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頭盔樣式那麼多,為何影視劇裡卻儘是「飛碟帽」?

2021-02-14 冷兵器研究所


如果讓人們想像出一個標準的中國盔甲武士的形象,可能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老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一個個頂盔摜甲、威風凜凜的武將們,同時想當然的認為這些武將門所穿戴的盔甲的樣式就是三國時期的盔甲樣式。但是,雖然這部電視劇雖然在很多細節上都進行了仔細的考證,卻唯獨在武將門的盔甲上大玩了一把「穿越」,出現了不少根本不屬於東漢時期的盔甲式樣,甚至出現了日式鎧甲部件,比如那個廣為詬病的濃濃日式感覺的頭盔前立。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頭盔上的前立

當然,《三國演義》尚且算是略有「穿越」,某香港導演的一系列電影中,則乾脆就是堪稱魔幻了。這部導演非常著名的三部電影《見龍卸甲》、《錦衣衛》、《鴻門宴》,局中角色都戴上了外形酷似英國MK-2鋼盔的頭盔,而被網友們戲稱為「飛碟帽三部曲」(現在還要再加上一部《天降雄師》)。其中特別《見龍卸甲》中,蜀漢方頭戴英式鋼盔,曹魏方頭戴德式鋼盔,引得很多軍迷高呼:「這不是三國!這是阿拉曼!」

▲電影《天降雄師》中的「飛碟帽」

從冷兵器歷史研究角度,這類影片可能會讓有些人誤會,仿佛不論是秦末、三國還是明代,中國頭盔都是飛碟帽形的。那麼,為了整本溯源,本文將主要講講真實歷史上的中國頭盔,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飛碟帽三部曲」之《見龍卸甲》

隨著戰爭的擴大和生產力的發展,加強戰士頭部這一重要部位的防護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而為了防護頭部,各種各樣的「頭盔」出現了。華夏先民早在商代就已經開始用青銅頭盔來武裝戰士了,這種頭盔在安陽殷墟大量出土,因其與漢字中「胄」字十分相似的外形,甚至可以推測漢字中的「胄」字可能就是為了描述這種青銅頭盔而出現的。

▲商代青銅胄

商代時的青銅胄由整體鑄造形成,可能是因為其佩戴者的身份不一般的關係,這些商代的青銅胄上往往都有精緻的饕餮紋。進入西周時期後,青銅胄開始出現為了追求大量生產而儘量簡便的傾向,複雜的紋飾逐漸減少,其形制也越發朝著貼合頭形的實用化方向發展,仿佛一個「適合扣在人腦袋上的大碗」一般。

▲青銅胄

戰國時期,隨著煉鐵技術的發展,以鋼鐵作為製造頭盔的材料成了新的發展方向。鋼鐵因為與青銅大不相同的金屬性能,所以戰國時期的工匠們沒有選擇鑄造鐵盔,而是使用了打造鋼鐵甲片,然後用甲片拼成頭盔的辦法。於1965年在燕下都出土的燕鐵兜鰲就是以這種工藝製成的頭盔,整盔由八十九片甲片編綴而成。至此,中國的頭盔走入了「黑鐵時代」,而這種「甲片編綴成盔」的頭盔形制,也長期為後人所使用。

▲燕下都鐵胄

進入東漢時期,隨著技術的發展,用甲片編綴的扎甲盔越來越符合人體工程學、貼合人的頭型,也開始出現了使用不同規格的甲片編綴一頂頭盔的情況。於1980年在吉林省榆樹縣的東漢墓葬中出土的一頂鐵胄,便是由三種甲片編綴製成的。如果說在反映這一時期的戰爭題材電影中,《赤壁》還算有點影子的話,那麼某位港導的「飛碟帽」,則實在是謬之千裡了。

▲東漢鐵胄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後,隨著工藝的越發成熟,甲片越發可以做到在增大尺寸的同時,而不降低強度,於是便出現了由幾塊甲片拼貼為成主體的整體式頭盔。這類頭盔一般為成一個半圓形的盔頂,隨後在盔頂邊沿編綴以小型甲片為護頸以保護後腦。在鄴南城古城址出土的北朝時期的頭盔便屬於這種類型,這種形制已經和出現在不少古裝影視作品中的頭盔有不少相似之處了。

▲鄴南城出土的北朝頭盔

在南北朝時期大量流行的頭盔形制則是被稱為「衝角盔」的一種盔型。這種頭盔以前端的尖角而得名,相傳自東漢時期就已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大量普及。大量的南北朝時期的披甲武士傭都戴著這樣的一頂頭盔。這種頭盔形制還極大的影響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在日本形成了「衝角付胄」的頭盔形制。

