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2021-01-10 史書記

我們一般看歷史都會喜歡縱向看,這樣更具有歷史連貫性和邏輯性。但我們也喜歡橫著看這樣在對比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大洋彼岸的風採。如果孔子和柏拉圖他們有機會交流的話,相信他們一定是快樂的。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

後來發現原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儘管受到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們的思想一直是活躍的,他們都是始終處於進步狀態的。試想如果清王朝的統治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很早的時候,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又是何景象。

今天我們來看看大明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我們都說大明的統治是非常黑暗的,甚至是荒唐的,那麼跨越大洋,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歐洲的社會是怎麼樣的?

明朝的統治時間是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即就是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的近乎三百年的時間。這一時期被很多史學家認為是帝國政治持續發展的時期。

皇權高度統一,中央集權不斷加強,這與後來崛起的大清是高度統一的。明朝的統治被籠罩在專制黑暗與保守之下,結果大清比大明更專制更保守。

正是由於當時的閉關鎖國使得我國的發展落後於西方,沒有趕上第一次的工業革命。因此很多史學家把明朝視為中國落後於西方社會的「禍根」。

但我們如果細看清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我們會發現大明依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是充滿了智慧的。

在公元1368年,也就是大明剛剛建立的時候,此時的中國已經處在穩定之中了。雖然經過了改朝換代的大規模戰爭,但是百姓在短暫的戰火後是可以獲得修養與生息的。那麼此時的歐洲是怎麼樣的呢?

此時的歐洲確實還是處於黑暗的中世紀時代(476—公元15世紀)。我們為什麼會說中世紀是黑暗的?黑死病大家都是聽說過的,最為一種大規模的傳染病,黑死病持續肆虐在歐洲大陸上。

此時的黑死病使得歐洲大陸隆重在一片陰霾之下,充滿了瘟疫饑荒和暴力。另外此時的歐洲大陸上,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掠奪性戰爭,英法戰爭長達百年之久(1337-1453),很多貴族和國王為爭奪經濟控制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一時間使得當時的社會矛盾也非常尖銳。這加速了當時的政治和社會動蕩。人們的精神世界此時仍然被羅馬天主教會所束縛著。

在13世紀的時候,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力達到頂峰,此後一直保持著這種頂級的權威,直到15世紀的時候。教皇是權力的象徵,政教合一的情況下,教皇的世界也是層層分級,瘋狂搜刮百姓的財富。

教皇對世俗統治者普遍具有統治權力。或許大家還聽說過一種經院哲學,正是這個時期的產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期的歐洲與大明相比其實也並沒有先進到哪兒去。

到了14世紀的時候,教會開始分裂,此時的基督教教會正在走向腐化與衰敗。此時正是明朝剛剛建國之初。

綜合來看這一時期的歐洲還是羅馬天主教會盛行,並沒有先進到哪兒去,不管是在政治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歐洲社會在這一時期都是具有強大的韌性的。

歐洲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起步於十四世紀初或者說是十四世紀中期。此時在地中海一帶的一些城市開始使用新的生產組織方式。或者是管理方式。在十四世紀後半期的時候,歐洲社會普遍先進起來了。

工業生產者開始使用腳踏紡車,腳踏織布機,水力和風力發動機等機器,這使得歐洲社會的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歐洲社會的資本主義萌芽不斷發展,很多國家開始了漫長的原始資本積累的過程。

例如在明朝弘治十三年的時候,出現在德意志北市區的,作為商業和軍事同盟的組織已經達到2000多個。他們的傳統的商業部門此時已經開始普遍使用現代化的生產工具。

到了15世紀的時候,此時歐洲思想界開始出現文藝復興。一時間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思想反作用於政治和經濟。使得整個歐洲社會的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此時的大明王朝是逐漸走向衰落的,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得此時的土地兼併非常嚴重,這也是早期的一種資本積累。

