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領到哪兒都穿著盔甲?你怕不是想中風!要顯擺其實可以穿這個!

2021-02-12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在一些電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武將在平時,例如上朝開會,辦公室辦公之類,也都一身盔甲。那麼,電視劇裡所演的是真實的嗎?古代武將平時也穿鎧甲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盔甲為了防護性,中間需要緩衝,所以其實本身不是很貼身。一些動漫裡那種貼身盔甲,實戰中很容易受內傷的,哪怕歐洲的板甲設計得雖然很塑形,但也都不完全貼身。最重要的是盔甲裡面是要穿內襯的,一般內襯會選擇厚厚的麻布衣或者棉衣。在秦俑裡,我們看秦俑的袖子非常厚,但是又不像冬裝,這就是為了穿內襯。

冷研之前寫過,古代軍人好得卸甲風,其中主要原因是出汗太多、毛孔大張,又因為需要厚厚的內襯,仗打完了圖涼快,結果就得了卸甲風。所以實戰鎧甲沒人會日常穿著,因為那樣太遭罪了。但在一些活動上,也需要一些用來顯示門面的盔甲。於是,美觀第一位、實用第二位的禮儀甲就出現了。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那種武臣的禮儀甲。在《唐會典》就記載過白布、皂絹、布背製成的幾種非實戰性盔甲。一些唐朝甲俑中,就有一些身穿著花花綠綠盔甲的士兵俑,從盔甲質感來看,其不是皮甲也不是鐵甲。這種甲可能就是所謂的絹甲,這種盔甲雖然有基本的盔甲結構,絲絹理論上也有一定防禦流矢的功能,但是從不少模擬的實際效果來看,其並不具備實戰價值。

這種禮儀甲到宋代依然存在,《宋史·儀衛志六》記載:「甲以布為裡,黃表之,青綠畫為甲文(紋),紅錦緣,青為下群,絳韋連膺,金銅鐵,長短至膝。前膺為人面二,自背連膺,纏以錦騰蛇(錦帶)。這種禮儀甲明顯繼承了唐代的絹甲,雖然不具備實戰能力,但是觀賞性還是有的。

到了清朝,因為火器的普及和威力的不斷加大。盔甲的作用也逐漸降低,盔甲慢慢的轉為裝飾品。在清朝的一些活動中,不光皇帝宗室要穿盔甲(為了標榜自身不忘本),一些文官也有所謂的職官甲。這些盔甲有的雖然看起來款式和正常實戰盔甲類似,但是在材質上差別很大。雖然電視劇中的清代實戰盔甲給人感覺就像大棉襖,但是冷研以前有文專門介紹過這種布面鐵甲,看似大棉襖,但底下是釘有甲片的。而沒有那種實戰甲片的,就直接成為了禮儀甲,比如順治皇帝的盔甲。

這件甲為上衣下裳款式,雖然有鐵盔和左右護腋,加左右護肩外,還加一個護心鏡,看起來似乎是實戰甲。但是我們來看看這幅盔甲的材料:根據隨甲的黃木牌上面的墨書記錄:這幅盔甲材料是藍地人字紋錦面,這種人字紋又稱鎖子紋。所以這件盔甲又稱鎖子錦甲。雖然裳幅上排有鋼葉5道,左右衣袖也排上下鋼葉各一道,但是很明顯這是裝飾用的。在這件盔甲的袖腕部有鏤飾金累絲雲龍紋,鑲嵌珊瑚珠、青金石、綠松石等珠寶,護肩接衣處還有鏤空金累絲雲龍紋及八寶吉祥圖案,並鑲嵌珊瑚珠、珍珠、青金石、綠松石等。上衣前胸部懸一圓形護心鏡,鏡周邊鏤飾金累絲雲龍紋。從身甲的裝飾和材料看很明顯是彰顯皇權的禮儀甲。①

相比身甲,頭盔裝飾也非常豪華,頭盔是不但有金累絲雲龍紋和如意雲紋,盔上飾四道金梁,各嵌飾一條鏤金累絲降龍,在金飾上又鑲嵌珊瑚珠、青金石、綠松石、螺鈿珠、珍珠等。纓管下部為鏤空金累絲盤龍鼓形盤,管頂嵌一顆東珠,纓管的盔纓是用貂皮製成的。頭盔的護耳、護頸,和身甲一樣材質為藍地人字紋錦,石青緞緣,兵布慢銅鍍金釘。左右耳處有鏤空升龍金圓花。除了豪華的盔甲,根據木牌的記錄,穿這幅盔甲時還要搭配嵌珊瑚假珠石鍍金玲瓏腰刀一口。可以說,這種盔甲給人一種非常華貴的感覺。

除了皇帝的盔甲外,清朝後期,不論文官武官的盔甲在款式上也變得追求禮儀化,在一些老照片中,比如袁世凱仍然穿著他的職官甲,雖然當時線膛槍都出現了。下圖中這個外國人穿著的和袁世凱的類似,但是頭盔沒有袁世凱的華麗。這兩件盔甲給人的感覺質地很軟,很明顯這底下沒有甲片。上面的銅釘主要用來裝飾。這種盔甲自然是平常可以穿著的。另外,某地一個博物館自稱有秦良玉盔甲,但是從盔甲樣式還有質地來看,更像是是清代的禮儀甲。

