亡於公元1644年,即闖王李自成破關入京、崇禎自縊之時,這也是官方所認可的滅亡時間,但依然有部分學者將明朝滅亡時間定在公元1662年,即永曆帝朱由榔被殺之時。引起以上兩種爭論的原因無非是,究竟是以都城被佔宣告王朝結束,還是以最後一個佔有皇室正統血脈的皇帝被殺表明王朝終了。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英女王寫信給萬曆皇帝時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如果按明史記載,明朝皇帝中也只有那麼幾個正常人,比如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佑樘,明朝前期就是這樣,朱元璋布衣立威,平定群雄,一統天下,除元朝殘餘勢力外,還日夜守候,日夜兼程,為大明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再後,朱棣、朱棣、朱瞻基、朱佑樘,三十三年間,明朝又以皇帝為首,日夜兼程,朝野上下都不敢小視。
  • 《明朝那些事兒》:3000萬人因為這本書愛上了明朝,愛上了歷史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寫明史,偏偏當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兒》大火了呢?所以《明朝那些事兒》這麼多年,一直被模仿,卻從未曾被超越。2.作者清醒的意識:興趣變成了工作,興趣就消失了當年明月的大火是個意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火從來就不是他的目標。
  • 一項風靡明末的娛樂活動,為何卻把明朝往死裡坑?
    一:大明亡國賴打牌?自從大明王朝悲情滅亡,那些誓不降清的明朝遺民們,一邊把明朝三個世紀興衰掰碎了研究,一邊痛苦反思這個虐心問題:這曾經無比繁華的大明朝,怎麼說亡就亡了呢?不過,就是在這痛苦反思裡,一項曾火遍明朝的娛樂活動,卻突然悲催「中槍」,竟與「宦官專權」「皇帝昏庸」這類糟心事一道,成了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 明朝小冰河時期
    歷史上,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清代康熙年間以前),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明末清初《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 明朝為什麼能圈粉無數?
    亮點3:復活大明王朝風雲人物真實還原明朝人物,細膩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和性格特質,從當代視角解讀風雲人物背後的行為邏輯,別人聊的是現象,你看的是本質。-為什麼說朱元璋的軍事頭腦堪稱「無敵」!2、明朝高考的一次慘烈「翻車」-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如何大力發展教育的?-精心制定的考試流程,為何翻車?
  • 大明王朝最後的救命稻草會是他嗎
    1644年,歷經276年的大明帝國走到了盡頭。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史有云:傳庭死,而明亡矣。大凡每個朝代即將結束,都有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物出現,來挽救這個沒落的王朝。而在明朝末年,這個決定大明王朝命運的人物應該是孫傳庭。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後來發現原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儘管受到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們的思想一直是活躍的,他們都是始終處於進步狀態的。試想如果清王朝的統治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很早的時候,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又是何景象。今天我們來看看大明時期的中國與世界。
  • 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都說要以史為鑑,不由得就讓人深思,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呢?公元1577年,寒潮再次來襲,席捲整個大明境內。公元1578這年的天氣狀況依然沒有好轉,反而愈加嚴重,在長江三角洲的江河湖泊全都都是冰。在不少人就有疑問,萬曆年間的自然災害這麼嚴重, 明朝為什麼沒有滅亡?這還要得益於當時的一位改革家張居正。正是由於他進行了積極的財政改革,使得明朝的國庫積攢了財富,使明朝在巨大的天災下挺過來。
  • 《大明風華》:明朝皇室劇裡的親情倫常
    劇集改編自蓮靜竹衣的網絡小說《六朝紀事》,以歷經明朝六代皇帝更替的傳奇皇后孫若微的經歷為主線,展現大明王朝從初建王朝到國力鼎盛的那段歷史。作為少見的明朝皇室劇,《大明風華》緣何毀譽參半?古早一點的,有《大腳馬皇后》(2002,朱元璋)、《江山風雨情》(2003,朱由檢)、《永樂英雄兒女》(2005,朱棣)、《傳奇皇帝朱元璋》(2006,朱元璋),最為出圈的當屬《大明王朝1566》(2007,朱厚熜)。這其實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明朝皇室古裝劇不多?
  • 明末官場有多荒唐?看這幾件奇葩事就知道
    但事實是,明朝之亡,誰都不怪,就怪其政治軍事,已是嚴重腐敗。看看下面這幾個奇葩事,就知道明朝當時,已經「腐」到何等觸目驚心的程度。奇葩事1:官員困於「京債」明末買官跑官成風,每到選官時,各路官員都使勁砸錢,越是肥缺越大價錢。可錢從哪來?那些要官要瘋的傢伙,主要都去借「京債」。
  • 明朝為什麼被稱為三無朝代,明朝真的存在嗎?
    在網上講明史的,拿史料說事兒的我一般不敢槓,畢竟人家有證據,你一槓,人家甩出來《明實錄》《明史紀事本末》《國榷》《起居注》《明紀》《大明會典》,啪啪打你的臉,再不濟也會拿出明史專家的二手研究著作教你做人,至於明朝的野史筆記人家隨手拈來一則,跟你開個玩笑,算對你客氣了。
  • 《大明王朝1566》有哪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情節?
    比如下面三句,《大明王朝1566》裡的重要臺詞,都以精彩的方式,帶出真實的明朝歷史思考。臺詞1:海瑞罵藩王海瑞:一個親王一年就要供祿米五萬石,鈔兩萬五千貫,錦緞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絹五百匹,紗羅一千匹,冬布一千匹,夏布還要一千匹,其它各種開支更是不勝繁舉。
  • 《大明風華之朱亞文》-蟋蟀皇帝
    因此自明朝以來,坊間大多持批評態度,甚至有「太平天子,促織皇帝」的說法。在明末清初時期,道士呂毖所做的野史《明史小錄》存在有關明宣宗朱瞻基非常喜歡鬥蟋蟀,並且向民間廣泛徵集蟋蟀的記載。在其書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其大意是:宣宗皇帝非常喜歡鬥蟋蟀,於是向江南地區徵尋非常厲害好鬥的蟋蟀,最終人們爭相尋找好鬥蟋蟀,也使蟋蟀的身價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