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士頭盔有個「避雷針」式的槍尖,到底有什麼用?

2021-02-23 中華冷兵器

看多了古代戰爭片,你會發現,古代不論東西方各國,將軍士兵頭上的頭盔常常都會有個槍尖,這到底是幹嘛的?僅僅是一場儀式盛宴場上,用來做耀武揚威的裝飾品嗎?其實,古人的智慧不容得我們不佩服!

有個「槍尖」,特殊的古代兜鍪,顛覆了你我想像!

古代將士頭上所戴頭盔,古時稱為兜鍪[dōu móu],在秦漢以前又稱胄。兜鍪大致的形狀形同口袋,而且一般不是整盔鑄造,具有一定的可變性,不同部件幾乎是可以進行拆分的。

在歷史上的不同國家,以及不同朝代,儘管兜鍪在樣式上所採用元素不同,比如我國唐朝後期流行的虎頭兜鍪,遼、西夏、金時期流行的鳳翅兜鍪,元朝時期流行的重簷兜鍪,另外還有日本曾經流行的獸角兜鍪等,這些兜鍪,它們不論以何種元素展現自己的獨特性,但在作用上,它們的大多數設計,除了能夠重點保護將士的頭部外,還包括頸、喉的保護,甚至有的還兼顧了護面、護肩的功能。然而,歷史上曾有一種兜鍪,它的設計樣式,卻顛覆了大多數人的想像:在兜鍪的頂端,有一個長長的帶著纓子的槍尖!

古代軍士的兜鍪

帶盔槍設計的兜鍪

如此特意設計的帶盔尖的兜鍪,著實看著讓今天的人們不是一般的費解,古代將士兜鍪頂端要那個盔槍是幹嘛的?

清代盔槍

兜鍪「避雷針」式盔尖,自元代就已經出現!

談及兜鍪出現盔槍的歷史,在大家印象中較為深刻的,應該是在清劇中,清朝的八旗子弟頭上出現的那個長的不是一般長的盔槍造型,似乎讓人們覺得,兜鍪頂端的盔槍,應該是由滿清的祖先後金人帶入中原的。

準確來說,它並非後金的專利。研讀歷史,你會驚訝地發現,不僅清朝將士的兜鍪有盔槍,明朝將士的兜鍪頂端也有盔槍,而且再往前,元朝將士的兜鍪頂端同樣出現了盔槍的樣式。

這些,足以說明,兜鍪帶盔槍的情況,並非是清朝八旗子弟獨有的專利!在我國古代,至少,自元代開始,盔槍就已經在將士的兜鍪頂端出現!

兜鍪演進史:盔槍從無到有

兜鍪上的盔槍:不僅僅是古代軍隊作為「儀式感」存在的裝飾品

兜鍪,作為盔甲的一部分,在古代戰場上對人頭部的防護,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古代,自元朝開始,至明、清時期,在兜鍪的頂端,為何硬是給安上了形如「避雷針」似的盔槍呢?難道,它的作用也是在提高將士們在戰場上護命存活的概率嗎?其實,其中的作用並不盡然。

第一、加強頭部防禦,緩解鈍器傷害

古代將士頭盔上的槍尖,它能夠起到一定緩衝和卸壓作用,它可以卸掉來自上方武器帶來的打擊力度,特別是對一些如錘、棍棒、鐵蒺藜、骨朵等鈍器帶來的傷害。

古代將士兜鍪頂端的盔槍

第二、做裝飾增加威儀,顯示級別

盔槍以及盔纓的存在,可以讓將士們個個看上去比較高大魁梧、英姿勃發,以增加軍隊威武霸氣、整齊劃一的儀式感,同時,有時候,也會對不同級別軍官的盔槍做加長版,或者以不同的盔纓顏色來標識,以顯示某人其地位的特殊性。

這種作用在閱兵的時候顯得尤為突出。比如歷史上大清帝國才氣滿滿的乾隆皇帝,他遺留下的一個兜鍪,其裝飾的華麗程度,以及盔槍的長度,一度創下歷史之最。而這個兜鍪,乾隆皇一般不用在戰場上,而是閱兵儀式或其他與軍隊有關的重要場合。

乾隆皇帝兜鍪上的盔槍最長

第三、軍中標誌,識別目標,方便指揮

盔槍上的盔纓,可以根據顏色的不同,來作為對不同部隊,或敵我雙方重要的識別標誌。而通過盔槍的長短及盔纓色彩,還可以作為將帥之間,不同級別的軍官之間劃級的標誌。或者是通過有無盔槍來識別將帥的所在,以方便戰鬥中的統一指揮與協調。

