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士出徵之前,都會奉命回家辦點「正事」,為什麼要這麼做?

2020-12-23 尋歷史真相

01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詞》

古代戰爭頻發,要麼是在亂世主動出擊,統一天下,要麼在和平年代防禦邊疆,鞏固統治。古代王朝的統一和瓦解都是在戰爭中完成的,所以可以說有政權的地方就有戰爭。古代的戰爭十分殘酷,需要消耗大量的兵力,這些士兵上戰場之前都是做好了必死的決心。既然是做了赴死的準備,在出徵之前就一定會把該辦的事情辦了。

古代出徵十分講究,先是由皇帝舉行授權儀式,宣布將某將軍任命為統帥,統帥三軍作戰。然後由將軍開始整頓兵馬,調集糧草,最後出徵之前還會有誓師大會,說明此行的目的,向外界說明這次破敵的正義性。

02

這一切完畢,會召集所有將士在軍營之中吃上一頓好的,痛飲一場。一來是因為上了戰場,條件艱苦,生火做飯都是臨時做灶臺,而且有的時候一打就是好幾天,這幾天內很有可能要餓著肚子度過。

要是遇到了糧草供應不足或者被人切斷了糧食運輸路線,那麼大軍可能要吃不飽飯幾周甚至幾個月。所以這一頓一定要好好吃,這頓吃飽了不知道下頓飽飯還要多久。

其次這也很有可能是斷頭飯。因為戰場上十分險惡,普通士兵很容易馬革裹屍戰死沙場,這頓飯有點斷頭飯的意味,上了戰場只能聽令往前衝,每一場戰爭的勝利都是無數熱血生命換來的。

03

除了在軍營中吃好喝好最後一頓之外,將士們還會被準許回到家中和家人告別,因為戰場上生死難測,這一次見面很有可能是最後一次見面了。所以將士們都會回到家和父母好好地告個別,家中有妻室的還要好好地交代一下後世,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件正事必須做。

有妻室的將士們會選擇最後一晚和自己的妻妾們行房,特別是那些沒有子嗣的將士,繼承香火是家族最看重的事情,所以他們一般都會在最後的一天想盡辦法留下香火。有的家裡比較富庶,妻妾要臨幸,可能通房丫環也會被臨幸。可能在我們看來有點無稽之談,但是在古代社會結婚最大的目是傳遞香火或者是出於某種政治目的。

