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士打完仗,不管天氣多麼熱都不能脫掉盔甲?

2020-12-23 謙謙談歷史

在古代戰爭當中,主要是以冷兵器為主,在兵器方面幾乎拉不開差距,你能生產的我也可以,因此取決於戰爭的基礎是兵力以及戰鬥力,除此之外就是防禦力,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的傷亡,士兵都會穿上盔甲,雖然盔甲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傷亡,但是也有劣勢那就是太重並且在天氣熱的時候會汗流浹背,渾身不舒服,即便是這樣士兵也不能脫掉盔甲,如果脫掉後果有多麼嚴重呢?

盔甲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當時的盔甲相當的簡陋,只是用獸皮製作的而已,很難起到保護生命的作用,而宋朝的盔甲則是歷史上最重的了,當時的宋朝為了能夠有效抵禦遊牧民族的進攻,在皇帝的要求下每個盔甲必須高於58斤,僅頭盔的重量就高達6斤左右,但是士兵穿著盔甲並非一動不動,在作戰的時候經常是要飛奔的,這麼重的盔甲穿在身上,即便是不動也會滿頭大汗的,即便這樣也是不允許脫掉盔甲的。

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誰都不知道敵人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如果在脫掉盔甲休息的時候,敵人突然出現,根本沒有時間再去穿盔甲,只能以血肉之軀去抵抗敵人的進攻,傷亡情況可想而知。那麼既然在戰場上不能脫掉盔甲,那麼在和平時期總可以脫掉盔甲透透風吧?這個時候是不會有敵人突然襲擊的,事實上,即便是和平時期也是不能隨時脫掉盔甲吹風的?看看常遇春的下場就知道了

在明朝的時候遊牧民族經常對中原發動襲擊,並且偷襲完之後撒腿就跑,而明軍穿著厚重的盔甲壓根就追不上,雖然後來進行了改良升級,盔甲的重要減少到了25斤,但是穿上之後還是非常厚重的。而常遇春穿上盔甲感覺天氣實在是太熱了,於是便脫下盔甲享受著草原上習習的涼風,沒想到此時呼吸非常苦難,不一會就一命呼嗚離開人世了,噹噹一代名將不足40歲便喪命於此。

常遇春之所以會突然去世,主要是因為身上的盔甲又厚有重,而血液以及汗液壓根就無法排出,導致血液的流速比較快,在渾身發熱的情況下身體突然遇冷,導致常遇春中風而亡。因此,不管有多麼的炎熱士兵都不會立刻脫下盔甲,正確的做法則是先用扇子讓身體降溫之後,再把盔甲脫掉,這樣的話才能避免中風。