▲南北朝武士傭,頭盔十分特別

進入隋唐時期,頭盔的形制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受到來自北方突厥的影響,開始出現模仿野獸頭部的獸首狀頭盔。另外,受到佛教的影響,開始出現模仿佛教菩薩的髮髻形狀凸起的頭盔。進入盛唐以後,隨著社會的越發繁榮和戰爭的減少,頭盔上的裝飾越發豐富起來。逐漸的在頭盔兩側耳部增加「折耳」等裝飾,唐代的天王像就反映了這種武備的發展和變化。此外,朱雀等瑞獸也經常被裝點在頭盔上,成為精緻的裝飾品。一些頭盔上的「折耳」乾脆就製成了風翅的樣式。

▲唐天王像

▲五代時期的武士雕像

「安史之亂」後,盛唐時代結束,被後世稱為「殘唐五代」的時期來臨。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戰爭愈發頻繁,其一個結果是武備上的裝飾性色彩漸淡,實用性逐漸增強,頭盔上的裝飾減少,朝實用方向發展。這種發展的結果就是被現代人所熟知的鳳翅盔出現了,並在進入宋代後成為了宋代軍隊普遍裝備的頭盔。

▲宋代繪製的《免胄圖》

▲《武經總要》中記錄的鳳翅盔

除了鳳翅盔外,在南宋時期開始流行起一種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在後來的元代也相當流行。這種盔型的實物曾在山東省郯城出土,整體由青銅鑄造而成。

蒙元的入主中原極大的影響了中國頭盔的發展史,隨著元朝的建立,「蒙古缽胄」也進入了中國。「缽胄」的盔體以四到五片盔片連接成尖頂深缽狀,其材質有皮有鐵,前額帶眉庇,其頂飾有被後世戲稱為「避雷針」的櫻槍。

▲西藏蒙古式缽胄

雖然蒙元王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就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下被趕回了草原,但是蒙元對中國武備的影響卻難以磨滅。雖然明朝也曾試圖恢復以鳳翅盔為代表的宋朝武備形制,但是在實戰層面,依舊大量使用了蒙元風格的武備。反映在頭盔上,就是蒙古風格的頭盔依舊廣泛裝備於軍隊。

▲受到蒙元強烈影響的明代武備

進入清代以後,頭盔的樣式被完全統一。蒙式缽胄成為了清代軍隊的唯一正式裝備的頭盔。其結構分為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相比明代的明顯特點是是其纓槍加高,頓項為帶護喉的蒙古式樣。滿清入關後,缽胄纓槍越來越高,裝飾越發華麗。清軍高級軍官頭盔大量使用鏤空掐絲裝飾還飾以珍珠、珊瑚珠、紅藍寶石,盔纓綴貂尾,精緻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可能是因為滿清貴族深受藏傳佛教影響的關係,不少清代缽胄尤其是官員使用的缽胄的形象與藏傳佛教的喇嘛塔頗為相似。但是因為其過高的櫻槍,現代人更多的還是想到了「避雷針」。

▲乾隆的缽胄

說到最後,要特意提一下,這位香港導演其實也不是不知道大家對他的吐槽。他甚至還面對採訪時表示:「這不是我的喜好,是歷史中本身就有這種頭盔。別看博物館裡展覽過一兩個頭盔,就覺得頭盔只有這幾種。中國人有一個方面沒有做好,就是保護我們的歷代文物。」

▲電影《錦衣衛》中的主角造型

其實他這麼說也不算完全捕風捉影,因為類似形制的頭盔中國古代是有過的。那就是前面提及的南宋時期那種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這種盔形在元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大發展。但要注意的是,這種頭盔一般是尖頂的,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古代中國人,特別是明代人是有髮髻的,因此笠形必然很高聳,為髮髻留出足夠空間。所以,這位導演要麼是把古代中國人都當成了光頭或禿子,要麼只是在博物館裡看了一眼展出的個別頭盔,不求甚解,就以英式頭盔為模版當道具了。然後再責怪中國人沒保護好文物。拜託!是您沒有好好研究好嘛。

▲元代笠形盔

▲明代笠形盔

而最為可怕的是這位導演對於歷史影片裡道具的態度。面對「從《錦衣衛》到《天將雄師》,不同朝代不同的角色,都戴這樣的頭盔,會不會也有些奇怪?」的提問,這位導演的回答竟是:「頭盔是用來做保護用的,它的功能和邏輯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它不會變成一個特別反常的東西。」

▲飛碟帽宇宙四部曲

總之,不論是商代的「饕餮紋銅胄」,還是清代的「避雷針」,中國的頭盔發展歷經了從青銅到鋼鐵、從甲片編綴到一體式缽胄的發展。但是這樣的紛繁變化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並沒能很好的體現,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導演對於歷史道具考據程度的漠視態度。而這可能才是中國影視的最大悲哀。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法國1866型刺刀小傳