所以說戰爭最受傷的往往是雙方的平民,為將者,只需要振臂一呼,被徵召來的戰士就得浴血沙場。這些將士們回家辦的正事,多少看來都有無奈之情在其中。

04往期精彩文章

清朝嬪妃,為何都要穿走不穩的「馬蹄底」鞋,原來是為了方便皇上

康熙收復臺灣後,此人上書康熙,應該直接趁勢拿下日本,永絕後患

歷史上的「坑殺」等於活埋嗎?其實並不是,要比活埋還殘忍得多

崇禎向大臣和親戚借錢借不到,為啥不直接抄他們的家?原因很簡單

古代太監被閹割之後的器官是怎麼處理的,若是沒有這個,不能升職

05參考資料

《木蘭詞》、百科資料等

題/古代將士出徵之前,都會奉命回家辦點「正事」,為什麼要這麼做?文/鯨魚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呂布出徵多系上披風,為何將軍出徵要這麼做,可不僅僅是為了裝酷
    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也都會還原當初的歷史狀態每一次呂布出徵,大多都是會系上披風。那為何將軍出徵要這麼做,可不僅僅是為了裝酷。當看到披風顏色的時候,手下的將士也就知道和誰是一夥的了。在這樣的氛圍下,身穿披風還是可以鼓舞士氣的。
  • 在古代,隨軍出徵的營妓每天都要做3件事,其中一件最為羞恥
    在古代,隨軍出徵的營妓每天都要做3件事,其中一件最為羞恥!營妓,始於漢,歷歷六朝、唐、宋而不衰。史書記載:「一曰,古未有妓,至漢武始置營妓,以待軍士之無妻室者」。據史書文獻記載:在西漢時期,盤踞在北方的匈奴每年都會興兵南下犯漢,從最開始的小規模騷擾,發展到最後大規模的騎兵侵犯,其目的就只有一個,掠奪西漢邊境的牲畜、糧食以及其他生活物資。漢高祖剛立國時,國內百廢待興,再加上之前曾被匈奴擊敗過,所以為了休養生息,歷屆漢朝皇帝對於匈奴的所作所為都在隱忍。
  • 元帥殺羊宰牛犒勞將士,卻唯獨冷落了車夫,結果被送到了敵軍大營
    我們在一些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部隊出徵前都會由統帥為全體將士備宴壯行,正如李白所言:「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那為什麼在古代吃點肉喝點酒就足以激勵士氣呢?這話說得好像現在喝酒吃肉激勵不了人心了?
  • 古代戰爭中的魔咒,十萬大軍出徵,九萬不戰而死,終被嶽飛打破
    然而,在古代戰爭中,傳染性極強的疫病往往如魔咒一般籠罩著出徵的大軍,消磨著每個戰士身上的精氣神。很多原本殺氣騰騰的戰士,卻還未走上沙場,卻倒在了魔咒下。曾有一支十萬出徵的大軍被魔咒籠罩,卻有九萬大軍不戰而死。
  • 古代將士頭盔有個「避雷針」式的槍尖,到底有什麼用?
    看多了古代戰爭片,你會發現,古代不論東西方各國,將軍士兵頭上的頭盔常常都會有個槍尖,這到底是幹嘛的?
  • 口述歷史紀錄片:你所不知道的嘉絨《出徵舞》
    故事梗概:    本片以小金縣各地傳承的出徵舞為線索,通過講述嘉絨土屯兵應朝廷徵召出徵西藏抗擊廓爾喀入侵和鴉片戰爭嘉絨土屯兵馳援浙江寧波抵禦英軍入侵這兩大歷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出徵舞的服飾、動律、章節背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 我國古代和近代退役軍人制度研究及啟示
    府兵平時耕種、農閒練武、有事出徵,其主要任務是輪流到京師宿衛或奉命徵防。府兵制不僅減少國家軍費開支,還保障了農業發展。從武則天時代開始,府兵制逐漸瓦解,徵兵制開始轉向募兵制。(二)軍人的待遇唐代對戰功的旌賞尤為顯著。唐代設有專門的一類官員——勳官以獎勵戰功。勳官共分為十二個等級,即「十二轉」,根據戰役規模和戰功大小授予不同等級。
  • 我們為什麼力主遺骸回家
    所有的這一切,不僅僅是為了讓那些貧困的老兵老有所依,更重要的是用此告訴那些生者:當有那麼一天,這個國家再需要共赴國難時,所有的男兒都如老兵們當年一般,馬革裹屍仍無法回還依然能在所不惜。正是基於這樣一個使命,龍越在啟動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項目時,經過長達四年的籌備。我們力求在每一個細節上,展現我們對這些英烈的尊重。
  • 古代劊子手砍人犯頭之前,為何要先往刀上噴酒?
    每每看到那樣的鏡頭,我們這些觀眾的心都會被提上嗓子眼。悲戚、痛心、不舍,或者希望這時候天降救兵,受刑者被救下。而當我們有這些心理活動的時候,劊子手噴的那口酒,目的就達到了。在古裝劇裡,往刀口噴酒這個舉動是戲劇效果大於其他作用的。實際上,在不少古裝劇裡,就在儈子手"磨磨唧唧"地往刀上噴酒的慢鏡頭裡,來解救受刑者的人就騎著快馬衝進了鏡頭。
  • 特殊的古代兜鍪:盔槍,僅僅是耀武揚威「面子工程」這麼簡單?
