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2020-12-22 老妹愛歷史

前言:

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一、中世紀同期中歐盔甲對比

10世紀的拜佔庭式地下墓碑裝甲可能是中世紀最早的歐洲全身裝甲,也是這一時期歐洲唯一的形式。盾牌是歐洲防禦裝備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拜佔庭時期在內的這一時期,幾乎所有歐洲盔甲都只能保護軀幹、腹股溝和上臂,馬甲幾乎不存在。除拜佔庭外,盔甲很可能不在戰爭用途中。

在同一時期,即公元900-1000年,我國正處於五代十國的戰亂年代。這時期,我國古代的盔甲通常會覆蓋身體的大部分,即使不是整個身體。它們主要由層狀構造,並由板甲加固。通常會描繪出馬甲,中國裝甲大部分是在類似現代車間的煉鐵廠以標準化形式生產的。

在中世紀,歐洲盔甲顯然更加複雜,胸甲的設計使歐洲盔甲比中國人更能包裹軀幹,盔甲更好地保護穿戴者。但是,在冶金學中,大多數歐洲盔甲(至1500年)通常碳含量低,在冶金質量上可能不及當代中國盔甲。

二、中國與歐洲盔甲哪裡不同?

1、盔甲的重量不一樣

事實是,當歐洲進入公元1257年這樣的中世紀時代時,那時歐洲的騎士全副武裝,盔甲武裝到牙齒,看起來沒有絲毫破綻。

此時,中國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熱戰,而重型盔甲在這種戰鬥中被證明是無用的。因此我國古代的盔甲變得越來越輕,輕盔甲開啟快速發展實際上是在宋明時期。當時,我國盔甲由於鋼鐵的冶煉技術更高(含碳量更合適),所以我國古代的輕盔甲是優於歐洲的。

2、鎧甲的設計目標不同

我國古代的戰爭與歐洲的戰爭截然不同,我們古代有遊牧民族騎馬,並不斷射擊弓箭。因此,最致命的武器不是劍或長矛,而是箭。盔甲應該足夠輕,以使戰士能夠抓住不斷向自己射擊的遊牧民族,並且在防禦箭時也應足夠堅固。

最後唐朝開發了上圖所示的裝甲,複合板裝甲,裡面有棉布,外面有皮革裝甲,而鋼板則充滿了皮革。而且該裝甲既能很好地防禦劍刃,又能很好地防禦箭矢,並且易於大規模生產,在一些精銳的軍隊中,例如唐朝皇帝的六位主要帝國禁衛軍(每人1.5萬名士兵),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盔甲。

三、中國與歐洲盔甲實戰效果

1、唐朝的禁衛軍

公元757年,在唐朝,突厥叛軍於襲擊唐朝都城時,李嗣業將軍(身高2.1米的巨型武士)脫下盔甲,赤身裸體地率領1000名士兵穿著明亮的盔甲,並用一種名為陌刀的巨型刀刃,刀片非常昂貴,一個刀片等於省級軍官三年的收入。

史料記載說:"當禁衛軍走進敵人的中心處,他們就像一堵牆,鎧甲如此閃亮,敢於阻止李將軍和他的手下的任何突厥人都被切成碎片。" 突厥將軍在此戰中感到震驚並下令撤退,李將軍的勇敢舉止幫助皇帝贏得了那場關鍵的戰鬥。

2、西班牙徵服者

在歐洲幾個世紀以來,裝甲騎士一直統治著戰場,諸如穿甲劍之類的武器,是專門設計用來刺穿裝甲並擊敗他們的。當西班牙徵服者在歐洲大陸到處入侵時,大多數徵服者都穿著全套盔甲,包括沉重的胸甲、手臂以及對頸部和喉嚨的保護,甚至連需要運動的身體部位(如肘部和肩膀)也受到一系列重疊板的保護,稱為護腿。

這意味著在完全裝甲的徵服者身上幾乎沒有脆弱的部位,全套金屬裝甲重約60磅,重量均勻地分布在身體上。這樣可以長時間穿著而不會造成很大的疲勞,所以西班牙徵服者輕而易舉的徵服了歐洲很多地方。

結語

如前所述,中國和同時期歐洲的盔甲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都是為了實現更高的作戰效果。