中國古代的石斧竟能一下砍掉人頭?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相關焦點

  • 看了才知道,古裝劇裡的盔甲與歷史真實盔甲差距有多大
    那麼,中國古代盔甲形制究竟是怎樣的?怪不得被網友們戲稱為「飛碟帽四部曲」。那麼真正的秦漢時期的盔甲應該是什麼樣的?在先秦時期,中國的盔甲主要材質是皮革,比如牛皮和犀牛皮,裁成小塊,然後連綴成甲,外面塗上漆。為了加強防護性能,會在皮甲上釘上青銅甲片和甲泡。
  • 李仁港親解《天將雄師》 看清楚,飛碟帽真的不一樣
    再如他給《天將雄師》裡成龍飾演的「霍安」設計了一頂金屬頭盔,看上去跟《三國之見龍卸甲》《錦衣衛》《鴻門宴傳奇》裡劉德華、甄子丹、黎明曾戴過的很相似,由於四部電影都發生在不同的朝代,不少眼尖的觀眾覺得滑稽。
  • 古代將軍頭盔為何都有槍尖,它到底有啥用?古人智慧令現代人嘆服
    在古代的時候,因為朝代更迭,疆土防護,整個的戰爭數量相當多,最終將士們大都是以命相搏,當然,擁有著更好的武器也是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 ,除了武器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那便是防禦裝備——盔甲。在古代,盔甲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如過有士兵在私下裡將盔甲藏起來,那麼,所受的刑罰也是相當嚴重的,在當時,私藏的盔甲若是達到了3套,那麼,就會將自己的性命葬送,由此也可見,在當時,盔甲的是多麼重要的東西。不知你是否注意過,在相關的出土文物中,那些出土的盔甲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在頭盔上,都會有一根像槍尖一樣的尖銳物,這又是為何呢?
  • 古代將士頭盔有個「避雷針」式的槍尖,到底有什麼用?
    看多了古代戰爭片,你會發現,古代不論東西方各國,將軍士兵頭上的頭盔常常都會有個槍尖,這到底是幹嘛的?
  • 影視劇武將標配的鳳翅盔究竟源起何處?日本武士頭盔是否抄襲它?
    編者按:說到中國古代中原王朝的傳統甲冑,大家最容易想到的,鳳翅盔與山文甲的組合。這個組合,可以說算得上除元清以外,幾乎大部分古代影視作品裡漢家武將的標配。那麼,鳳翅盔究竟從何而來呢?因為在唐末這種頭盔在中國流行開來之前,其實在中亞和新疆地區,這種頭盔就已經非常普遍。比如說克孜爾朵哈千佛洞發現的唐代龜茲壁畫,就有著我們所熟知的「鳳翅」結構。考慮到這些壁畫出現的時間基本早於唐末,而且所戴者也基本是典型的中亞人種形象,因此可以排除其是受到了中國的影響,而應該是中國受到了西域的影響。
  • 古代的頭盔,簡直就是「藝術」的化身
    頭盔是保護頭部的裝具,是軍人訓練、作戰時戴的帽子,是人們交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多呈半圓形,主要由外殼、襯裡和懸掛裝置三部分組成。古羅馬的將士頭盔宋代 甲冑頭盔明代武將頭盔西藏勇士頭盔感覺西遊記裡的天將用的頭盔就是根據這類原型設計的。
  • 如何評價《攀登者》導演「飛碟帽」李仁港?
    攀登者最為國慶檔最為期待的三部電影之一,由李仁港導演,但是李仁港導演最為受人詬病的就是劇中的飛碟帽,算得上是他的一個特色,在攀登者中同樣出現,整體上到算不上有多大的影響和槽點。只是作為導演,李仁港在攀登者的製作的剪輯上顯得不是那麼的成功。
  • 冠絕歷代的明朝軍服,究竟有多威武霸氣?每款造型都帥出天際
    至於明朝的軍裝究竟有多威武霸氣,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介紹一下。首先,說到古代武將和軍卒的軍裝,那就不得不重點介紹一下在實戰中具有防護作用的甲冑了。明朝時期的甲冑基本上都是用鋼鐵製造而成,同時因為當時鑄造技術已經非常先進的緣故,所以明代甲冑的類別可謂是十分的多樣。而且,由於明朝的武官制度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完備的一個朝代。
  • 國產影視劇裡的盔甲: 沒有最不靠譜,只有更不靠譜
    在古裝劇界,道具的不靠譜程度,簡直對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觀產生了嚴重誤導。其中最嚴重的誤導之一,就是在盔甲上的想像力爆棚。在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之前,大陸的影視圈基本沒在古裝盔甲上下過功夫,大部分都是借鑑了京劇裡的行頭。以今天的眼光看起來,只要不在乎為什麼劉備集團的大旗上寫的是「蜀」而不是「漢」(大耳賊,說好的興復漢室呢),那部劇就是經典了。
  • 吳京《攀登者》即將上映,新海報8個字引不滿,被調侃飛碟帽導演