清朝軍隊的盔槍與盔纓

盔槍上不同的盔纓色彩。比如,在元朝末年,各方割據勢力不斷,他們就依著兜鍪上櫻穗的顏色來作為部隊識別的標誌。

第四、九死一生之際,當武器

古代將士兜鍪上的槍尖,猶如長在頭上的短矛,在關鍵或危急時刻,往往可以當武器使,特別是在遭遇近距離的赤膊戰,當手中沒有任何可利用的武器時,長有槍尖的兜鍪,是唯一尚存且能夠使用得上的便利武器。

在一部叫做《斯巴達三百勇士》的電影裡,就有這樣一幕鏡頭,斯巴達士兵用頭上的槍尖刺波斯弓箭手。

當然,對於兜鍪當武器的情節,在我國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裡也曾有這麼一幕描寫:

慈兜回馬再戰,又到五十合。策一槍搠去,慈閃過,挾住槍;慈也一槍搠去,策亦閃過,挾住槍。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馬不知走的那裡去了。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策把戟來刺慈,慈把兜鍪遮架。

《三國演義》裡的太史慈。在這裡,太史慈正是在命懸一線無器可使的當兒,急中生智,拿兜鍪來作武器續命的。

其實,在古代,有些兜鍪頂端的纓槍是被設計成可拆卸的,當將士無兵器可用的時候,它確實是可以被拿下來當作武器用的,只不過,遇到以兜鍪頂端的纓槍來作武器的情況,那一定是在將士們遇到九死一生的情景下,應該並不常用,但這個功能還是有的。

可拆卸型盔槍

第五、可以當炊具支架,起固定作用

古代行軍打仗,如果遇到極端的情況,或者火頭軍沒有跟上來,在暫時無炊具可用的情況下,戰士們可以拿純金屬材質的兜鍪當做鍋來作飯,而盔尖則剛好可以刺入地下暫時當成支架來支撐地面。

當然,對於這一項功能,有人懷疑並不可行,因為單腳的支架顯然是不夠穩定的,做飯一不衛生,二容易傾倒。但不可否認,如果盔尖夠長,地面夠堅固,再者,實在沒有鍋做飯的情況下,在小範圍使用,應該是有此情況存在的可能性。就頭盔能不能做飯的問題,比如,在現代,實際也有士兵用鋼盔當鍋來做飯的例子。雖然,這些都不是常態。

