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看歷史都會喜歡縱向看,這樣更具有歷史連貫性和邏輯性。但我們也喜歡橫著看這樣在對比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大洋彼岸的風採。如果孔子和柏拉圖他們有機會交流的話,相信他們一定是快樂的。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
後來發現原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儘管受到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們的思想一直是活躍的,他們都是始終處於進步狀態的。試想如果清王朝的統治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很早的時候,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又是何景象。
今天我們來看看大明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我們都說大明的統治是非常黑暗的,甚至是荒唐的,那麼跨越大洋,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歐洲的社會是怎麼樣的?
明朝的統治時間是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即就是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的近乎三百年的時間。這一時期被很多史學家認為是帝國政治持續發展的時期。
皇權高度統一,中央集權不斷加強,這與後來崛起的大清是高度統一的。明朝的統治被籠罩在專制黑暗與保守之下,結果大清比大明更專制更保守。
正是由於當時的閉關鎖國使得我國的發展落後於西方,沒有趕上第一次的工業革命。因此很多史學家把明朝視為中國落後於西方社會的「禍根」。
但我們如果細看清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我們會發現大明依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是充滿了智慧的。
在公元1368年,也就是大明剛剛建立的時候,此時的中國已經處在穩定之中了。雖然經過了改朝換代的大規模戰爭,但是百姓在短暫的戰火後是可以獲得修養與生息的。那麼此時的歐洲是怎麼樣的呢?
此時的歐洲確實還是處於黑暗的中世紀時代(476—公元15世紀)。我們為什麼會說中世紀是黑暗的?黑死病大家都是聽說過的,最為一種大規模的傳染病,黑死病持續肆虐在歐洲大陸上。
此時的黑死病使得歐洲大陸隆重在一片陰霾之下,充滿了瘟疫饑荒和暴力。另外此時的歐洲大陸上,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掠奪性戰爭,英法戰爭長達百年之久(1337-1453),很多貴族和國王為爭奪經濟控制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一時間使得當時的社會矛盾也非常尖銳。這加速了當時的政治和社會動蕩。人們的精神世界此時仍然被羅馬天主教會所束縛著。
在13世紀的時候,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力達到頂峰,此後一直保持著這種頂級的權威,直到15世紀的時候。教皇是權力的象徵,政教合一的情況下,教皇的世界也是層層分級,瘋狂搜刮百姓的財富。
教皇對世俗統治者普遍具有統治權力。或許大家還聽說過一種經院哲學,正是這個時期的產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期的歐洲與大明相比其實也並沒有先進到哪兒去。
到了14世紀的時候,教會開始分裂,此時的基督教教會正在走向腐化與衰敗。此時正是明朝剛剛建國之初。
綜合來看這一時期的歐洲還是羅馬天主教會盛行,並沒有先進到哪兒去,不管是在政治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歐洲社會在這一時期都是具有強大的韌性的。
歐洲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起步於十四世紀初或者說是十四世紀中期。此時在地中海一帶的一些城市開始使用新的生產組織方式。或者是管理方式。在十四世紀後半期的時候,歐洲社會普遍先進起來了。
工業生產者開始使用腳踏紡車,腳踏織布機,水力和風力發動機等機器,這使得歐洲社會的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歐洲社會的資本主義萌芽不斷發展,很多國家開始了漫長的原始資本積累的過程。
例如在明朝弘治十三年的時候,出現在德意志北市區的,作為商業和軍事同盟的組織已經達到2000多個。他們的傳統的商業部門此時已經開始普遍使用現代化的生產工具。
到了15世紀的時候,此時歐洲思想界開始出現文藝復興。一時間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思想反作用於政治和經濟。使得整個歐洲社會的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此時的大明王朝是逐漸走向衰落的,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得此時的土地兼併非常嚴重,這也是早期的一種資本積累。
但是土地兼併使得當時的流民問題很嚴重,一時間流民不斷,嚴重地危害到了大明朝的統治。
但總體上來說這種潮流是難以阻擋的,在明中葉以後,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也出現了很多的僱傭勞動力。
僱傭關係的出現是當時商品經濟得到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當時在文化上,大明也是不遜於歐洲的,我國在11世紀發明了火藥,此後一直被改進並且傳入歐洲並被運用到歐亞戰爭中。
總結:
我國的科技和文化在這個階段內也非常的繁榮,王陽明的心學和李贄等人「新思想」的出現使得當時的學術文化界也是非常繁榮。
在對外交流上,鄭和下西洋多次,西方的傳教士和商業團隊也相繼進入中國。因此綜合來看,在大明時代,我國還是世界白銀資本市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