    吳京一直主打的是愛國片,這八個字的標語打出來後,就有一些網友表示這句話實在不怎麼樣,因為有的人認為,愛國是不需要喊口號的,用劇情打動觀眾就可以,吳京以前製作的影視劇大多都和愛國題材有關,總是來這一套,小心過猶不及。這也讓小編不禁想起前段時間,《攀登者》電影的評分界面在各大影評網站登錄之後,獲得的結果卻是讓人大跌眼鏡,因為這部還沒有上映的影片,卻迎來的是幾千多條的差評。
  • 中國古代有那麼多發明,愛因斯坦為何全盤否定了?
    但是就是一個這麼聲名鵲起的科學家,曾在1953年的時候公開聲稱我們中國沒有科學,何出此言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1953年有一個論題:「中國歷史上存不存在科學」,當時愛因斯坦作為偉大科學家,是很有話語權的,於是人們就問愛因斯坦他的答案是什麼。
  • 古代秦軍真像電影裡那麼猛?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然而一般人總是不會費神去看各種考古報告或研究論文之類,影視劇、小說和網絡上良莠難分的「科普文章」才是大眾了解秦軍什麼樣的一線來源。那麼真正的秦軍,會像《英雄》、《大秦帝國》這些影視劇,甚至《復活的軍團》這種科教紀錄片所宣傳出來秦軍一樣冠絕寰宇強大無匹嗎?
  • 文物和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軍裝備的文物原型
    首先電視劇中唐代士兵的鎧甲基本樣式,是按照長樂公主墓壁畫上的唐軍士兵復原的,款式相當於初唐的樣式,造型十分精緻,電視劇還原出了鎧甲披膊的毛邊,可以說做的十分精緻了:    但是旅賁軍批膊上的束甲絆其實更多的是出現在宋金時代的鎧甲上面,在唐代甲冑的文物資料上其實並不多見:
  • 詳解羅馬柱之古代希臘羅馬柱樣式風格的寓意
    那麼羅馬柱經歷在古希臘時期擁有怎樣的樣式風格和寓意呢?且聽壹信緬甸柚木高端全屋定製小編娓娓道來! 古代希臘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古希臘,不是一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地區的稱謂。西方有記載的文學、科技、藝術都是從古代希臘開始的。那個時期的柱子款式和風格,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和西歐建築的先驅,但它仍處於萌芽和萌芽階段。柱式類型少,造型簡單,結構樸素。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從儺戲一窺探古代中國鐵面具
    中國的儺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
  • 阿里影業保底30億 但飛碟帽導演能保住《攀登者》的口碑嗎?
    《攀登者》是根據60年代的一件真實事件改編,當時中國和尼泊爾因珠峰歸屬存在爭議,尼方理由是尼方的一名嚮導和英國一名登山家登上了珠峰頂,所以尼方說珠峰應歸屬尼泊爾,這成了尼泊爾的談判籌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想要奪回談判話語權,就必須登頂珠峰,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故事。當中國登山隊員成功登頂珠峰,震驚了世界。8800多米的高度,跟飛機飛行的高度差不多,極度的寒冷,其中困難不言而喻。
  • 特殊的古代兜鍪:盔槍,僅僅是耀武揚威「面子工程」這麼簡單?
    看多了古代戰爭片,你會發現,古代不論東西方各國,將軍士兵頭上的頭盔常常都會有個槍尖,這到底是幹嘛使的?僅僅是一場儀式盛宴場上,用來做耀武揚威的裝飾品嗎?其實,古人的智慧不容得我們不佩服!
  • 中國警察隊伍的警銜,樣式和等級,為何與軍銜完全不同?
    導讀:中國警察隊伍的警銜,樣式和等級,為何與軍銜完全不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中國警察隊伍的警銜,樣式和等級,為何與軍銜完全不同?
  • 中國史上最牛的「包工頭」樣式雷登上《國家寶藏》!
    中國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均打上了「樣式雷」的烙印。曾經歐美國家都認為,中國沒有所謂的科學建築, 一切都是工匠隨意為之,樣式雷燙樣是對之最有力的回擊。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樣式雷燙樣,是古代的建築設計師在施工之前做出來的建築模型,是樣式雷家族設計的皇家建築,專門供給皇帝呈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