▲網友所拍「秦良玉盔甲」

①「世祖章皇帝嵌珊瑚珠石紅銅鍍金月白錦緞面棉盔甲一副,嵌珊瑚假珠石銅鍍金鐵盔一頂,石青緞面盔襯帽一頂,金累絲盔纓一個,嵌珍珠一顆、東珠十八顆、染貂皮三十,甲褂一件,大荷包二件,遮窩二件,護肩二件,嵌珊瑚假珠石明裙一件、明袖二件,嵌珊瑚假珠石護心鏡一個。」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都說遼金世仇,金國卻靠這群契丹人暴打蒙古人

曹操:火燒赤壁?我是敗給了瘟疫!

天冷拉不了弓,君子館宋軍變「送」軍有何黑幕?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士兵穿盔甲行軍,斥候都是零散行動?真實的古代行軍打仗跟你們想的完全不一樣
    穿盔甲長途行軍,還真的有人穿著盔甲跑過馬拉松。畢竟古代一場仗打好幾個小時甚至打一天也是正常情況,穿上盔甲走百裡這個標準就可以證明士兵的體力,不會打起仗的時候沒打幾下就沒力氣了。一套盔甲造價不菲,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還很低下,自然是要優中選優,體格好的人才會作為精銳配發盔甲。
  • 士兵穿盔甲行軍,斥候是零散行動?古代行軍打仗跟你們想的不一樣
    編者按: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古代軍隊總是穿著鮮明的盔甲行軍,而《荀子·議兵篇》也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要穿齊盔甲帶好武器還有三天的糧食半天行軍百裡,也就是50公裡,要知道馬拉松也不過42.195公裡,這比馬拉松跑的都遠。所以古代士兵都是穿著盔甲行軍的嗎?
  • 古代將士打完仗,不管天氣多麼熱都不能脫掉盔甲?
    在古代戰爭當中,主要是以冷兵器為主,在兵器方面幾乎拉不開差距,你能生產的我也可以,因此取決於戰爭的基礎是兵力以及戰鬥力,除此之外就是防禦力,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的傷亡,士兵都會穿上盔甲,雖然盔甲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傷亡,但是也有劣勢那就是太重並且在天氣熱的時候會汗流浹背,渾身不舒服,即便是這樣士兵也不能脫掉盔甲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這裡要感謝一些專注於盔甲復原的匠師以及歷史愛好者,在近些年,華美而不失威武莊重的中國盔甲重新登上了熒幕。那今天呢,就由見識淺薄的我給大家粗略的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盔甲,它們真的如影視劇中那樣不堪一擊嗎?首先中國盔甲最早的出現在歷史記載中是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在血腥的「寒浞之亂」之後將近50年的時間,夏王朝陷入了各部落邦國的混戰之中,最終,這一混亂的局勢由夏朝第七位夏後姒杼親手結束,在夏後杼的軍隊壓服東夷的戰鬥之中,擅長射箭的東夷人,讓夏王朝的軍隊付出了慘重的傷亡,這時杼用獸皮製成了簡易的盔甲,士兵們穿在身上可以防禦東夷人的弓箭射擊,最終夏王朝平定了東夷人的叛亂
  •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
  • 古代私藏盔甲罪有多重?比今天私藏槍枝罰的還狠
    古代私藏盔甲是重罪,相信不少人都在影視劇裡面看到過,因為在某個人家裡查出了盔甲,認為這傢伙謀反,直接就斬了。那麼,在古代,私藏盔甲罪有多重?古代的盔甲相當於今天的什麼?為什麼古人管得這麼嚴?《元史》裡面就記載,私藏一套完整的盔甲,是死罪。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要放箭?
    冷兵器時代:弓箭無法射穿盔甲,為何古代打仗還拼命放箭?古代很多武器的發明,其實最初都不是為了打仗,比如弓箭,最初的發明其實是為了狩獵。當時的人們經常需要外出狩獵,為了防禦野獸,人類學會了用石頭等利器來進行自衛。後來,為了射程更遠,弓箭就誕生了。而後,火藥等兵器也隨之發明,盔甲也出現了。
  • 國人總穿日本鎧甲打仗,於是這位大叔開始修復中國古代鎧甲
    日本盔甲反觀中國的古代服飾……早期明光鎧也很符合人體工學:一套合格漂亮的鎧甲很貼身,你都可以穿著跳廣場舞明光鎧不是給步兵穿的而是給騎兵穿的,由於鎧甲太重步兵穿了會影響行軍以及作戰。但為騎兵所用卻是防禦力一流,用當時最強的馬進行衝撞也只是凹陷一個小坑,但強大的衝力會把骨頭陣折就是了。
  • 數一數古代有名的盔甲