作者:淳幀通安

註: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

相關焦點

  • 古代將軍頭盔為何都有槍尖,它到底有啥用?古人智慧令現代人嘆服
    盔甲基本上是用來保護將士的頭部和身體重要器官的器具,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用犀牛和鯊魚的皮革來製作的,只是,發展到後期,也就逐步有了金屬類的盔甲,在相關的出土文物中,還有過玉石片所編成的盔甲。在古代,盔甲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如過有士兵在私下裡將盔甲藏起來,那麼,所受的刑罰也是相當嚴重的,在當時,私藏的盔甲若是達到了3套,那麼,就會將自己的性命葬送,由此也可見,在當時,盔甲的是多麼重要的東西。不知你是否注意過,在相關的出土文物中,那些出土的盔甲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在頭盔上,都會有一根像槍尖一樣的尖銳物,這又是為何呢?
  • 特殊的古代兜鍪:盔槍,僅僅是耀武揚威「面子工程」這麼簡單?
    看多了古代戰爭片,你會發現,古代不論東西方各國,將軍士兵頭上的頭盔常常都會有個槍尖,這到底是幹嘛使的?僅僅是一場儀式盛宴場上,用來做耀武揚威的裝飾品嗎?其實,古人的智慧不容得我們不佩服!
  • 中國古代頭盔樣式那麼多,為何影視劇裡卻儘是「飛碟帽」?
    那麼,為了整本溯源,本文將主要講講真實歷史上的中國頭盔,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蒙元的入主中原極大的影響了中國頭盔的發展史,隨著元朝的建立,「蒙古缽胄」也進入了中國。「缽胄」的盔體以四到五片盔片連接成尖頂深缽狀,其材質有皮有鐵,前額帶眉庇,其頂飾有被後世戲稱為「避雷針」的櫻槍。
  • 古代的頭盔,簡直就是「藝術」的化身
    頭盔是保護頭部的裝具,是軍人訓練、作戰時戴的帽子,是人們交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多呈半圓形,主要由外殼、襯裡和懸掛裝置三部分組成。古羅馬的將士頭盔古羅馬將士頭盔頭上的紅色花冠是它顯著特點,看起來就像是個毛刷。但在冷兵器時代,頭盔往往是戰士們生命的一個守護神,保護著最重要和脆弱的頭部。
  • 避雷針是如何避雷的,它的原理是什麼?原來並沒有想的那麼簡單
    當遇到雨雪天氣時,空中有許多帶電雲層帶著附和電荷,使得很多高層建築被感應上大量正電荷,當雷雲放電接近地面時,它使地面電場發生畸變,加上避雷針的頂部是尖的,產生靜電感應時,避雷針針頭就會聚集大量電荷,會與這些雲層形成一個電容器,給予帶電雲層形成通路,主動吸引雷電向避雷針放電。
  • 萌萌塔N95頭盔有什麼用 N95頭盔作用介紹
    萌萌塔N95頭盔有什麼用?目前萌萌塔安卓測試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作為一款單機冒險遊戲,它也吸引了不少感興趣的玩家前去體驗。大家在體驗的時候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 我國古代鎧甲都有哪些?它們的防禦力如何?
    1.每個將士都有鎧甲?在我國古代,只要是正常的朝代,上戰場前,一般都會給士兵將士們配備上鎧甲,當然,不同級別之間,鎧甲的等級質量肯定是不一樣的。比如在發現的秦簡中,就有記載遷陵縣武庫的將士披甲記錄,他們的披甲率高達百分之七十,這還只是普通的駐防部隊,漢簡戍卒的披甲率則高達百分之百。也有的士兵不會給配備這些,不是朝廷配不起,而是有的時候有戰術要求,比如唐軍的六成披甲。
  • 古代大刀上裝鐵環幹什麼?專家:遇到有9個環的大刀,趕緊躲遠點
    唐朝有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用刀;軍隊中實戰主要是橫刀和陌刀兩種。 到了北宋時,曾公亮等編修的《武經總要》一書記載,刀的形制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從狹直的長條形方刀頭,改成前銳後斜的形狀,有護手,並且去掉了那種扁圓的大環和鳥獸飾物。然而帶大環的刀依然存在,而且個別人還很鍾情大環刀。
  • 安全帽到底能不能代替頭盔?購買的頭盔有什麼標準?來看
    近日,「頭盔漲價」的話題頻頻出現在社交媒體上。仿佛一夜之間,原本少有人問津的頭盔成了搶手的「香餑餑」,價格一天一變,甚至是一天多變。目前,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上,多數頭盔的價位在100到200元之間。普通的「哈雷」型半盔,平時售價為85元,5月16日漲到188元,5月19日又漲到了298元。不少網友表示:還沒反應過來,頭盔的價格已經猛漲。
  • 古代士兵是如何識別彼此的身份的?