縱觀歷史,從公元500至1100年,中國盔甲在各個方面都比歐洲盔甲更好。從1100年到1300年,歐洲不再用片狀盔甲,以使盔甲可以覆蓋更多的身體。

在14世紀之後,歐洲的裝甲技術雖然更為先進,但實際上中國同時期的裝甲技術也沒有真正落後。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盔甲之美淺析
    中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一般來說,中國以「斬」、「打」、「扎」、「射」、「城」、「火」、「暗」、「甲」八個類別對中國古代兵器進行分類。
  • 中國古代盔甲為什麼沒有面具防護?老祖宗難道沒有想到嗎?
    鎧甲的起源到了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戰爭規模的不斷增大和戰爭形式的多種多樣,人們開始成流水線式的產出少量的鐵甲和青銅甲。而這時的鎧甲的顯著特點就是出現了等級變化和士兵的等級和兵種不同,所穿的鎧甲形制也有不同。到了漢朝,漢代鎧甲的在形式開始變得更加複雜,除了最初的為保護胸部和背部的身甲外,也開始出現為了保護頭部的護甲。
  • 數一數古代有名的盔甲
    中國古時候朝代眾多,戰爭頻發,作為戰鬥時最主要防禦武器的鎧甲也是千式百樣,種類繁多。下面就帶大家來數一數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盔甲。首先當數秦代鐵甲,秦代鐵甲是兵馬俑中最常見的樣式,這類鐵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古代歐洲和古代中國的《農民起義》有何區別?
    在歷史愛好者圈子裡,一個常見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有成功的農民起義,而歐洲沒有?」 不幸的是,這是一個偽命題。正如高爾基所說,世界各地的傳統社會農民都沒有什麼差別,農民起義其實也沒有太大差別。
  • 古代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元軍的札甲元朝時期,生活在中國的犀牛和大象在持續獵殺之下趨於滅絕,皮甲大多採用牛皮材質。此時,皮甲經歷了從羅圈甲、札甲到魚鱗甲轉變,見證了蒙古大軍由弱到強的轉變。古代大規模裝備鐵甲始於春秋時期。《荀子·議兵篇》有云:「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這裡的「三屬之甲」指的是從上身、髀部、脛部等三部分組成的整套鎧甲。在實戰中,鐵製札甲是出鏡率最高的盔甲。
  • 古代盔甲為何多是黑色和紅色,給盔甲刷漆真能提高防禦力嗎?
    編者按:一些甲冑愛好者可能會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日本保存下來的不少古代盔甲不是黑色就是紅色。而在中國的古文獻中,盔甲也有很明顯的的紅黑色。比如出現過,玄犀甲和朱犀甲,即黑色和紅色皮甲。這是怎麼回事呢?▲韓國發現的唐代皮甲而古代盔甲成本很高,以至於早期只有車兵有全裝重甲(曾侯乙墓盔甲疑似給車兵或者高級軍官使用)。這其中漆的使用,也是導致盔甲很貴的一個重要原因。
  • 為什麼中國史上沒有出現類似歐洲的全身板甲?
    喜歡古代盔甲的朋友們大多都會有一個問題,板甲防禦力和防禦面積都很高,看起來也很帥,為什麼中國沒有點出板甲科技樹。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強作解的謠傳。比如板甲不靈活摔倒起不來,板甲太重需要用槓桿把人吊上馬背。但實際上板甲靈活性不低,也並沒有那麼重,不然首先受不了的就是馬匹。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如果孔子和柏拉圖他們有機會交流的話,相信他們一定是快樂的。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後來發現原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儘管受到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們的思想一直是活躍的,他們都是始終處於進步狀態的。試想如果清王朝的統治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很早的時候,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又是何景象。
  • 迪士尼《花木蘭》豆瓣評分撲街,歷史學者:古代百姓家沒盔甲