    下面就帶大家來數一數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盔甲。首先當數秦代鐵甲,秦代鐵甲是兵馬俑中最常見的樣式,這類鐵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加上秦代鐵器已經發展較快,所以秦代的鐵甲相較秦代以前的盔甲防禦力已經大幅度提升,於是才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曠世偉績。
  • 看了才知道,古裝劇裡的盔甲與歷史真實盔甲差距有多大
    它其實模仿了日本平安時期後的前立,護耳則模仿了日本的吹返。如果你要問有沒有國產影視劇真正還原了「明光鎧」這個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鎧甲,只能推薦你去看看陳家林導演1990年的電視劇《唐明皇》和1994年的電視劇《武則天》。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古代將領標配啤酒肚,真的武藝高強嗎,將領:職業需要
    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分析分析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從畫裡來,我們就先說說這個畫的問題,說到畫,就離不開審美問題。古代國畫關於「將軍」的審美古代的審美跟現代當然是有著天壤之別,但其實,一個時代的審美,跟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是有著巨大聯繫的。
  • 越看古代盔甲,越覺得黃蓉的軟蝟甲真好
    我本來奇怪,就算少林派內功當真了得,以你小不年紀,也決計練不到這火候。」解開了心中一個疑團,甚是高興,笑道:「你這孩子,說話倒也老實。」——韋爵爺就靠這件寶衣,救了康熙,得了阿九的歡心。妙在他後來又向阿九望了一眼,卻見她淚水盈眶,泫然欲泣,心下奇怪。原來阿九心中正在想:「這件背心,我早該想到了。他……他……可不是也有這麼一件嗎?」——這個「他」,就是她無日或忘的袁承志了。
  • 古代士兵打仗當前鋒,是心甘情願,這讓很多現代人不解意思何在
    但是這裡卻有一個令人不解的點,為什麼古時候的士兵都願意站在前排?我們都知道,站在前排的士兵肯定是要比別人更多承受著更多敵人的攻擊,死亡率也要比後面的士兵高處很多。難道是因為古代的人們智商不高傻嗎?並不是這樣,這個原因是很簡單,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為什麼士兵們會搶著站前排打衝鋒吧。其實啊,站在前排者,大多是好勇鬥狠,裝備精良之徒。
  • 把明光鎧的護心鏡弄到肚皮上?《花木蘭》盔甲武備還真有良心復原
    我們現在常能看到的福建客家土樓可以說是受到塢堡影響,但是和塢堡區別還是比較大的。影片中的整個土樓並不是主人公他們家獨有的,說明類似聚族而居。其實要想貼合歷史,還可以去山西取景。在北方像山西城堡式大院也不少。當然福建也有方形的土樓更貼合塢堡,但是似乎圓形的客家土樓更適合西方人的審美吧?
  •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周亞夫私藏盔甲獲罪冤不冤
    按照周亞夫私藏的盔甲數量,按律會滿門抄斬,而不是處死他一個人那麼簡單了。秦代對於盔甲的管制態度其實在古代並非是每一個王朝都禁絕私人藏甲,主要管制的就是盔甲上的鐵甲片,所以在鐵盔甲尚未出現的春秋時期,官府並沒有管制私人藏甲,甚至還能用盔甲來交罰款。《秦律十八種》有規定:「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六日到旬,貲一盾,旬,貲一甲。」
  • 女扮男裝從軍12年都沒被發現,有這種可能嗎?(下)
    在這些劇中一般不是被看到碰到一些隱私部位或者不小心把一頭秀髮弄散男主都不會發現,但是這兩點對木蘭來說都不算事兒,第一點、頭髮的問題,如果拋去容顏和衣服這兩個因素,古代人判斷一個人是男是女和這個人的身份、年齡的主要方法就是看髮型。
  • 國產影視劇裡的盔甲: 沒有最不靠譜,只有更不靠譜
    不過,作為經典的三國劇,老版《三國演義》裡的盔甲卻是四不像。武將們身穿的精美鎧甲,是一部中日合拍電影《敦煌》的遺產,由日本道具師根據宋代盔甲資料製作。而漢代的盔甲,遠遠沒有進化到那麼高的水平。相比之下,此時的地中海和中東地區,已經出現了鐵製頭盔和魚鱗鐵甲。1968年發掘的滿城漢墓中,出土了完整的漢代鐵甲。它依然延續了皮甲的製作方式,用麻繩、皮條連接金屬片,做出來是這個樣子。1995年,考古工作者從江蘇徐州獅子山漢楚王陵墓中一共出土4領盔甲的上萬件鐵甲殘片,曾轟動我國的考古界。後來學者們復原了一套,頭盔和甲都用鐵片連綴而成,穿起來是這個樣子的。
  • 古代名將為何熱衷「啤酒肚」?軍隊審美風尚,啤酒肚將軍不怒自威
    古代將軍 挺著大肚皮,兩眉似星劍,兩瞳似銅鈴,直勾勾地盯著你仿佛要將你看穿一樣,這便是大多數歷朝歷代將士的模樣,也不知是古代畫師的原因還是古代將士本就是如此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