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時期,佔世界GDP的55%。整個明朝的GDP平均水平是45%,可是卻輸給了只有三十萬人口的滿族。
17世紀大明的經濟實力到底有多強,它是當時的第一經濟強國。可是與巨大的經濟體量不符的是,明朝政府的財政收入卻低的可憐。根據明史專家黃仁宇的統計,1600年明朝的財政收入只有區區3000萬兩,3000萬兩什麼概念?給大家舉個例子,1700年還未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人口僅有1630萬,但是此時每年的財政收入居然有1億兩白銀之巨(經過核算),足足是大明的3倍之多。就連1900年被內外折騰的死去活來,快要斷氣的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也達1億兩白銀之巨。大明如此巨大的體量,稅收為何卻如此微薄?以至於崇禎會發不起軍餉,最後落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這詭異的表象背後,實際上隱藏著帝國數百年以來的積弊和腐敗。
還有大明的軍隊,大明的軍隊需要布防四面,大明雖然號稱兵力百萬,然而沒有。特別是到了明朝晚期,大明的精銳是打一場少一批,到了最後勝算可以說沒有了。
當然,大明失敗的表現,很大一方面原因還是因為皇帝不行。就算是萬曆多活幾年,滿族也好不了,不是天啟年紀小,熊廷弼不去職,遼陽和瀋陽等城池可不會被內應打開城門。最後的崇禎,因為長於深宮婦人手中,不懂軍事和權謀,才給了滿族做大的機會。就算是張居正時期的大明,都能碾死滿族。
大明還有一個致命的痼疾在消磨著朝廷的財政,那就是無孔不入的腐敗。其中,最大的腐敗就在於軍隊,根據1620年的數據,大明在軍隊薪資方面花費了2000萬兩白銀,幾乎佔據當年收入的2/3,這個數字在名義上是發給123萬名士兵的,但是實際上,此時真正的士兵總數還不到50萬人,這其中的73萬人全都是官員虛報的名額,官員們通過這些空額蒙蔽朝廷,從而貪墨空餉,佔公家的便宜。就連京城的禁衛軍也不能倖免,比如帝國的四衛軍在弘治年間有1萬騎兵和3萬步兵,但是到了嘉靖年間,卻只剩下了5000人,而馬則是一匹都沒有,以至於俺答可以在京城城郊燒殺搶掠、為所欲為。但是官員們明顯還不知足,他們不但吃了這些空餉,連本該屬於那50萬人的也要趁機貪墨。這也就導致了明朝軍隊的很多裝備老化嚴重、質量低劣,還會因為欠餉而譁變。就像明朝將領熊廷弼記得那樣:「時至寒冬,見士卒裸體穿甲,身無存棉,乃心如刀割,恨不得以身受之。」明朝的很多士兵,到了冬天,連件棉衣都穿不上,再加上經常欠餉,人家憑什麼給你賣命?可以說,大明的財政困難直接導致了大明軍事上的失敗,很多明朝士兵作戰時不僅士氣低落,甚至因為欠餉還主動投靠了清朝,他們帶過去的火器讓清朝如虎添翼,使得大明連火器這最後一點優勢都喪失殆盡。
士紳不納稅、土地兼併、海禁政策以及長期的腐敗終於拖垮了大明的財政,直接導致了大明的滅亡。面對捉襟見肘的國庫,崇禎近乎哀求的請求大臣們解囊相助,幫助國家渡過難關。但是大臣們吞吞吐吐,只拿出了1萬兩白銀,而等到李自成入北京後,他的手下劉宗敏挨個對大臣們進行輪番拷打,這一打,居然打出了7000萬兩白銀之巨,足足相當於大明兩年半的財政收入,北京一地的官員尚且如此,那更為富庶的江南又有多少隱藏的稅源呢?當一個國家受益最多的階層不願為這個國家再付出分毫時,這個國家,也就離死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