但是土地兼併使得當時的流民問題很嚴重,一時間流民不斷,嚴重地危害到了大明朝的統治。

但總體上來說這種潮流是難以阻擋的,在明中葉以後,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也出現了很多的僱傭勞動力。

僱傭關係的出現是當時商品經濟得到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當時在文化上,大明也是不遜於歐洲的,我國在11世紀發明了火藥,此後一直被改進並且傳入歐洲並被運用到歐亞戰爭中。

總結:

我國的科技和文化在這個階段內也非常的繁榮,王陽明的心學和李贄等人「新思想」的出現使得當時的學術文化界也是非常繁榮。

在對外交流上,鄭和下西洋多次,西方的傳教士和商業團隊也相繼進入中國。因此綜合來看,在大明時代,我國還是世界白銀資本市場的中心。

相關焦點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中世紀歐洲真的如傳說中那樣黑暗封閉嗎? | 循跡曉講
    ,認為中世紀歐洲之所以如此黑暗和野蠻,是由於沒有實現大一統及沒有推廣郡縣制度的緣故。真實的中世紀歐洲,是窮困與富庶交替,神性與理性並存,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拓展的成長型社會。對中世紀歐洲的主要詬病之一,是由於宗教控制人們的日常生活,使得科技落後,在中國和伊斯蘭世界的科技躍進式發展的同時,歐洲卻丟失了羅馬時代的輝煌科技,成為完全不懂技術是何物的野蠻社會。實際上,在某些方面,中世紀歐洲的科技相比羅馬時代,不但沒有退步,反而是有所進步。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一,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西方歷史學家將歐洲分為三個時代: 古典時代:古希臘和羅馬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相輝映。)
  • 「明晚19:30直播」黎明前的黑暗:淺談歐洲中世紀
    談到歐洲中世紀,你會想到什麼?大多數人往往會把「黑暗」這段歷史的註解。畢竟,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起,歐洲進入了長達近千年的「混亂期」,各個封建國家之間戰亂頻仍,「黑死病」肆虐整個大陸,相比曾經輝煌的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時代,以及後來文藝復興之後思想解放、人文和科學繁榮的時代,這段歷史無疑是黑暗的。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中世紀歐洲的中國奢侈品,一個貴族家裡沒有這些都不好意思叫貴族
    中世紀中世紀,英文為Middle Ages,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到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結束,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的一個中間時期。這個時期的歐洲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全面停滯,貴族和平民地位天差地別,階級固化極為牢固,所以中世紀在歐美歷史中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
  • 中世紀黑暗之下,理性覺醒的暗流湧動
    如今,提到中世紀人們往往自動用黑暗來形容,中世紀的黑暗似乎成為大眾的固有印象。然而,經歷了近千年的漫長旅程,中世紀真的只有黑暗嗎?宗教籠罩之下的歐洲真的在哲學思想和科學文化上完全停滯不前嗎? 主攻中世紀史的德國歷史學家約翰內斯·弗裡德並不贊同中世紀只有黑暗的觀點。
  • 黑暗中世紀是怎麼回事?黑暗中世紀真實存在的鳥嘴醫生究竟是怎樣的?
    我們常說的黑暗中世紀,其實就是歐洲的中世紀時期,也就是大約在395年到1500年之間,懂得歷史的同學們,可能知道羅馬帝國被狄奧多西一世一分為二,也就是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成立的時間就是395年。在這之後,羅馬帝國逐漸開始衰敗,於476年和1453年,西,東羅馬帝國相繼滅亡。
  •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黑麵包,當時中國人在吃啥
    提到「黑暗料理」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會不由地聯想到一千多年前歐洲人的食物——那時的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和黑麵包。當時正處於中世紀的歐洲大陸,似乎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歐洲人民的飲食結構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始終依靠著那些只能果腹,但沒有滋味的東西。