相關焦點

  •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
  •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即使再熱也不能脫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嗎?
    在古代作戰的時候,不管是士兵還是將軍,都要穿上厚厚的鎧甲,可是在戰爭結束後,將軍總會要求士兵不能立即脫掉鎧甲,這基本上已經成為古代戰場上一個不成文的硬性規定了,於是很多人就比較好奇,為何不讓脫掉鎧甲呢?
  • 古代將軍頭盔為何都有槍尖,它到底有啥用?古人智慧令現代人嘆服
    在古代的時候,因為朝代更迭,疆土防護,整個的戰爭數量相當多,最終將士們大都是以命相搏,當然,擁有著更好的武器也是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 ,除了武器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那便是防禦裝備——盔甲。盔甲基本上是用來保護將士的頭部和身體重要器官的器具,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用犀牛和鯊魚的皮革來製作的,只是,發展到後期,也就逐步有了金屬類的盔甲,在相關的出土文物中,還有過玉石片所編成的盔甲。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士兵穿盔甲行軍,斥候都是零散行動?真實的古代行軍打仗跟你們想的完全不一樣
    穿盔甲長途行軍,還真的有人穿著盔甲跑過馬拉松。然而古代士兵則是行軍結束以後,開始戰鬥進行肉搏時,才是體力消耗的主要部分。所以實際上,古代士兵並不會穿著盔甲行軍。他們需要儘量節省行軍中的體力以保證在肉搏戰中有足夠的體力。一般行軍中,盔甲由牲畜或是民夫馱著,甚至一些精銳重步兵還有代步的馬匹,就是俗稱的騎馬步兵。即騎馬行軍,到達指定位置後下馬穿甲列陣作戰。
  • 士兵穿盔甲行軍,斥候是零散行動?古代行軍打仗跟你們想的不一樣
    編者按: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古代軍隊總是穿著鮮明的盔甲行軍,而《荀子·議兵篇》也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要穿齊盔甲帶好武器還有三天的糧食半天行軍百裡,也就是50公裡,要知道馬拉松也不過42.195公裡,這比馬拉松跑的都遠。所以古代士兵都是穿著盔甲行軍的嗎?
  •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周亞夫私藏盔甲獲罪冤不冤
    按照周亞夫私藏的盔甲數量,按律會滿門抄斬,而不是處死他一個人那麼簡單了。秦代對於盔甲的管制態度其實在古代並非是每一個王朝都禁絕私人藏甲,主要管制的就是盔甲上的鐵甲片,所以在鐵盔甲尚未出現的春秋時期,官府並沒有管制私人藏甲,甚至還能用盔甲來交罰款。《秦律十八種》有規定:「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六日到旬,貲一盾,旬,貲一甲。」
  • 古代將領到哪兒都穿著盔甲?你怕不是想中風!要顯擺其實可以穿這個!
    編者按:在一些電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武將在平時,例如上朝開會,辦公室辦公之類,也都一身盔甲。那麼,電視劇裡所演的是真實的嗎?古代武將平時也穿鎧甲嗎?首先,我們要知道,盔甲為了防護性,中間需要緩衝,所以其實本身不是很貼身。一些動漫裡那種貼身盔甲,實戰中很容易受內傷的,哪怕歐洲的板甲設計得雖然很塑形,但也都不完全貼身。最重要的是盔甲裡面是要穿內襯的,一般內襯會選擇厚厚的麻布衣或者棉衣。在秦俑裡,我們看秦俑的袖子非常厚,但是又不像冬裝,這就是為了穿內襯。
  • 古代將士頭盔有個「避雷針」式的槍尖,到底有什麼用?
    有個「槍尖」,特殊的古代兜鍪,顛覆了你我想像!古代將士頭上所戴頭盔,古時稱為兜鍪[dōu móu],在秦漢以前又稱胄。研讀歷史,你會驚訝地發現,不僅清朝將士的兜鍪有盔槍,明朝將士的兜鍪頂端也有盔槍,而且再往前,元朝將士的兜鍪頂端同樣出現了盔槍的樣式。這些,足以說明,兜鍪帶盔槍的情況,並非是清朝八旗子弟獨有的專利!在我國古代,至少,自元代開始,盔槍就已經在將士的兜鍪頂端出現!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防彈衣」居然是由古代「盔甲」演變而來的?那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
    光看這些名詞,也似乎充滿了安全感,它們能夠消逝子彈的衝擊動能,但並不能說絕對安全,這是人類目前能夠做出的防護裝備。 古往今來,有武器,自然就有防護器具,防彈衣其實就是由古代鎧甲演變而來,歷朝歷代都有其特色鎧甲,比如外形和材料的改變,但作用都是一致的,為了保護戰士的身體。
  • 中國古代盔甲之美淺析
    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
  • 特殊的古代兜鍪:盔槍,僅僅是耀武揚威「面子工程」這麼簡單?
    也有人說,它像極了今天的5G天線,會不會是古代的神人專門給設計的,然後為了能夠在每場戰役中發射信號主宰「戰場遊戲」的格局?當然,這些都是玩笑話,只能說對於古人來講,今天人們的想像力太強大了。 兜鍪「避雷針」式盔尖:元、明、清已是主角!
  • 61歲的馮小剛脫掉盔甲,拍出了最暖的愛情
    文/殺手裡昂馮小剛是特別懂生活的導演,不管是商業片還是文藝片,都能夠將鏡頭觸角深入生活中的肌理,拍出來的生活富有質感。他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手機,輻射出當代社會愛情和婚姻中的種種問題,鞭辟入裡。他也可以讓一個農村婦女李雪蓮一次次的上訪,折射出當代官場的各種光怪陸離。
  • 支持者聚集宋楚瑜競選總部,于美人:美好一仗已打完
    支持者聚集宋楚瑜競選總部,于美人:美好一仗已打完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昨天晚上出爐,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宋楚瑜和副領導人候選人餘湘昨日下午8時抵達競選總部。宋楚瑜下午投票結束後陸續有支持者現身,關心開票結果,包含已故作家李敖兒子李勘、發言人于美人等都現身競選總部。于美人也向現場媒體致謝,表示這段時間多虧媒體幫忙。媒體詢問于美人,最後一天上班的心情如何?
  • 古代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帶甲十萬」形容國家的強盛。《唐律疏議》、《宋刑統》《大元通制》、《大明律》等法典,秉承著「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原則,突顯出盔甲比進攻性武器更為可觀的價值。盔甲這麼重要,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
  • 越看古代盔甲,越覺得黃蓉的軟蝟甲真好
    他跟鳳天南打起來時,原文說他身穿鐵甲,轉動究屬極不靈便,但仗著膂力極大,開山巨斧舞將開來,實是威不可當。但就是這麼著,還是被鳳天南一銀針射飛了盔瓔。因為上陣打仗,從來如此。甲薄了,不夠防護;甲重了,負擔沉重。許褚在渭水之畔冰天雪地裡戰馬超,打到興起,就裸衣出戰了,後來還中了兩箭,批書人說「誰教汝赤膊」,可是不赤膊,真未必打得下去,甲冑是很沉重的呀!
  • 數一數古代有名的盔甲
    下面就帶大家來數一數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盔甲。首先當數秦代鐵甲,秦代鐵甲是兵馬俑中最常見的樣式,這類鐵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加上秦代鐵器已經發展較快,所以秦代的鐵甲相較秦代以前的盔甲防禦力已經大幅度提升,於是才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曠世偉績。
  • 迪士尼《花木蘭》豆瓣評分撲街,歷史學者:古代百姓家沒盔甲
    由李連杰、甄子丹、鞏俐、劉亦菲等人加盟主演的迪士尼大片《花木蘭》,選材中國古代經典文學作品《木蘭辭》,這篇膾炙人口的作品,幾乎是每一個讀過書的人都背過的課文,想要不在國內引發轟動,都是不可能的。比如,花木蘭家中的刀具和盔甲,絕對是扯淡,在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不允許百姓家裡私藏盔甲,以及一些應用於戰爭的刀具。像花木蘭家裡的那把軍用刀,再加上他爹的那套盔甲,直接就夠把他們一家喝一壺的了。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