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一、中世紀同期中歐盔甲對比
10世紀的拜佔庭式地下墓碑裝甲可能是中世紀最早的歐洲全身裝甲,也是這一時期歐洲唯一的形式。盾牌是歐洲防禦裝備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拜佔庭時期在內的這一時期,幾乎所有歐洲盔甲都只能保護軀幹、腹股溝和上臂,馬甲幾乎不存在。除拜佔庭外,盔甲很可能不在戰爭用途中。
在同一時期,即公元900-1000年,我國正處於五代十國的戰亂年代。這時期,我國古代的盔甲通常會覆蓋身體的大部分,即使不是整個身體。它們主要由層狀構造,並由板甲加固。通常會描繪出馬甲,中國裝甲大部分是在類似現代車間的煉鐵廠以標準化形式生產的。
在中世紀,歐洲盔甲顯然更加複雜,胸甲的設計使歐洲盔甲比中國人更能包裹軀幹,盔甲更好地保護穿戴者。但是,在冶金學中,大多數歐洲盔甲(至1500年)通常碳含量低,在冶金質量上可能不及當代中國盔甲。
二、中國與歐洲盔甲哪裡不同?
1、盔甲的重量不一樣
事實是,當歐洲進入公元1257年這樣的中世紀時代時,那時歐洲的騎士全副武裝,盔甲武裝到牙齒,看起來沒有絲毫破綻。
此時,中國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熱戰,而重型盔甲在這種戰鬥中被證明是無用的。因此我國古代的盔甲變得越來越輕,輕盔甲開啟快速發展實際上是在宋明時期。當時,我國盔甲由於鋼鐵的冶煉技術更高(含碳量更合適),所以我國古代的輕盔甲是優於歐洲的。
2、鎧甲的設計目標不同
我國古代的戰爭與歐洲的戰爭截然不同,我們古代有遊牧民族騎馬,並不斷射擊弓箭。因此,最致命的武器不是劍或長矛,而是箭。盔甲應該足夠輕,以使戰士能夠抓住不斷向自己射擊的遊牧民族,並且在防禦箭時也應足夠堅固。
最後唐朝開發了上圖所示的裝甲,複合板裝甲,裡面有棉布,外面有皮革裝甲,而鋼板則充滿了皮革。而且該裝甲既能很好地防禦劍刃,又能很好地防禦箭矢,並且易於大規模生產,在一些精銳的軍隊中,例如唐朝皇帝的六位主要帝國禁衛軍(每人1.5萬名士兵),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盔甲。
三、中國與歐洲盔甲實戰效果
1、唐朝的禁衛軍
公元757年,在唐朝,突厥叛軍於襲擊唐朝都城時,李嗣業將軍(身高2.1米的巨型武士)脫下盔甲,赤身裸體地率領1000名士兵穿著明亮的盔甲,並用一種名為陌刀的巨型刀刃,刀片非常昂貴,一個刀片等於省級軍官三年的收入。
史料記載說:"當禁衛軍走進敵人的中心處,他們就像一堵牆,鎧甲如此閃亮,敢於阻止李將軍和他的手下的任何突厥人都被切成碎片。" 突厥將軍在此戰中感到震驚並下令撤退,李將軍的勇敢舉止幫助皇帝贏得了那場關鍵的戰鬥。
2、西班牙徵服者
在歐洲幾個世紀以來,裝甲騎士一直統治著戰場,諸如穿甲劍之類的武器,是專門設計用來刺穿裝甲並擊敗他們的。當西班牙徵服者在歐洲大陸到處入侵時,大多數徵服者都穿著全套盔甲,包括沉重的胸甲、手臂以及對頸部和喉嚨的保護,甚至連需要運動的身體部位(如肘部和肩膀)也受到一系列重疊板的保護,稱為護腿。
這意味著在完全裝甲的徵服者身上幾乎沒有脆弱的部位,全套金屬裝甲重約60磅,重量均勻地分布在身體上。這樣可以長時間穿著而不會造成很大的疲勞,所以西班牙徵服者輕而易舉的徵服了歐洲很多地方。
結語
如前所述,中國和同時期歐洲的盔甲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都是為了實現更高的作戰效果。
縱觀歷史,從公元500至1100年,中國盔甲在各個方面都比歐洲盔甲更好。從1100年到1300年,歐洲不再用片狀盔甲,以使盔甲可以覆蓋更多的身體。
在14世紀之後,歐洲的裝甲技術雖然更為先進,但實際上中國同時期的裝甲技術也沒有真正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