    是典型的美式婦女地位低,而YY中國古代女性社會地位低,以花木蘭的南北朝時代背景來說,恰恰是中國女性社會最高的時代,如果說南宋以來隨著程朱理學的發展,女性的社會地位遭受打壓,還算有跡可循,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性,真的是「健婦持門戶,勝一大丈夫」。
  • 古代中國城市防守靠的是城牆,而西方靠的是城堡,二者有何差異?
    古代中國靠馬面角樓防守城池,歐洲靠城堡稜堡防守外敵。馬面和角樓是軍事建築中比較前期的建築,因為中國的工程量浩大,所以在軍事建築上沒有西方進化的快,所以明清主要城池防禦停留在這個階段。土木堡之變中的土木堡就是一個城堡,距離土木堡25裡的懷來城才是城市,具備城牆的強大防衛能力,歐洲的稜堡就是一個城堡,容易被輕易圍困,斷絕水源糧道。中國古代城堡稱為「塢」,就是一個地方豪強建造的個人堡壘。無論中外,孤城不敗比比皆是,而城堡幾乎一攻就潰。
  • 古代私藏盔甲罪有多重?比今天私藏槍枝罰的還狠
    古代私藏盔甲是重罪,相信不少人都在影視劇裡面看到過,因為在某個人家裡查出了盔甲,認為這傢伙謀反,直接就斬了。那麼,在古代,私藏盔甲罪有多重?古代的盔甲相當於今天的什麼?為什麼古人管得這麼嚴?《元史》裡面就記載,私藏一套完整的盔甲,是死罪。
  • 看了才知道,古裝劇裡的盔甲與歷史真實盔甲差距有多大
    那麼,中國古代盔甲形制究竟是怎樣的?哪些影視劇中的盔甲是靠譜的,哪些又是不靠譜的呢?秦漢——皮革盔甲當道參考劇作:《楚漢傳奇》提到秦漢時期的影視劇,盔甲製作最不靠譜的,應該要數李仁港拍的《鴻門宴傳奇》。這部電影的服裝和人物造型的特點,與其說是中國歷史上秦漢交際之時的服裝,倒不如說是日本戰國武士的裝束打扮。
  • 第二期:中國盔甲高速發展的同時,國外鎧甲發展又如何?
    兩晉時期的中國盔甲並沒有出現創新,直到公元420年至589年的南北朝時期,,人馬具裝的重騎兵開始流行,中國盔甲出現了很大的發展。南北朝時期的盔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戰略》中這樣提到波斯人:「他們穿著全身盔甲和鎖子甲,而且在戰馬掛著弓和劍」。在奪橋之戰中,塔巴裡記述那些重騎兵:「身著鎖子衫,而且騎兵身著獨特的徽章」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當時的薩珊波斯的重騎兵,基本都是穿著鎖子甲的。和南北朝時期半身板甲的明光鎧甚至硬質札甲比起來防禦力都要低一些。
  • 最完備的一套鐵質戰馬具裝鎧甲與重騎兵盔甲——喇嘛洞十六國時期
    中國古代在很早的時候就考慮到為戰馬提供防護。在諸多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武士墓葬(以楚國居多,主要原因在於南方的氣候與土壤環境利於一些文物的保存)中,就出土了多套武士盔甲與戰馬護甲。河南省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中出土過彩繪馬甲殘片,其中貼金彩繪馬胄保存的比較完整。
  • 古代將領到哪兒都穿著盔甲?你怕不是想中風!要顯擺其實可以穿這個!
    首先,我們要知道,盔甲為了防護性,中間需要緩衝,所以其實本身不是很貼身。一些動漫裡那種貼身盔甲,實戰中很容易受內傷的,哪怕歐洲的板甲設計得雖然很塑形,但也都不完全貼身。最重要的是盔甲裡面是要穿內襯的,一般內襯會選擇厚厚的麻布衣或者棉衣。在秦俑裡,我們看秦俑的袖子非常厚,但是又不像冬裝,這就是為了穿內襯。
  • 超長待機的皮質盔甲,為何一直沒有被鐵甲所取代?
    皮甲是一種歷史很久的盔甲形制,根據字面意思也可以知道,其主要的製作材料就是動物的皮革。由於這種盔甲製作工藝相對簡單,主要製作材料也不難獲得,所以在鐵甲沒有普及的年代,皮甲是軍隊防護裝備的首選。皮甲的由來從何而來?
  • 【盔甲·二】盔甲的價值和作用
    盔甲是古代軍隊重要的防護裝備。盔甲大多由鐵片或硬皮革製成,因此質量較重,同時具備一定的剛性。在多數情況下,盔甲穿在身上時,並不能像普通布料製成的衣物一樣柔軟貼身。盔甲的穿戴又稱「披掛」或「披甲」,「披」即有指盔甲不貼身之意。▲清代盔甲,故宮博物院藏影視劇中的古代軍隊大多全員披甲,但實際上則未必如此。
  • 「防彈衣」居然是由古代「盔甲」演變而來的?那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
    古往今來,有武器,自然就有防護器具,防彈衣其實就是由古代鎧甲演變而來,歷朝歷代都有其特色鎧甲,比如外形和材料的改變,但作用都是一致的,為了保護戰士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