    在古代軍隊進入混戰狀態之後,兩邊的戰士們都是靠什麼識別彼此的身份呢?為了在關乎生死的狼人殺中倖存下來,秦漢時代的軍人想了不少辦法。先秦重步兵各國的頭盔樣式是有去別的,比如燕下都出土的頭盔具有全封閉式的結構,能夠保護士兵的面頰,僅僅露出眼睛和鼻子,秦兵馬俑坑出土的石胄也是有類似的結構;而南方曾侯乙墓出土的皮質頭盔的結構,則更加開放一些:燕下都鐵盔燕下都鐵盔
  • 「安全頭盔」該有個國家標準 有人甚至拿安全帽當頭盔
    安全隱患仍存在頭盔條例的實施給電動自行車騎乘人員上了「緊箍咒」。但何為「安全頭盔」?條例並未明確說明。1日,記者走訪發現,路面上電動自行車騎乘者佩戴頭盔比例漸增,但頭盔質量參差不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沒有統一的電動自行車頭盔標準,有人甚至拿安全帽當頭盔。」一線交警遭遇執法尷尬。
  • 古代的活人俑是什麼?到底有多殘忍
    古代的活人俑到底是什麼?到底有多麼的殘忍?活人俑其實就是跟活人陪葬的意思差不多,只不過活人俑這一種更加殘忍,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帝王們死後都非常流行活人陪葬,而活人俑就是將活人先用亞麻布包上,像古代埃及木乃伊那樣,包裹完成之後就會使用泥巴把整個人裹起來,然後使用泥巴把人的五官眼睛全部跟真人一樣的輪廓給捏出來。捏完之後呢,就會把這些被泥巴裹住的人放進窯爐裡面去灼燒,直到變成一副塑像。
  • 汽車車頂的「鯊魚鰭」到底有什麼用?你知道嗎?
    汽車可是現在人們的消耗品了,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相信有很多的朋友,都看到不少的汽車頂上都裝有一個像鯊魚鰭的玩意,很多人開了十年的汽車
  • 古代將士出徵之前,都會奉命回家辦點「正事」,為什麼要這麼做?
    ——《木蘭詞》古代戰爭頻發,要麼是在亂世主動出擊,統一天下,要麼在和平年代防禦邊疆,鞏固統治。古代王朝的統一和瓦解都是在戰爭中完成的,所以可以說有政權的地方就有戰爭。古代的戰爭十分殘酷,需要消耗大量的兵力,這些士兵上戰場之前都是做好了必死的決心。既然是做了赴死的準備,在出徵之前就一定會把該辦的事情辦了。
  • 頭盔是用什麼塑料做的呢?
    2020年4月21日,公安部交管局下發通知「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全力從全國範圍內讓更多的消費者養成戴頭盔的習慣,一瞬間頭盔成為熱門詞。大家在關注頭盔漲價、缺貨的同時,是否有注意過頭盔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
  • 選秀避雷針孫堅,pick誰誰卡位,孫堅新標籤「選修避雷針」
    孫堅這到底是什麼體質,pick高秋梓、李子璇、劉人語、連淮偉、王霏霏、任世豪、姚弛、施展、王霏霏都卡位,以後再搞選秀大家要記得不要和孫堅pick同一人 ......追了這麼多選秀,他pick的一個都沒成功成團,孫堅新標籤「選修避雷針」。
  • 炒完口罩又炒頭盔?看看古代的經商必備《計然之策》怎麼說
    其實老祖宗早就有歷經實踐檢驗的成熟經商之道,讓我們還原此次事件經過,再看看古代的經商必備「計然之策」怎麼說……一、事件還原4月下旬,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部署全國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要求摩託車、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佩戴安全頭盔,於6月1日後全國交警開始嚴查
  • 戟是什麼時候從刀變成槍的?詳解戟的發展和演變史(下)
    戟是什麼時候從刀變成槍的?詳解戟的發展和演變史(下)上一篇文章我們談的是戟的發展和演變史的上半部分,本文接著上文,歡迎關注。今天人們所熟知的戟(或稱為方天戟、畫戟)到底從何而來?這時的長槍分為騎兵用、步兵用兩種;騎兵用槍,槍尖較闊,其下裝有倒鉤,以防敵人抓住槍尖;槍桿上裝有繩圈,可套在肩上,在衝擊敵陣時用肩力抵住槍身增加衝擊的力度,步兵用槍多尖銳的槍尖,槍尖本身也帶有鋒刃;有的步兵用槍在槍尾裝有短橫木,以此由後排士兵抵住前排士兵的槍桿,以增加戰鬥隊形的穩固。宋代的大刀中也有許多樣式,如偃月掉刀、戟刀等等。
  • 古代到底有沒有輕功?
    這一幕景象,也叫多少後人嘖嘖稱奇:用蓆子把自己圍住,然後原地縱身一跳就跳出來。七十五歲的顏真卿,「輕功」都如此了得,年輕時候該有多強?其實,顏真卿這「輕功」,在中國古代也並非孤證。擁有一身跑跳強大的「輕功」本領,早早就是中國古人的追求。就連長沙馬王堆漢墓裡,都出土過「疾行方」,即吃了就讓人擁有強大「輕功」的「方子」,裡面既有各種「湯藥」「丸藥」,也有許多「巫術」「咒語」。
  • 現代傳得神乎其神,「陰陽師」在日本古代到底是個什麼職業?
    比如近些年,一項日本古代的特殊職業就成了很多遊戲、動漫裡的素材,這就是「陰陽師」,傳得神經兮兮的,事實上,「陰陽師」這個職業在古代的日本確實是存在的,當然,不可能像現在一些流行文化作品裡寫的那麼神奇,能通靈、降妖,那日本古代的陰陽師到底是幹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