  • 從歐洲中世紀史看美劇《權力的遊戲》
    這部劇在網絡上被稱為神劇,8年引發了無數網友的追捧,但其實這部劇對新人並不太友好,很多劇情無法理解,究其原因呢,主要是因為劇中涉及到以歐洲特別是英國中世紀政治、文化為原型的場景。而且,因為原著是虛構的,那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那麼,我們就試圖從歐洲中世紀歷史的角度來解讀劇中的一些主要設定,來理解劇中的一些有趣的設定。
  • 歐洲中世紀音樂
    中世紀音樂指歐洲自公元500年至1400年左右的音樂,有歌曲、器樂作品和禮儀音樂等種類。中世紀音樂是古典音樂中的一個時代,包括用於教堂的神聖音樂以及世俗音樂、非宗教音樂。
  • 中世紀真的黑暗嗎?
    「漫長」和「黑暗」兩個詞一起出現。而中世紀的藝術,則常被貼上「呆板」「僵硬」甚至「醜陋」的標籤,比如,我們看到在「君士坦丁凱旋門」的浮雕上,左邊的人以及前面和後面的人,頭部一樣高,沒有前後位置的明確表達,也就是說幾乎沒有對空間的表現,而其實在這之前的羅馬藝術時期,已經出現了漸次浮雕的手法,可以表現出空間的幻覺。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因為在君士坦丁時期,羅馬的藝術衰落了?沒有可以雕出具有現實感作品的雕刻家了?
  • 淺析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與同時期明朝服飾的比較
    其實中西方的服飾在文化歷史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隨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兩者在相互碰撞中必然會產生變化。而且兩者之間在碰撞中甚至產生了相互融合的跡象。因為明朝和西方的文藝復興屬於一個時期,但是由於兩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不同,所以才創造出了不一樣的服飾文化發展。
  • 中世紀歐洲貴族的美味,怎麼吃得下去的呢?網友:美食界的恥辱
    眾所周知,世界上面的美食文化都是在歷史中不斷延續和發展的,從剛開始的摸索階段到後面的自我創意料理,每一個時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發展歷史和文明。每一個地方由於歷史發展文化的不一樣,在美食上面就會形成屬於自己的見解和詮釋。
  • 中世紀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與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深懂「深耕細作」原理的古代中國相比,古代歐洲的農業在世界歷史上似乎一直以來都默默無聞,進入中世紀之後,歐洲的中世紀農業才開始緩慢發展,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的鄉村農業發展一度出現停滯和倒退,直到英國在17世紀中葉開展「農業革命」之後,歐洲的農業水平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教育體系
    文藝復興時期,是指歐洲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末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時期。這個時間段的歐洲經過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代表著封建領主和舊貴族階級的封建制度逐漸衰落,而以新城市公民階層代表的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 在中世紀時代
    說到歐洲歷史上的「獵巫」,人們怎麼看?那是黑暗的中世紀,因為每個人都迷信,所以當發生意外或災難時,他們認為是女巫在做奇怪的事。當社區中有人被指控巫術時,被告人如何處理?被憤怒的人私刑還是通過某些審判程序定罪?
  • 10部中世紀歐洲鐵甲雄獅戰爭題材電影,領略歐洲大型古裝片!
    中世紀是歐洲的一個時代,一般指西羅馬帝國至東羅馬帝國滅亡的這段時間內,不過也有另一種不同的說法,說中世紀是在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這段時間,中世紀在歐洲歷史上被稱作
  • 明朝時期的世界,還有比大明更強大的帝國嗎?
    許多人將我國近代的落後歸咎於清朝這個非漢族建立的政權,仿佛換一個漢人做皇帝我國便依然是天朝上國,那麼明朝能擔得起這個重任嗎?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明朝時期的世界,是否存在比大明更強大的帝國呢?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一、中世紀同期中歐盔甲對比10世紀的拜佔庭式地下墓碑裝甲可能是中世紀最早的歐洲全身裝甲,也是這一時期歐洲唯一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