    看多了古代戰爭片,你會發現,古代不論東西方各國,將軍士兵頭上的頭盔常常都會有個槍尖,這到底是幹嘛使的?僅僅是一場儀式盛宴場上,用來做耀武揚威的裝飾品嗎?其實,古人的智慧不容得我們不佩服!
  • 古代士兵出徵,怎麼解決生理問題?說了你別不信
    古代士兵出徵,怎麼解決生理問題?說了你別不信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上戰場打仗,也都是男人的事情,軍營中是不允許出現女兵的。軍營中都是男兵,他們都是普通人,也有正常人的生理需求,但他們常年出徵打仗,是怎麼解決生理問題呢?
  • 送夫出徵
    丈夫聞令「出徵」,軍嫂門口送行。「一路平安」「早傳捷報」……敬禮——戰車上的官兵深情地舉起了右手,向老營區莊嚴告別。一身轉戰三千裡,一劍曾當百萬師。改革戰靴落地,軍人奉命移防,無不牽動親人,尤其是堅守「大後方」的軍嫂們。 令旅領導感動、震撼的是,面對部隊移防,丈夫遠走,軍嫂們沒有哭哭啼啼。
  • 古代攻防戰:守城要做哪些準備?
    《武備輯要》總記錄了一個細節:豎壁清野,還會將生產硝石、硫磺、鉛、鐵以及商行和工匠,全部放到一塊,以此確保這些物資的不會被敵軍利用。更有甚者,直接在城池外圍的竟、河流以及小河裡面投放毒藥,這一招,古人可謂百試不爽。當然在做這些之前,勢必要將己方的糧草物資準備齊全。
  • 中國古代女性為什麼要纏足?
    在長輩或母親的嚴酷迫下,古代的女子自五六歲時就開始纏足。纏足時候,是用長布條將拇趾以外的四個腳趾連同腳掌折斷彎向腳心,使足骨變形,形成「筍」形的尖小的「三寸金蓮」,行路時也只能以足跟勉強行走,忍受這一生的摧殘真是一件十分痛苦而殘忍的事情。為什麼古代女子要接受這樣的摧殘呢?
  • 古代名將為何熱衷「啤酒肚」?軍隊審美風尚,啤酒肚將軍不怒自威
    古代將軍 挺著大肚皮,兩眉似星劍,兩瞳似銅鈴,直勾勾地盯著你仿佛要將你看穿一樣,這便是大多數歷朝歷代將士的模樣,也不知是古代畫師的原因還是古代將士本就是如此模樣
  • 在古代,要做剩女的代價是很大的
    在古代,男女的婚姻大事被列入國家法令,而每個朝代男女結婚的年齡都會有所不同,這要看國家發展的程度,來制定結婚年齡的標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主要是因為戰爭太多,生產力水平低,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會影響國家的持續發展。如果人口多了,稅收也會隨著增加,這樣國家軍事方面才能得到保障。
  • 古時被流放的營妓,每天要做三件事,其中一件最為羞恥!
    古代被流放的營妓,每天都要做3件事情,其中一件最為羞恥!(文:淺色夏末)在古時的中國封建王朝裡,那時候的女子地位普遍都非常低,在那個時代,講究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內,有些事情都是男人能做,女人卻做不了,比如行軍打仗、考取功名等。
  • 古代洗衣服為什麼要用木棒敲打?
    我們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到一個情節,就是洗衣服的時候用木棒敲打,直到近現代時期,我國部分地區依舊保留著這種洗衣方式,這裡不禁要問,這樣真的能夠洗乾淨衣服嗎?其實這種洗衣方式與我國傳統的製衣材料有很大的關係,雖然中國是絲綢之鄉,但是絲綢製品在古代是非常昂貴的,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夠享用,普通百姓主要的衣服大多是由麻布製成。由於受到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古人所做的麻布衣物遠沒有現在亞麻布這樣輕薄柔軟,粗製麻布厚重並且十分粗糙,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麻布還會變得更加堅硬,穿著起來十分不舒服。
  •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
    但「打更」的意義,也絕不止「報個時」這麼簡單。說到這兒,就得說說古代更夫們的「工作單位」:譙樓。古代更夫們「報時」「打更」,絕不是「出門吆喝」這麼簡單。古代的城市裡,往往都有專門負責計時報時的「譙樓」,比如古典小說《西遊記》裡,就有「譙樓上更鼓齊發」的景象。
  • 帝吧再出徵!全體起立,升國旗,奏國歌!
    現在問題來了,帝吧這次出徵fb,到底為什麼?事情是醬紫的:2017年元旦,臺灣南投民眾魏明仁帶領一群愛國人士,在彰化二水鄉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中國共產黨黨旗升旗典禮。不必說出徵將士的表情包也不必說出徵戰士的懟人技術其實,對於這次出徵,臺媒是有所準備的。